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学生的难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应对 学生的“难管”
影视台播放少年警校生活的香港老电影《壮志雄心》,看后深有感触。孩子单靠体罚是不行的,还需要体谅、教导和疏导。“人家家长把孩子送来是让我们教的,不是让我们打的”,想起之前曾对关于学校教育需要惩罚的观点格外认同,甚是惭愧。
可是,面对越来越“难管” 的学生,教师到底该怎么应对呢?面对调皮学生时的无奈感和愤慨如何才能不再。面对媒体有选择性的漠视和敏感,面对一个个令人自危的案例,作为老师该作如何打算?痴心期盼过去方式的回归是不现实的,消极回避、应付是行不通的,应付来应付去总会有回避不了的那一天。不要指望学生的“难管”会自然消亡,还要有面对愈演愈烈可能的心理准备。学生的个性张扬是世界潮流,孩子的“不听话”是大环境决定的。目前学生的“难管”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一味埋怨孩子太过娇纵,指责家长不明事理,嘲笑专家纸上谈兵,切齿媒体不负责任,痛斥改革邯郸学步。像怨妇一样牢骚满腹、冤咒不绝,兴趣盎然的去搜集世界各国有那些可以名正言顺对违纪学生进行惩戒的或真或假的律条,除了会让自己滋生更多的怨言和不良情绪外,还能得到什么呢?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很多老师怀念当初可以随意惩罚学生的时代,可棍棒加疲劳战术真的是教育的黄金年代吗?秦时的律法是有效的,秦时空气却不是令人舒畅的,自由意识、权利意识已经觉醒的今天,如果自己还是学生,真的愿意回到那时的学生时代吗?自己已经是家长的老师,难道没有体会到,家长的“不明事理”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吗?
学生的求学意识淡漠不能单纯埋怨孩子。如今的教育机会不再是难得的,孩子已体会不到学习机会的宝贵;如今需要的教育投入不再是艰难的,孩子已感觉不到父母的艰辛;如今的生存环境相对轻松,孩子已体会不到学习改变命运的紧迫;如今的大学已不再是光芒四射的象牙塔,孩子已很难感受到它的强烈吸引力。过去孩子那种如饥似渴的求学欲望是值得敬佩的,但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却永远不是值得留恋的,那里面更大的是一种可怕的生存压力造成的。永远不要指望那种自发的强烈求学欲望会回归,因为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已经永远的逝去了,而且是永远令人欣慰的毫不留恋的逝去了。
很多老师羡慕过去老师的工作状态,那时的老师只要可以把知识讲清楚就算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只要能把问题讲明白就是好老师;过去的老师不会担心学生不完成作业,只怕孩子过度熬夜累坏了身子;过去的老师不必担心孩子分心学坏。但过去是不值得留恋的,因为那时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低,是因为有太多学识不足以为师的老师,学生学得累,更多是因为老师教不得法,学生不得已而为之。过去的孩子单纯是因为那时的社会太过落后,那时的生活太过单调,就是想学坏,学什么?跟谁学?到哪学?
幼儿园的孩子好管,小学的孩子比中学孩子好管,为什么呢?孩子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不好“糊弄”了。社会发展了,信息丰富了,知识素养普遍提高了,在孩子眼中老师的权威性越来越弱了,甚至很多方面老师还不如自己知道的多了。人们对教师不必再仰视,教师和大众的知识拥有量不再有太大差距,教师的权威性已经大大降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知道教师就是一份普通的职业,你没有资格单靠传统的身份来赢得社会的天然尊重,也没有理由要求学生无原则的服服帖帖。人是生而平等的,职业也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种职业都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你不能片面强调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这话不顺耳却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的“难管”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实际上面对现实,老师也没有放手不管,而是在想,为什么墨守成规行不通了?为什么过去的招式不灵了呢?到底该怎么办?
回顾过去的岁月,当棍棒教育逐渐行不通的时候,宽容开始被强调,“亲其师信其道”又被拾起并且还曾经很是见效,似乎终于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可是,如今大家普遍反映这个曾经的法宝失灵了。
不是“亲其师信其道”有问题,而是这个亲字已经不是单靠亲切的态度和宽容可以换来的了。在普遍横眉竖目的年代,单靠亲切的态度和几句体谅人的话就可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可是如今呢?孩子已经习惯了被无原则的宠着,不负责的哄着,无来由的捧着,在赏识教育和宽容被片面的全面推广,所有老师都不敢严厉负责的今天,宽容失去了对比,不起作用了,温情路线已经行不通了。如今的教育已经不是肤浅的和蔼与简单的姿态可以凑效的了。同样,严厉路线也行不通了,社会不提倡,家长不认可,老师也不敢,孩子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不允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令人后悔不迭的后果。
面对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味埋怨家长、社会,把心思放在探讨制度问题上是无用也无益的。最现实的是想自己能实施的,说自己说了算的,做自己做得了的。一句话老话“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但思自己过”,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最有效的也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个体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外,任何埋怨都是无益的。
一味推卸责任也不行。不知大家是否静心细想过,孩子的“难管”, 尊师意识的淡漠,真的只是学生的事情吗?真的只是因为家长、社会、媒体过分偏宠造成的吗?我们当老师的就没有责任了吗?只提要求不去引导、培养,你凭什么要求社会、家长给你提供一个个服服帖帖、安静省心的孩子,要真是那样还要学校和老师干什么呢?正因为孩子的状态并不是那么理想,才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想用心下力,只想坐享其成怎么行?
时代变了,身处21世纪,却还在以自己少时的思维来评价要求现代的孩子,还在以自己老师当年应对自己的方式教育管理孩子,能行得通吗?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老师当初读书时熟悉的这句话,不知可还记得。社会进步了,自己的能力是否还具有当年的老师那种和一般大众之间的相对差距?自己的学识是否还足以赢得学生的仰视?
为什么孩子会分心,为什么你的课堂没有吸引力?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这个世界的变化已不是日新月异可以形容的,自己还躺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来应对孩子,还满足于旧的知识结构。怎么让孩子仰视、佩服你呢?
只知道埋怨孩子一拨不如一拨,可是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你可认真思考过,你到底想让孩子怎样?怎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理想的学生,怎样才能培养出你希望也是符合社会要求又能适应孩子未来需要的学生?你有没有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们每天都是想的什么吗?打个很不恰当的比喻,打仗要想胜利,你就要以敌人的方式考虑问题,想他们之所想,这样才能找出正确的应对方法,立于不败之地。你想“管”住那些难管的孩子,你知道他们的所知所想吗?
牢骚指责是最简单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出路、对策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很简单,不用去挖空心思找什么奇思妙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老生常谈,那就是师生交流沟通,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同事团结协作,合理调节心态。道理很简单,只要能落实。
俗语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如果不了解学生,任何措施都是无的放矢。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家访之外,师生交流的方式其实很多,比如写交流日记,加入学生的QQ群,开班级公用博客、共用邮箱,师生在网上同写班级日记,经常到语文老师那儿看学生的作文或练笔,从字里行间可以管窥孩子的内心世界。
经常听到老师在背地里埋怨学生“简直就是吃饱撑的”,“闲得没事干”。话不中听,理却实在,形象反映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状态。学生的学校生活单调乏味,闲人生闲心,精力充沛又找不到合理出口的孩子,自然只好在其他方面填充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可以在课外有效吸引孩子精力的活动,充实孩子的生活,自然就可以分散他们的精力,减小孩子的违纪几率。
“亲其师则信其道”,现在孩子的眼光眼界都提高了,单纯的和蔼态度已经没有了亲和力。“打铁还须身板硬”,孩子不是讨厌权威,心中没有权威,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威”,能不能“镇”住孩子。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苦练绝招,有自己拿的出手的绝活,才能树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学生才会心甘情愿的听你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单个老师只能了解孩子的一个侧面,必须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老师之间经常交流沟通,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化解个别老师对个别学生的误会。
心里发堵就会满眼堵心事,工作、生活、师生相处难免磕磕绊绊,必须学会自我心理疏导,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不能“迁怒”。另外要摒弃求全责备之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个人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不必为学生的失误耿耿于怀。
教育需要真性情真毅力,只要用心用力总会有所收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怀一颗殷切的爱心,像对待别人孩子一样抱一颗冷静平常心,不着急不上火,不抛弃不放弃,你一定会发现方法总比困难多。
影视台播放少年警校生活的香港老电影《壮志雄心》,看后深有感触。孩子单靠体罚是不行的,还需要体谅、教导和疏导。“人家家长把孩子送来是让我们教的,不是让我们打的”,想起之前曾对关于学校教育需要惩罚的观点格外认同,甚是惭愧。
可是,面对越来越“难管” 的学生,教师到底该怎么应对呢?面对调皮学生时的无奈感和愤慨如何才能不再。面对媒体有选择性的漠视和敏感,面对一个个令人自危的案例,作为老师该作如何打算?痴心期盼过去方式的回归是不现实的,消极回避、应付是行不通的,应付来应付去总会有回避不了的那一天。不要指望学生的“难管”会自然消亡,还要有面对愈演愈烈可能的心理准备。学生的个性张扬是世界潮流,孩子的“不听话”是大环境决定的。目前学生的“难管”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一味埋怨孩子太过娇纵,指责家长不明事理,嘲笑专家纸上谈兵,切齿媒体不负责任,痛斥改革邯郸学步。像怨妇一样牢骚满腹、冤咒不绝,兴趣盎然的去搜集世界各国有那些可以名正言顺对违纪学生进行惩戒的或真或假的律条,除了会让自己滋生更多的怨言和不良情绪外,还能得到什么呢?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很多老师怀念当初可以随意惩罚学生的时代,可棍棒加疲劳战术真的是教育的黄金年代吗?秦时的律法是有效的,秦时空气却不是令人舒畅的,自由意识、权利意识已经觉醒的今天,如果自己还是学生,真的愿意回到那时的学生时代吗?自己已经是家长的老师,难道没有体会到,家长的“不明事理”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吗?
学生的求学意识淡漠不能单纯埋怨孩子。如今的教育机会不再是难得的,孩子已体会不到学习机会的宝贵;如今需要的教育投入不再是艰难的,孩子已感觉不到父母的艰辛;如今的生存环境相对轻松,孩子已体会不到学习改变命运的紧迫;如今的大学已不再是光芒四射的象牙塔,孩子已很难感受到它的强烈吸引力。过去孩子那种如饥似渴的求学欲望是值得敬佩的,但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却永远不是值得留恋的,那里面更大的是一种可怕的生存压力造成的。永远不要指望那种自发的强烈求学欲望会回归,因为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已经永远的逝去了,而且是永远令人欣慰的毫不留恋的逝去了。
很多老师羡慕过去老师的工作状态,那时的老师只要可以把知识讲清楚就算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只要能把问题讲明白就是好老师;过去的老师不会担心学生不完成作业,只怕孩子过度熬夜累坏了身子;过去的老师不必担心孩子分心学坏。但过去是不值得留恋的,因为那时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低,是因为有太多学识不足以为师的老师,学生学得累,更多是因为老师教不得法,学生不得已而为之。过去的孩子单纯是因为那时的社会太过落后,那时的生活太过单调,就是想学坏,学什么?跟谁学?到哪学?
幼儿园的孩子好管,小学的孩子比中学孩子好管,为什么呢?孩子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不好“糊弄”了。社会发展了,信息丰富了,知识素养普遍提高了,在孩子眼中老师的权威性越来越弱了,甚至很多方面老师还不如自己知道的多了。人们对教师不必再仰视,教师和大众的知识拥有量不再有太大差距,教师的权威性已经大大降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知道教师就是一份普通的职业,你没有资格单靠传统的身份来赢得社会的天然尊重,也没有理由要求学生无原则的服服帖帖。人是生而平等的,职业也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种职业都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你不能片面强调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这话不顺耳却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的“难管”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实际上面对现实,老师也没有放手不管,而是在想,为什么墨守成规行不通了?为什么过去的招式不灵了呢?到底该怎么办?
回顾过去的岁月,当棍棒教育逐渐行不通的时候,宽容开始被强调,“亲其师信其道”又被拾起并且还曾经很是见效,似乎终于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可是,如今大家普遍反映这个曾经的法宝失灵了。
不是“亲其师信其道”有问题,而是这个亲字已经不是单靠亲切的态度和宽容可以换来的了。在普遍横眉竖目的年代,单靠亲切的态度和几句体谅人的话就可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可是如今呢?孩子已经习惯了被无原则的宠着,不负责的哄着,无来由的捧着,在赏识教育和宽容被片面的全面推广,所有老师都不敢严厉负责的今天,宽容失去了对比,不起作用了,温情路线已经行不通了。如今的教育已经不是肤浅的和蔼与简单的姿态可以凑效的了。同样,严厉路线也行不通了,社会不提倡,家长不认可,老师也不敢,孩子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不允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令人后悔不迭的后果。
面对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味埋怨家长、社会,把心思放在探讨制度问题上是无用也无益的。最现实的是想自己能实施的,说自己说了算的,做自己做得了的。一句话老话“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但思自己过”,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最有效的也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个体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外,任何埋怨都是无益的。
一味推卸责任也不行。不知大家是否静心细想过,孩子的“难管”, 尊师意识的淡漠,真的只是学生的事情吗?真的只是因为家长、社会、媒体过分偏宠造成的吗?我们当老师的就没有责任了吗?只提要求不去引导、培养,你凭什么要求社会、家长给你提供一个个服服帖帖、安静省心的孩子,要真是那样还要学校和老师干什么呢?正因为孩子的状态并不是那么理想,才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想用心下力,只想坐享其成怎么行?
时代变了,身处21世纪,却还在以自己少时的思维来评价要求现代的孩子,还在以自己老师当年应对自己的方式教育管理孩子,能行得通吗?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老师当初读书时熟悉的这句话,不知可还记得。社会进步了,自己的能力是否还具有当年的老师那种和一般大众之间的相对差距?自己的学识是否还足以赢得学生的仰视?
为什么孩子会分心,为什么你的课堂没有吸引力?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这个世界的变化已不是日新月异可以形容的,自己还躺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来应对孩子,还满足于旧的知识结构。怎么让孩子仰视、佩服你呢?
只知道埋怨孩子一拨不如一拨,可是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你可认真思考过,你到底想让孩子怎样?怎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理想的学生,怎样才能培养出你希望也是符合社会要求又能适应孩子未来需要的学生?你有没有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们每天都是想的什么吗?打个很不恰当的比喻,打仗要想胜利,你就要以敌人的方式考虑问题,想他们之所想,这样才能找出正确的应对方法,立于不败之地。你想“管”住那些难管的孩子,你知道他们的所知所想吗?
牢骚指责是最简单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出路、对策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很简单,不用去挖空心思找什么奇思妙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老生常谈,那就是师生交流沟通,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同事团结协作,合理调节心态。道理很简单,只要能落实。
俗语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如果不了解学生,任何措施都是无的放矢。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家访之外,师生交流的方式其实很多,比如写交流日记,加入学生的QQ群,开班级公用博客、共用邮箱,师生在网上同写班级日记,经常到语文老师那儿看学生的作文或练笔,从字里行间可以管窥孩子的内心世界。
经常听到老师在背地里埋怨学生“简直就是吃饱撑的”,“闲得没事干”。话不中听,理却实在,形象反映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状态。学生的学校生活单调乏味,闲人生闲心,精力充沛又找不到合理出口的孩子,自然只好在其他方面填充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可以在课外有效吸引孩子精力的活动,充实孩子的生活,自然就可以分散他们的精力,减小孩子的违纪几率。
“亲其师则信其道”,现在孩子的眼光眼界都提高了,单纯的和蔼态度已经没有了亲和力。“打铁还须身板硬”,孩子不是讨厌权威,心中没有权威,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威”,能不能“镇”住孩子。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苦练绝招,有自己拿的出手的绝活,才能树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学生才会心甘情愿的听你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单个老师只能了解孩子的一个侧面,必须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老师之间经常交流沟通,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化解个别老师对个别学生的误会。
心里发堵就会满眼堵心事,工作、生活、师生相处难免磕磕绊绊,必须学会自我心理疏导,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不能“迁怒”。另外要摒弃求全责备之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个人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不必为学生的失误耿耿于怀。
教育需要真性情真毅力,只要用心用力总会有所收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怀一颗殷切的爱心,像对待别人孩子一样抱一颗冷静平常心,不着急不上火,不抛弃不放弃,你一定会发现方法总比困难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