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进行练气养气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08-01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5万
展开全部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一般都知道,气在太极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么样进行练气养气呢?

  1、“松”是前提

  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要想使自己的“气”畅行无阻,首先一条是要做到身体的放松。拳论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这里强调了练太极拳要求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定要放松。不能松就不能柔,不能柔就不能灵活;不能松,劲就会僵,气就会滞,气劲僵滞就不能做到一气贯通,劲力完整,变化灵活。不能做到放松,推手时就容易产生僵劲、顶劲;不能做到放松,听劲就不灵;不知变化易被人所制。所以历来太极拳家把放松作为练好拳的第一要求。过去拳家练拳都尽量选择一个幽静没有干扰的场地,这是创造一个放松环境;上场打拳先要洗心涤虑,平心静气,这是创造一个放松的心态。陈照奎先生曾经说过:“太极拳全过程都要松下来,要沉下来,要百分之百地放松。同时,周身节节都要松下来,要松到手指肚。”有了松有了静,头脑清晰,心平气和,兴趣盎然,在这种状态下打拳,自然是行云流水,动作流畅,神采自现了。

  “节节贯串”就是强调动作由形整而劲整,把人体的四肢和躯干视为三节,三节之中各节又可分为三节,节节再分。运动时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顺节序而动就能达到“整”字诀的要求。如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虚灵就会自在其中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外面的动作,要由内劲(内气)带动,所谓内不动外不动,以气运身,内气鼓荡,外形饱满,身体上下两个关节都要在意识韵指挥下,一节节松开运转,如同一串珠子在抖动、在旋动。初学太极拳者,从外形上往往动作不协调,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上顾不了下,动作不到位,势子不连贯,气力不足,这些都是不能一气贯通的具体表现。待练到一定时日,慢慢掌握了太极拳的运劲、运气规律,就会气劲顺遂,动作也就连贯了。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少滞”,但这串珠子是用一根线串着的,线不能断,线断了珠子就会散落。这根线就是内气。

  2、“意”是主导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拙力,对初学者虽然有一定困难,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练拳时可以从“假想”入手,练习意气的感知。比如我们以陈氏太极拳斜行拗步第五动为例,左弓步右手前推时,你可以假设前方有一个人,你用右手掌推他,前推之劲的大小你自己可以掌握,前推之时要意注丹田,并使真气徐徐贯入丹田,此时小腹部隆起,命门同时向后膨胀,并且带脉一圈也要随之向四周膨胀,这时你可以假想丹田之气沉到海底,然后顺尾椎上升到脊背,再后从脊背到大椎到肩到肘到掌,最后从内劳宫穴透出气来。这种假想初学时很渺茫,但练习时间长了,就能运用自如了。

  关于意念“假想”,其实在武术其他门派中也有同样类似的练法,如大成拳的七步功法中的站桩和试力两部功法,就非常强调意念调控与精神假借的训练。如其桩法中讲意念的“头如线吊”、“双手抱球”、“手按水中漂木”等等。这些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为帮助初学者以抽象思维方式来正确地掌握姿势,体会力量,抑制杂念,放松人静。

  太极拳的运气和气功家的运气有所不同,一般气功家炼气是意念专注于一点,而太极拳练的是活劲,气由意导,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气为形体的动力,气行之内,体形之于外,表里一致,是为完整。每二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行拳时要求气贯四梢,勿使有断续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少滞”。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整个修炼过程完全应以意气为主导,行拳走架时全身放松,要用意引导气之运行,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全身皮毛与大自然之大气相互鼓荡,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常见一些练太极拳之人举手投足毫无定向,漫不经心,这种练法玩玩可以,于练太极功夫相差甚远。而那些自恃有一点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拼老本,如此练功久而久之人不敷出,透支过甚,伤身伤气,功不得法耗时伤神实无益处。

  太极拳是生命之学,它既练身又炼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双修,整个修炼过程以意为主导,以丹田为核心。杨澄浦公云:“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的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极拳一定要把腰劲(丹田劲)练出来,腰劲出不来,不管你怎么动都是“单摆浮搁”。有些人拳架外形练得也不错了,可是细品其味,总觉得淡了许多。观其打拳,动臂摇膀,动腰扭胯,总是扭扭捏捏,感觉别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劲没有练出来,一动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乱晃。其病必于腰劲(丹田功夫)求之。陈发科公曰:“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陈照奎先生讲;“丹田内转”,一切拳势动作都要“结合丹田带动”。腰是枢纽,丹田是气之源,是核心。拳论中所云:一动无有不动。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极拳各种劲力的运用,关键在腰部(丹田)的修炼,练拳一定先要把腰劲练出来。腰劲有了,身体其他各部的劲才会有效地运作。这个腰劲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线,这条线的.抖动,会带动整串珠子的旋动。如果这条线不动,线上的珠子再动也是散珠一串,其动而无章,动而无序,动而无力。这根线牵动着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牵动着全身上下的各个关节,腰部发劲时,丹田之气一部分上升,内气由海底抄尾闾经夹脊、玉枕、三关连成一线,以腰部为核心,上肢之劲出于脊背,由肩而肘到手。丹田之气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涌泉穴,然后通过脚蹬地其劲反弹,由脚而腿而腰复归丹田。

  3、“气”之运行

  太极拳在内讲气,在外讲劲,气是劲的动力,劲是气的外在表现,“拳法之妙在于运劲”,实际上就是运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为里表。初学太极拳者在走架推手时,是很难把气劲融成一体和随意随气而发劲的。他们行拳走架往往是手是手劲,脚是脚劲,很多动作是“单摆浮搁”,顾此失彼,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能做到每动手到位、脚到位、身到位、眼神到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形成太极整体劲。前面已经谈到太极拳的气劲是按节循序而行的,气行之源在腰部(丹田),发劲前身体先要放松,气沉丹田,然后吸气提肛收腹,丹田之气从海底抄尾闾上翻人命门为蓄劲。发劲时呼气,命门之气’前翻人丹田(形成一小周天),拳论所谓“内有海水波浪翻,外有珍珠倒卷帘”。此行气之法,初时渺茫,时间久之亦能掌握。功夫到一定程度,腰部(丹田)之气始终是饱满的。呼吸运气,体现在内就是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也就是腰部的螺旋鼓荡。做到了这些,在行拳走架和推手时,才能随意收发自如,从而发挥劲力之威。陈鑫曰:“出肾人肾是真诀。”丹田是气之源、劲之发动机,出劲人劲’都离不开腰部(丹田)的枢纽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