祖国历史悠久的资料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7-14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2万
展开全部

祖国历史悠久的资料

  书籍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卓越的创造产物。

  高尔基曾说:“朋友,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的钥匙,开启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而且书籍也是一艘充满活力的航船,正是书籍把我们人类从狭隘的地方,带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升级速度也突飞猛进地飞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所谓知识爆炸的信息高速公路时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永无穷尽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而不落伍,这已日益成为每一个热爱读书学习的人的迫切愿望。尤其,随着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升温与民族人本意识的复归,如何在短时间内较为系统地涉猎中国传统典籍,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由此,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要接触和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和图书的分类常识。其实,关于知识体系的构成与书籍类别的划分,在中国古代历来就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人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掌握往往都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

  中国最早对书籍进行系统分类的人是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约前53-公元23)。他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书籍的类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其代表作《七略》一书中,他把当时的书籍分为六大部三十八小类,具体类别如下:

  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 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 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这是当时人们对书籍的归类,同时也是对西汉以前中国人知识体系的一次系统归纳和总结。

  大约在西汉刘歆之后一千八百年,当时的满清政府集中人力物力编纂了著名的《四库全书》,并编撰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这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全面最系统的图书目录把当时中国的各种图书分为四部四十四类,其具体类别如下所述:

  经部: 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部: 正史、 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

  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 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

  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

  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通过对中国图书分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时期的目录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的知识结构与书籍类别在近两千年期间的动态变化。《七略》中的六艺略和诗赋略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经部和集部,在近两千年间的变化并不大。而《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在《七略》中是找不到相应的类目来对应的,可见近两千年间,中国史学的发展是最快的。史部的十五个部类,从严格的史学意义上来看,有十类是史学图书,约占整个图书类别的四分之一,这也说明了史学在中国的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子部则相当于《七略》中的诸子、兵书、数术和方技四略。将之与子部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自然科学方面的部类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

  而在西方,被称为最渊博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科学分类的学说,他把人类科学知识系统划分为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创造哲学,包括建筑学、修辞学和诗学等。这一科学而系统的分类学说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两千年后,英国人培根(1561-1626)在其所著的《论学术的进展》一书中,对人类的知识提出了新的划分体系,将人类知识分为记忆的科学(历史);想象的科学(诗歌);理性的科学(哲学)三大类。培根的论著初版于1605年,而中国的《四库全书总目》则初版于1793年,两者相差约200年。若将二者中记载的自然科学部分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从比例至分量地位,后者(《四库全书总目》 )远远不及前者(培根《论学术的进展》) 。这也真实地反映了中西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和知识结构的差异。

  中国先贤说:读史可以知兴替,以供后人借鉴。《资治通鉴》是也。

  (如何避免重蹈前朝灭亡的教训)

  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

  (开启心智,启迪智慧,创新发明)

  从以上图书类别的演变史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近两千年间,中国人在知识结构和图书类别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史学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日渐萎缩,此长彼消,畸形发展。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在中国的影视屏幕上“戏说”之风盛行,为什么像《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通俗历史读物畅销不衰,为什么央视《百家讲坛》蜕变为演义古代历史传奇的历史大讲堂,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怀旧,......

  由此看来,中国的“历史”之悠久,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意识和思维习惯的理念问题。如果这种新的科学理念不确立,那么,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梦想和屹立世界科技巅峰的理想就将渐行渐远......

  窥斑见豹,从文学、史学和图书分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科技进行粗略地梳理和比照,我们不难找到中国的自然科学在明清尤其是清季以来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历史旁证!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