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情偶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渔的这本《闲情偶寄》我断断续续看了很久,这一两个月经历的孩子的生病住院、我的隔离住院,都让人没有心情看书,所以历时两个月才粗略的读完这一本书。
李渔出生于1611年,逝世于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闲情偶寄》是其晚年的作品。李渔居还开办过书店,店名叫“芥子园”,非常有名的《芥子园画谱》最早就是由李渔的书店刻制出版的。
《闲情偶寄》的首卷是《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第二卷是《演习部》,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这是我首次接触戏剧方面的知识,李渔论述的内容都会让我觉得真的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体系和门道,都是可以很深入的去挖掘和探讨,不过在戏剧方面我是一个绝对的门外汉,不知道在专业人士们看来,这些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又是怎样。
李渔对戏剧结构、词采、音律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他说:“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优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有意思的内容很多,不一一摘录。
前两卷占了全书挺多的比例和笔墨,也是论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两部分,李渔有很专业、很科学的去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读起来都有教科书的感觉了,而后面剩余的六卷读起来就很轻松很生活化了。
第三卷是声容部,李渔详细的描述了什么样的女子才是美女,怎么挑选美女,美女应该怎么修饰打扮自己才合适、好看,眉毛怎么画、脂粉和油脂怎么用,珍珠宝石首饰怎么选择和佩戴、装饰,饰品与服饰的关系,以及女子应该学习的技艺。
李渔认为女子首先是读书,适合女人读的书最好莫过于晚唐以及宋代的作品,汉代及魏晋的作品都要藏好,不能给女人看,女子读书多了就会才思敏捷、思路开阔,说话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诗情画意。
擅长唱歌的女子,就要教她填词,没事了还可以教女人下围棋,这样就可以消磨时间,不争风吃醋。
对适合女子所学的乐器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是歌舞,对纠正女子字音方面也花了不少笔墨去论述,比如应该在同一韵母相近的字当中,挑选一两个关键的字,使出全部精力来纠正读音,这一两个字纠正之后,再去纠正其他的字就相当顺利了。
对女子的肌肤、眉眼、手足、态度(媚态)亦有讲述,李渔认为““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第四卷是居室部,讲述了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和山石,李渔说,可以突破以往匾的固定模式,比如在芭蕉上题诗很是风雅,那可以模仿蕉叶的形象来制作联匾,并且讲了详细的制作办法,甚至连最后的颜色都有论述,比如蕉叶颜色以绿色为宜,叶脉颜色黑色为宜,字应该是石黄色的,最后制作好之后,挂在白色的墙壁上,这样颜色对比才鲜明。
在山石节里讲,工匠造出的假山艺术水准高的跟主人的关系很大,“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亦是造物鬼神作崇,为之摹神写像,以肖其为人也。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奚俟察言观貌,而后识别其人哉?”
这让我想起设计师在甲方爸爸的逼迫下,所设计的那些令人尴尬的设计作品们,有时候真不是设计师水平不够,而是有时候甲方的要求和甲方的审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中国目前的常见的大众化的设计(比如大型超市的宣传单)都还是比较弱的,这跟全民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渔也论述了对小的假山的山石之美的赏析,透、瘦、漏三个字,石头上的空洞不要太圆,即使圆也要在旁边粘上些碎石,使它有棱有角,以免过于圆滑。石头的纹理和颜色要选择相同的,但是又不能区分的太严格,否则不同颜色衔接的地方就会显得颜色过渡过于生硬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 石眼忌圆,即有生成之圆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体。 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在苏州逛园林,拙政园的导游就有讲解拙政园里假山的审美品鉴,就是瘦、漏、透这些。
看李渔的这本书,真的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文化和艺术,都包含着各行各业人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像苏州园林、故宫这种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若是不懂,仅仅走马观花,真的就有些暴殄天物,中国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一辈辈的往下去传承,所以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今日今时让我再去一次拙政园,估计导游讲的那些我也忘记的差不多了,所以当时若有像现在这样每周写一篇文章的习惯就好了,把当时领悟学习到的内容都写下来,后续无意中翻看翻看,应该就彻底的吸收和记住了。有些遗憾自己这么晚才开始培养这个写作的习惯。
以后去逛景点,一定不能再走马观花了,我得多学学知识涨涨见识,要不然有时会觉得自己太没文化,脑袋空空。
《闲情偶寄》的第五卷是器玩部,讲了诸如几案、椅、床帐、橱柜、箱笼、花瓶、茶具、碗碟等等。
李渔认为不管贫贱富贵,都可以去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享受生活的艺术,富贵有富贵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暖椅,十多年前准备考研时,看的资料里有提到暖椅这个案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暖椅,其实是书桌与座椅的一种结合体,在桌椅下做一格活动抽屉,将烧炭暖炉置于其中,取暖著书两不误,桌椅前后装门,一方面方便人的出入,再一方面就是聚拢温度,在燃烧的碳上可以放灰,灰上置香,代替香炉的功能。早晚还可以用来熏暖衣服。因为桌子下有炭火,所以桌子上的砚台也可以保持温暖,不至于冰冻。暖椅加上抬杠又能作轿子使用。
“可享室暖无冬之福……砚石常暖,永无呵冻之劳。”“若止利于身而无利于事,乃是宴安之具,此则不然……此又其利于事者也。”李渔还发明了凉凳,其实跟暖椅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在凳面之间是空的,像空盒子,上面盖一片方瓦,然后打来凉水贮藏进凳内,用瓦盖上,瓦的底部要浸在水里,坐上去就很凉爽了,热了就把水换一次。凉杌的设计:“汲凉水贮杌内,以瓦盖之”“其冷如冰”“其不为椅而为杌者……四面无障,取其透风。”
在本卷,李渔还讲到“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骨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非善用古玩者也。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动移,此外皆当活变。何也?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
这个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颖的观点,我是一个过于爱延续旧习的一个人,比如以前总是固定爱吃某一种零食、买某一种饮料、读书时去上课总是挑相同的座位、公交车上也是喜欢右排靠后的座位,后来觉得这样生活太无趣了,没有创意,有意识的有在慢慢去调整和改变,开始去有意识的尝试不同的事物和方式,买没吃过的零食、饮料、上课时试试坐第一排的感觉、也会试试坐最后一排的感觉,但是还从未想过在家里做诸多的家具或者摆设的改变。家里的花瓶、台灯、热水壶等等我永远都是固定放在某个位置,一切的一切都遵循过往。
小时候去邻居同龄朋友家里串门,那个小姑娘当时就总爱折腾家里的家具位置,比如隔一段时间就把沙发什么的换个位置,导致我到她家里时会产生不熟悉的感觉。现在想来,生活里确实需要这种“不熟悉”感,守旧不是一个好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第六卷是饮馔部,在笋的制作方法上,李渔认为“素宜白水,荤用肥猪”,清水确实很能体现出食物的“鲜”味,前些年我吃东西总是喜欢重口味、辣,这几年来慢慢的开会体会到清水煮出来的食物之美味,去海底捞总会要两格清水,用来煮虾滑、鱼片、香菇,这几个都是我觉得用清水煮就非常好吃的食物。
李渔也有提到莼菜,说蘑菇和莼菜都是清虚味美的东西,我是觉得莼菜软软滑滑的清淡可口,不过这几年在西安好像很少有吃到莼菜,这应该是南方多产的。
煮米饭上,李渔也有独特见解:准备一盏花露,在饭刚刚熟的时候浇上去,然后再用盖子稍微闷一下,出锅时进行搅拌,这样米吃起来就带着一股清香。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做最好,这三种花跟稻米的香气差不多,不要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味过浓。
李渔说“煮面时,南方人是把油盐酱醋等佐料统统下到面汤里,人们重视的是汤而不是面,我就是不这样了,我是把各种调味都放到面里,面条味道俱全汤却是清的,这才是吃面。鲜汁不用肉汤,而是用煮竹笋煮蘑菇煮虾的汤。
第七卷是种植部,因为我对这些花花草草树木的,几乎是啥都不懂,所以看这卷没有太大的感觉。李渔也第八卷有提到“把花草树木的生死当作自己的生死,才能与他谈论浇灌园林的乐趣。”看书其实也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所以这部分我们的交流是完全无效的。
不过还能看出李渔对如此多植物习性的熟悉,对生活的热爱,对这些花花草草的热爱,宁可少活一年,都不能一年不看水仙花,哪怕去典当首饰都要买水仙花。
第八卷是颐养部
李渔认为钱财是行乐的根本,但是不应该过多,否则就称为累赘,富人应该在民穷财尽的时候,去少收地租等,这样穷人都会因此感恩戴德,去欢欣赞颂你,这样你也可以很快乐。
至于穷人如何行乐,那就是比“惨”,找周围比自己更差的人来比,实在不行就跟逆境中曾经很惨过的自己来比,凡事退一步想,就会很快乐。
这部分值得一提的内容还有一些,但是我实在是写累了,所以就这么结尾吧。书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会让人觉得,原来生活处处都是艺术,留心当下,享受生活,一切都会很美。
李渔出生于1611年,逝世于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闲情偶寄》是其晚年的作品。李渔居还开办过书店,店名叫“芥子园”,非常有名的《芥子园画谱》最早就是由李渔的书店刻制出版的。
《闲情偶寄》的首卷是《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第二卷是《演习部》,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这是我首次接触戏剧方面的知识,李渔论述的内容都会让我觉得真的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体系和门道,都是可以很深入的去挖掘和探讨,不过在戏剧方面我是一个绝对的门外汉,不知道在专业人士们看来,这些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又是怎样。
李渔对戏剧结构、词采、音律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他说:“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优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有意思的内容很多,不一一摘录。
前两卷占了全书挺多的比例和笔墨,也是论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两部分,李渔有很专业、很科学的去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读起来都有教科书的感觉了,而后面剩余的六卷读起来就很轻松很生活化了。
第三卷是声容部,李渔详细的描述了什么样的女子才是美女,怎么挑选美女,美女应该怎么修饰打扮自己才合适、好看,眉毛怎么画、脂粉和油脂怎么用,珍珠宝石首饰怎么选择和佩戴、装饰,饰品与服饰的关系,以及女子应该学习的技艺。
李渔认为女子首先是读书,适合女人读的书最好莫过于晚唐以及宋代的作品,汉代及魏晋的作品都要藏好,不能给女人看,女子读书多了就会才思敏捷、思路开阔,说话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诗情画意。
擅长唱歌的女子,就要教她填词,没事了还可以教女人下围棋,这样就可以消磨时间,不争风吃醋。
对适合女子所学的乐器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是歌舞,对纠正女子字音方面也花了不少笔墨去论述,比如应该在同一韵母相近的字当中,挑选一两个关键的字,使出全部精力来纠正读音,这一两个字纠正之后,再去纠正其他的字就相当顺利了。
对女子的肌肤、眉眼、手足、态度(媚态)亦有讲述,李渔认为““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第四卷是居室部,讲述了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和山石,李渔说,可以突破以往匾的固定模式,比如在芭蕉上题诗很是风雅,那可以模仿蕉叶的形象来制作联匾,并且讲了详细的制作办法,甚至连最后的颜色都有论述,比如蕉叶颜色以绿色为宜,叶脉颜色黑色为宜,字应该是石黄色的,最后制作好之后,挂在白色的墙壁上,这样颜色对比才鲜明。
在山石节里讲,工匠造出的假山艺术水准高的跟主人的关系很大,“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亦是造物鬼神作崇,为之摹神写像,以肖其为人也。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奚俟察言观貌,而后识别其人哉?”
这让我想起设计师在甲方爸爸的逼迫下,所设计的那些令人尴尬的设计作品们,有时候真不是设计师水平不够,而是有时候甲方的要求和甲方的审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中国目前的常见的大众化的设计(比如大型超市的宣传单)都还是比较弱的,这跟全民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渔也论述了对小的假山的山石之美的赏析,透、瘦、漏三个字,石头上的空洞不要太圆,即使圆也要在旁边粘上些碎石,使它有棱有角,以免过于圆滑。石头的纹理和颜色要选择相同的,但是又不能区分的太严格,否则不同颜色衔接的地方就会显得颜色过渡过于生硬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 石眼忌圆,即有生成之圆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体。 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在苏州逛园林,拙政园的导游就有讲解拙政园里假山的审美品鉴,就是瘦、漏、透这些。
看李渔的这本书,真的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文化和艺术,都包含着各行各业人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像苏州园林、故宫这种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若是不懂,仅仅走马观花,真的就有些暴殄天物,中国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一辈辈的往下去传承,所以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今日今时让我再去一次拙政园,估计导游讲的那些我也忘记的差不多了,所以当时若有像现在这样每周写一篇文章的习惯就好了,把当时领悟学习到的内容都写下来,后续无意中翻看翻看,应该就彻底的吸收和记住了。有些遗憾自己这么晚才开始培养这个写作的习惯。
以后去逛景点,一定不能再走马观花了,我得多学学知识涨涨见识,要不然有时会觉得自己太没文化,脑袋空空。
《闲情偶寄》的第五卷是器玩部,讲了诸如几案、椅、床帐、橱柜、箱笼、花瓶、茶具、碗碟等等。
李渔认为不管贫贱富贵,都可以去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享受生活的艺术,富贵有富贵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暖椅,十多年前准备考研时,看的资料里有提到暖椅这个案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暖椅,其实是书桌与座椅的一种结合体,在桌椅下做一格活动抽屉,将烧炭暖炉置于其中,取暖著书两不误,桌椅前后装门,一方面方便人的出入,再一方面就是聚拢温度,在燃烧的碳上可以放灰,灰上置香,代替香炉的功能。早晚还可以用来熏暖衣服。因为桌子下有炭火,所以桌子上的砚台也可以保持温暖,不至于冰冻。暖椅加上抬杠又能作轿子使用。
“可享室暖无冬之福……砚石常暖,永无呵冻之劳。”“若止利于身而无利于事,乃是宴安之具,此则不然……此又其利于事者也。”李渔还发明了凉凳,其实跟暖椅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在凳面之间是空的,像空盒子,上面盖一片方瓦,然后打来凉水贮藏进凳内,用瓦盖上,瓦的底部要浸在水里,坐上去就很凉爽了,热了就把水换一次。凉杌的设计:“汲凉水贮杌内,以瓦盖之”“其冷如冰”“其不为椅而为杌者……四面无障,取其透风。”
在本卷,李渔还讲到“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骨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非善用古玩者也。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动移,此外皆当活变。何也?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
这个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颖的观点,我是一个过于爱延续旧习的一个人,比如以前总是固定爱吃某一种零食、买某一种饮料、读书时去上课总是挑相同的座位、公交车上也是喜欢右排靠后的座位,后来觉得这样生活太无趣了,没有创意,有意识的有在慢慢去调整和改变,开始去有意识的尝试不同的事物和方式,买没吃过的零食、饮料、上课时试试坐第一排的感觉、也会试试坐最后一排的感觉,但是还从未想过在家里做诸多的家具或者摆设的改变。家里的花瓶、台灯、热水壶等等我永远都是固定放在某个位置,一切的一切都遵循过往。
小时候去邻居同龄朋友家里串门,那个小姑娘当时就总爱折腾家里的家具位置,比如隔一段时间就把沙发什么的换个位置,导致我到她家里时会产生不熟悉的感觉。现在想来,生活里确实需要这种“不熟悉”感,守旧不是一个好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第六卷是饮馔部,在笋的制作方法上,李渔认为“素宜白水,荤用肥猪”,清水确实很能体现出食物的“鲜”味,前些年我吃东西总是喜欢重口味、辣,这几年来慢慢的开会体会到清水煮出来的食物之美味,去海底捞总会要两格清水,用来煮虾滑、鱼片、香菇,这几个都是我觉得用清水煮就非常好吃的食物。
李渔也有提到莼菜,说蘑菇和莼菜都是清虚味美的东西,我是觉得莼菜软软滑滑的清淡可口,不过这几年在西安好像很少有吃到莼菜,这应该是南方多产的。
煮米饭上,李渔也有独特见解:准备一盏花露,在饭刚刚熟的时候浇上去,然后再用盖子稍微闷一下,出锅时进行搅拌,这样米吃起来就带着一股清香。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做最好,这三种花跟稻米的香气差不多,不要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味过浓。
李渔说“煮面时,南方人是把油盐酱醋等佐料统统下到面汤里,人们重视的是汤而不是面,我就是不这样了,我是把各种调味都放到面里,面条味道俱全汤却是清的,这才是吃面。鲜汁不用肉汤,而是用煮竹笋煮蘑菇煮虾的汤。
第七卷是种植部,因为我对这些花花草草树木的,几乎是啥都不懂,所以看这卷没有太大的感觉。李渔也第八卷有提到“把花草树木的生死当作自己的生死,才能与他谈论浇灌园林的乐趣。”看书其实也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所以这部分我们的交流是完全无效的。
不过还能看出李渔对如此多植物习性的熟悉,对生活的热爱,对这些花花草草的热爱,宁可少活一年,都不能一年不看水仙花,哪怕去典当首饰都要买水仙花。
第八卷是颐养部
李渔认为钱财是行乐的根本,但是不应该过多,否则就称为累赘,富人应该在民穷财尽的时候,去少收地租等,这样穷人都会因此感恩戴德,去欢欣赞颂你,这样你也可以很快乐。
至于穷人如何行乐,那就是比“惨”,找周围比自己更差的人来比,实在不行就跟逆境中曾经很惨过的自己来比,凡事退一步想,就会很快乐。
这部分值得一提的内容还有一些,但是我实在是写累了,所以就这么结尾吧。书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会让人觉得,原来生活处处都是艺术,留心当下,享受生活,一切都会很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