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简介资料
展开全部
何其芳,现代诗人、 散文 家、文学评论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何其芳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毕业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何其芳人物生平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 文章 ,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万州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 文化 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像《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1948年至1953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任教。
1957年在对胡风的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何其芳在““””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面对世人的误解,他曾说过:“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理解我的人,我就会继续活下去”。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何其芳思想观点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 方法 ,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毕业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何其芳人物生平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 文章 ,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万州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 文化 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像《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1948年至1953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任教。
1957年在对胡风的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何其芳在““””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面对世人的误解,他曾说过:“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理解我的人,我就会继续活下去”。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何其芳思想观点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 方法 ,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