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论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第一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二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培养质疑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第四启发想象力;第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第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动的人。而就目前的教育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我们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寻找知识、处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从而使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爆发,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语文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就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上课时,我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让学生轻松进入角色,如:在学习《荔枝蜜》一文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由讨厌到喜欢,最后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的感情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我们大家”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消除了学生“唯师是尊”的观念。“讨论”一词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好吗”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状态。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遭到嘲笑和批评。这样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各抒己见,自觉的互相讨论。找到答案后,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总之,学生能力的增长是他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
(二)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
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鲁纳也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⑵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⑶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才爱学,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积极性、主动性的激活,又是思维启动的前提,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如:我在每上一节课之前,让学生先自备内容,然后登上讲台进行五分钟的说话训练。学生一听说自己可当上小老师,都异常的兴奋,动手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说话内容,并且在说话时,每位学生都努力把话说得得体,并富有吸引力。每位学生讲完后,我都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巧妙的把其注意力引到了上课的内容上。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让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有哪节课前不进行说话训练的话学生会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
再如,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认识了解鲁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于是我设计了“走进鲁迅”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了解自己所崇拜的大文豪鲁迅,好奇心被激活了,兴趣来了,热情非常的高涨。有的马上翻阅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去网上查寻……学生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获得的劳动成果拿到班上来交流,加深了对鲁迅的理解。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了,就会爱追究、爱探索,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培养质疑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社会就会得不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作为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的学生一看到这题目,马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①是谁在向沙漠进军?②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③又怎样向沙漠进军?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再讨论这些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在问题中成长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创作活动。
(四)启发想象力
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
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康德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功能。”想象是对头脑中接收和存贮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排列、重组、创造出来的感知过甚至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过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科技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学习《刻舟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我让学生对课文
内容认真朗诵、揣摩、理解,然后凭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技能模拟文中进行雕刻,之后拿到课堂上加以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杰作向大家介绍。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想象中得到了锻炼。
又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
图。这就要求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这类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但传统的教育教学把极富个性特征的学生塑造成了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学生。而未来社会各条战线上要求的人才是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的个性化的人才。而不是“模子式”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摒弃“一言堂”“唯师独尊”“唯书独尊“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其自发行为,使学生在我们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干表现自我。对学生好奇、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的扶持鼓励。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讨论该文的思想意义时,有的认为愚公移山的这种坚
忍不拔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有的认为把家搬走更划算,可以节约很多物力、财力、人力。并且能保持了生态平衡,有的认为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要求古人。对学生的这种独到见解,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这样更促进了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又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就于勒个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展
开讨论。学生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说他是流氓无赖,有的说他是有点良心,有的说他两者兼而有之。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学生在言论的交锋中加深了对于勒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言论的交锋中得到了发展。
(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⑷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如:学习了消息的有关知识后,我启发学生:在我们的周围,你有什么新闻想告诉大家
吗?结果学生分头行动,深入社会调查,写出了一篇篇有价值的新闻拿到班上来展示。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真的理解,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
上台扮演角色,有的同学把变了六次的警官演得惟妙惟肖……结果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不仅使学生发现、感受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且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渗透了创造性劳动。
又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或网页上收集有
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并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面临着信息爆炸年代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的矛盾,“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显得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往往比“授人以鱼”重要得多。同样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学习、研究的方法比只灌输书本知识重要得多。而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学习、研究的方法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是很重要的。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学生将会终生受益。考试时常会有这么一些题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选自《向沙漠进军》)该句中去掉“主要”行不行,为什么?要做好这类题型的题目,只要理清思路,做好版块组合,答题时便会有话可说了:首先这类语句摘自课本原文,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接着对“主要”进行本义解释,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反归题旨便完成答题的过程了。这种解题的方法在考试中运用效果很好,因此它调动了若干个思维点,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在阅读分析此类解题中显示了优越性。我们要教学生一些思考的策略。这样学生会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