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哮喘
展开全部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内伏于病人肺内,再由外邪入侵、饮食失调、冷暖不当或情志不畅等外因而诱发,也有困久居寒湿之地而成者或由积热熏蒸、痰火内郁而成者。
哮喘的急性发作期通常以标实为主,而哮喘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肾、睥的虚证,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
哮喘的辨证施治应遵循“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表”的原则。
中医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中医的“喘证”;
狭义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也即中医的“哮证”。
哮和喘相类,但哮乃喉及肺中有呷呀之音(哮鸣音),“哮证”通常以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闷气粗、喘息不能平卧为证。
第一节病因病机
一、哮喘的内因(宿根)
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停聚于病人的肺经,痰湿或痰热伏于病人肺内,而成为哮喘的宿根。
这是病人易感受外邪,诱发哮喘的内在原因。哮喘发作时,邪盛于肺,但疾病的根源则与肾和脾有关,这是因为肺主气而司呼吸,但气的根本在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致使上下之气交接失常,《类证治裁》所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说明了“肺主气,肾纳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的肺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哮喘病人的辨证也可常见肾气虚者。
肺是“贮痰之器”,而脾是“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聚液成痰,上阻于肺而引发哮喘,(证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其中尤以肾气的盛衰,对于本病的进退更有重要作用。
痰也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病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有伏痰而遇诱因所触发。
痰的来源主要有三,
一因睥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成痰;
二因肾阳虚衰,水气不化,上泛为痰;
三因肺气不足,肃降失职,也可以生痰。
因有痰湿停聚,所以一旦受诱因触发,就气动痰升,痰气相搏,气道不畅,呼吸受阻,出现胸隔胀闷,喉中有哮鸣音、喘咳不能平卧等气道壅塞的症状。
有些病人自幼即发哮喘,这种哮喘与病儿的内伏痰饮(宿根)关系密切,临床上称之为“天哮”。
第二节辨证施治
一、支气管哮喘的辨证
安、两唇青紫、哮喘声重等,主要为风寒或躁热犯肺,加之痰湿停聚,气逆痰升所致,较为常见,实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1.寒喘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畏寒无汗、背冷、喷嚏、流清涕,肢体不温,面色苍白,痰液清稀而带泡沫,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浮滑。若伴有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风寒表证。现代医学通常是指寒喘为无呼吸道感染的单纯哮喘发作。
2.热喘主要表现为怕热烦躁,面唇较红,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喉中痰鸣,喉痛,痰液粘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伴见发热自汗者为兼有风热表证。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热喘是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二)虚喘
哮喘缓解期的主要证候为虚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气急,虽喘而声微,咳嗽痰
多等,主要与肺虚、脾虚或肾虚有关,应仔细进行辨证,分别给以益肺、健睥、补肾等法。
1.肺虚多由外感病后气阴二伤所致。由于肺为气之主,因此主要表现畏寒自汗,咳嗽气短,痰多清稀,语音低弱,懒言,面色神疲,稍感风寒,容易诱发哮喘,发病前打喷嚏、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无力的属肺气虚;若气短咳嗽,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潮热,舌质红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的属肺阴虚。
2.脾虚多因外邪入侵或多食生冷或辣而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上行于肺而致。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面黄少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食油腻则易腹泄或见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或细无力。
3.肾虚肾气不足在哮喘患者是最为常见的,肾虚往往可以贯穿于哮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是久病伤肾、肾元亏损、肾气失纳而致。表现为气短息促,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心悸,吐泡沫痰,腰酸腿软。
肾阳虚表现为久病体虚,畏寒,动则息促,腰酸耳鸣,自汗,手足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痰少粘稠,口干咽燥,尿黄大便干,消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若两者症状兼有,如畏寒肢冷,夜尿多,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肾阴阳两虚。
二、哮喘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哮喘发作期多为实证,急则治标,以攻邪平喘为主,并可选用西药和针灸疗法,务求迅速缓解控制症状。应首先分清寒热,偏寒的应温化宣肺;偏热的应清化宣肺,临床上以偏寒较为多见。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期往往是骤然起病,亦可先有鼻喉作痒、鼻塞、胸闷、打喷嚏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则均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痰粘量少、咳吐不利、甚至张口抬肩、目涨睛突、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等为特征。
病人因个体素质、发作季节、诱发因素以及兼证等不同,使哮喘病人的痰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哮喘发作期有冷哮、热哮之分,寒喘和热喘之别。
第三节哮喘的治本与治标
中医治疗哮喘和治疗其疾病一样,亦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时多属实证,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表,在哮喘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则要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
对于许多常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哮喘病人则可标本兼治,只是应在治本方面和治标方面有所侧重而已。
哮喘的发作期以表实为主,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时则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临床医生应细心辨证施治,才能把握住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而临证诊治危重型哮喘发作,出现喘脱现象时,宜配合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措施。
针刺及其他疗法
哮喘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可以根据病情和条件酌情选用针灸、穴位挑刺以及某些新疗法如耳针、割治、埋线和穴位注射等。
(一)体针
1.主穴定喘、膻中、中喘、天突、肺俞。
2.配穴内关、足三里、丰隆。
3.选穴方法和针法每次选主穴1—2个。发作时可先针定喘,用震颤手法并适当留针,若在患者刚出现发作预兆时,给予针刺,效果最好,无效再针膻中等穴。咳嗽多取郄门、尺泽、天突;痰多取丰隆;胸胀满痛取内关;发热取大椎、曲池。缓解期根据上述分型,参照经络学说,按计划治疗,可收治本之效。体虚可多用灸法,或针后加灸,或用温针。针刺胸背穴位应掌握进针深度,以免发生气胸。
耳针治疗哮喘
发作时可取耳穴平喘,深刺留针。
缓解期可以作耳穴平喘、肺、肾、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及敏感点埋针,配合其他治疗,常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简便的哮喘的辅助疗法。体针耳针同用,可以提高疗效。
割治疗法或穴位埋线治疗哮喘
取膻中、定喘或中喘穴,消毒后在局麻下,以上述穴位为中点切开皮肤长1.5cm左右,至皮下组织,取出少许脂肪组织,并用止血钳在组织内轻度按摩,然后置入肠线,缝合切口。必要时可另选穴重复割治。
穴位埋线通常取针刺有效的穴位如定喘、大椎、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足三里等,埋植羊肠线,每20~30天一次,连续数次,有治疗及预防效果。
敷贴疗法治疗哮喘
方子用白芥子、细辛各20g,延胡索、甘遂各12g。研末分3次用,取生姜30g捣烂取汁。调和药末,摊油纸上,
分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双侧)穴上,也可贴于肺俞、膏盲、百劳、或身柱、天突、膻中等穴位,外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每10天贴1次,连贴3次,多在署伏天贴用(或每次贴半小时~1小时,在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备贴1次),有一定预防效果,可以酌情使用。
(五)穴位挑治疗法哮喘
取定喘、膻中、中喘、天突、肺俞等穴位,用挑刺针挑破皮肤并挤出少许暗红色血液,可用于轻度哮喘发作。
传递健康!传播爱❤️❤️
哮喘的急性发作期通常以标实为主,而哮喘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肾、睥的虚证,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
哮喘的辨证施治应遵循“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表”的原则。
中医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中医的“喘证”;
狭义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也即中医的“哮证”。
哮和喘相类,但哮乃喉及肺中有呷呀之音(哮鸣音),“哮证”通常以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闷气粗、喘息不能平卧为证。
第一节病因病机
一、哮喘的内因(宿根)
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停聚于病人的肺经,痰湿或痰热伏于病人肺内,而成为哮喘的宿根。
这是病人易感受外邪,诱发哮喘的内在原因。哮喘发作时,邪盛于肺,但疾病的根源则与肾和脾有关,这是因为肺主气而司呼吸,但气的根本在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致使上下之气交接失常,《类证治裁》所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说明了“肺主气,肾纳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的肺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哮喘病人的辨证也可常见肾气虚者。
肺是“贮痰之器”,而脾是“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聚液成痰,上阻于肺而引发哮喘,(证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其中尤以肾气的盛衰,对于本病的进退更有重要作用。
痰也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病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有伏痰而遇诱因所触发。
痰的来源主要有三,
一因睥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成痰;
二因肾阳虚衰,水气不化,上泛为痰;
三因肺气不足,肃降失职,也可以生痰。
因有痰湿停聚,所以一旦受诱因触发,就气动痰升,痰气相搏,气道不畅,呼吸受阻,出现胸隔胀闷,喉中有哮鸣音、喘咳不能平卧等气道壅塞的症状。
有些病人自幼即发哮喘,这种哮喘与病儿的内伏痰饮(宿根)关系密切,临床上称之为“天哮”。
第二节辨证施治
一、支气管哮喘的辨证
安、两唇青紫、哮喘声重等,主要为风寒或躁热犯肺,加之痰湿停聚,气逆痰升所致,较为常见,实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1.寒喘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畏寒无汗、背冷、喷嚏、流清涕,肢体不温,面色苍白,痰液清稀而带泡沫,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浮滑。若伴有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风寒表证。现代医学通常是指寒喘为无呼吸道感染的单纯哮喘发作。
2.热喘主要表现为怕热烦躁,面唇较红,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喉中痰鸣,喉痛,痰液粘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伴见发热自汗者为兼有风热表证。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热喘是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二)虚喘
哮喘缓解期的主要证候为虚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气急,虽喘而声微,咳嗽痰
多等,主要与肺虚、脾虚或肾虚有关,应仔细进行辨证,分别给以益肺、健睥、补肾等法。
1.肺虚多由外感病后气阴二伤所致。由于肺为气之主,因此主要表现畏寒自汗,咳嗽气短,痰多清稀,语音低弱,懒言,面色神疲,稍感风寒,容易诱发哮喘,发病前打喷嚏、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无力的属肺气虚;若气短咳嗽,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潮热,舌质红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的属肺阴虚。
2.脾虚多因外邪入侵或多食生冷或辣而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上行于肺而致。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面黄少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食油腻则易腹泄或见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或细无力。
3.肾虚肾气不足在哮喘患者是最为常见的,肾虚往往可以贯穿于哮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是久病伤肾、肾元亏损、肾气失纳而致。表现为气短息促,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心悸,吐泡沫痰,腰酸腿软。
肾阳虚表现为久病体虚,畏寒,动则息促,腰酸耳鸣,自汗,手足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痰少粘稠,口干咽燥,尿黄大便干,消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若两者症状兼有,如畏寒肢冷,夜尿多,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肾阴阳两虚。
二、哮喘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哮喘发作期多为实证,急则治标,以攻邪平喘为主,并可选用西药和针灸疗法,务求迅速缓解控制症状。应首先分清寒热,偏寒的应温化宣肺;偏热的应清化宣肺,临床上以偏寒较为多见。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期往往是骤然起病,亦可先有鼻喉作痒、鼻塞、胸闷、打喷嚏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则均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痰粘量少、咳吐不利、甚至张口抬肩、目涨睛突、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等为特征。
病人因个体素质、发作季节、诱发因素以及兼证等不同,使哮喘病人的痰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哮喘发作期有冷哮、热哮之分,寒喘和热喘之别。
第三节哮喘的治本与治标
中医治疗哮喘和治疗其疾病一样,亦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时多属实证,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表,在哮喘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则要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
对于许多常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哮喘病人则可标本兼治,只是应在治本方面和治标方面有所侧重而已。
哮喘的发作期以表实为主,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时则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临床医生应细心辨证施治,才能把握住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而临证诊治危重型哮喘发作,出现喘脱现象时,宜配合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措施。
针刺及其他疗法
哮喘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可以根据病情和条件酌情选用针灸、穴位挑刺以及某些新疗法如耳针、割治、埋线和穴位注射等。
(一)体针
1.主穴定喘、膻中、中喘、天突、肺俞。
2.配穴内关、足三里、丰隆。
3.选穴方法和针法每次选主穴1—2个。发作时可先针定喘,用震颤手法并适当留针,若在患者刚出现发作预兆时,给予针刺,效果最好,无效再针膻中等穴。咳嗽多取郄门、尺泽、天突;痰多取丰隆;胸胀满痛取内关;发热取大椎、曲池。缓解期根据上述分型,参照经络学说,按计划治疗,可收治本之效。体虚可多用灸法,或针后加灸,或用温针。针刺胸背穴位应掌握进针深度,以免发生气胸。
耳针治疗哮喘
发作时可取耳穴平喘,深刺留针。
缓解期可以作耳穴平喘、肺、肾、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及敏感点埋针,配合其他治疗,常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简便的哮喘的辅助疗法。体针耳针同用,可以提高疗效。
割治疗法或穴位埋线治疗哮喘
取膻中、定喘或中喘穴,消毒后在局麻下,以上述穴位为中点切开皮肤长1.5cm左右,至皮下组织,取出少许脂肪组织,并用止血钳在组织内轻度按摩,然后置入肠线,缝合切口。必要时可另选穴重复割治。
穴位埋线通常取针刺有效的穴位如定喘、大椎、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足三里等,埋植羊肠线,每20~30天一次,连续数次,有治疗及预防效果。
敷贴疗法治疗哮喘
方子用白芥子、细辛各20g,延胡索、甘遂各12g。研末分3次用,取生姜30g捣烂取汁。调和药末,摊油纸上,
分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双侧)穴上,也可贴于肺俞、膏盲、百劳、或身柱、天突、膻中等穴位,外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每10天贴1次,连贴3次,多在署伏天贴用(或每次贴半小时~1小时,在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备贴1次),有一定预防效果,可以酌情使用。
(五)穴位挑治疗法哮喘
取定喘、膻中、中喘、天突、肺俞等穴位,用挑刺针挑破皮肤并挤出少许暗红色血液,可用于轻度哮喘发作。
传递健康!传播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