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配色基础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应该如何配色,但仍然凭感觉判断一组配色是不是还不错。这就是对颜色的感觉。但一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配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道理。
不一致的配色会先的混乱,成为单纯的颜色堆积,好的配色应该是色彩的美丽与协调的统一。
遵循原理的配色才能给人深刻印象。
配色的模式由色彩的 色相 、 明度(亮度) 、 纯度(饱和度) 三阿哥要素组合而成。
纯度最高的色彩就是原色,随着纯度的降低,色彩会变浅,降到按最低就会失去色相,变为黑色、白色、灰色。
避免混乱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话三要素,使色相、明度、纯度相近。
各种颜色都有主角和配角的分工。对应这种主次关系,减弱可以收敛的配角,留下要突出的主角。这样就可以避免混乱,主题自然鲜明起来。
色相靠近——组合过多颜色,产生活跃感的同时,容易产生混乱。
明亮靠近——明度差过大引起混乱
纯度靠近——统一纯度,统一整体气氛
当在设计配色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使用配色的物品本应该人带来的感觉。要避免配色色彩的感觉与物品的感觉有偏差,要与事实相符。
接近白色的单色象征婴儿,鲜艳强烈的颜色象征青年,灰暗和谐的颜色象征老年
蓝色等冷色表示寒冷,橙色等暖色表示温暖
组合色调和色相,能创造出范围宽阔的不同的色彩感觉
配色时,测知色彩位置的工具是三属性。三属性是理解各种原理必要的基本的工具。
借助 ○ 和 △ ,可以比较容易理解三属性。
色相环,只需记住三原色和它们中间的橙、绿、紫。
完整的色相环如下
三角形纵向表示明度,横向表示灰度,三角形沿色相环展开。
在色相图中,相对的称为对比色,相邻的为邻近色,同系色指同一色相中混入白色或黑色后合成的颜色。
色相中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效果。包括给人温暖、活力感的暖色(红橙黄),给人凉爽、沉静感的冷色(蓝),即中性色(绿紫)。
另外,颜色的效果不总是单一固定的。控制色相差也可以改变颜色给人的印象。例如,使用对比色会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色彩中最亮的颜色是白色,最暗的是黑色,其间是白色。(亮暗即指明度,与色相无关)
明度自身的效果指的是,明色轻快,暗色凝重。
加大明度差,可以达到富有活力的效果;降低明度差,则达到高雅稳健的效果。
理解色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纯度。
色调由纯度(饱和度)和明度交叉创造而成。下图中一个个四边形即为色调。
色调也可以理解为色彩的状态,指的是色彩给人的感觉与氛围。是影响配色视觉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在配色时必须充分重视。及时色相变换,处于不同色相的三角形相同位置的颜色也具有相同的色调,处于相同的状态,会给人相同的感觉。
色调的差别,就是纯度的差别与明度的差别的汇总。
没有单纯纯度的差别,因为不纯的色彩,就是混入了某种明度。考虑到明度的不同,则为色调的不同。
色调的位置 对配色感觉起很大作用
色调差的效果——差别小则平稳和谐,差别大则产生变化
配色讲究角色划分。最基本的角色有主角、配角、支配角、融合色、强调色。需充分思考色彩要充当的角色,才会选择出恰当的颜色。
主角色——配色的中心色。选择其他颜色时要以主角色为基准。
配角色(突出色)——目的为衬托主角色、支持主角色。专门设置在主角色近旁,是主角色突出。
支配色(背景色)——作为背景环抱整体的颜色,即使是小面积也能支配整体感觉。
融合色——主角色游离于其他色时,置同色系的融合色于游离处,起到融合整体的作用。
强调色——小范围内点上强烈的颜色,使画面整体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还可加上 连接色、镶嵌色、平衡色、添加色、高色阶色 构成十角色。
决定主体,使画面整体安定。
主角色要用最强色 ,这种强色若于主角相符,则明示中心,色彩清爽稳定。 一个物体被施以强烈的色彩,便会成为主角。 主角的位置可以在画面中央,也可以在角上。
如果需要主角色彩鲜艳 ,令人印象深刻,那么面积越小越能达到好的效果。特别是给主角施以纯度高的色彩,会令整个画面稳定下来。
但不是说主角色一定就是占画面中小面积的部分。
采用对比色 使主角色生辉。
为主角色衬以配角色,令画面鲜活充满活力。配角色起到突出主角的作用。
不宜面积过大,或纯度过强。否则会弱化关键的主角色。
支配色(背景色) 支配着画面的整体感觉。
即使是同一物品,如果背景色不同,则画面带给人的感觉也截然不同。
在主角背后若隐若现的背景色,实际上支配着整个画面效果。 决定主角的感觉。
由于其左右着主角效果,所以成功地选择背景色,才能有成功的配色。
即使背景色面积不大,只要包围着主体,就能成为成功的支配色,左右整体感觉。
要结合想要传达的主体,来选择背景色。
背景色的作用与色彩强弱关系不大。强色,弱色同样能支配全体。
缓和游离的颜色
强色间过于激烈的对立、或者其中一种颜色过于突出时,加入融合色,起缓和作用,使画面平稳。
强调色使画面生动
向缺少变化、死气沉沉的画面中加入强调色,顿时活力四射。
面积越小,强调效果越好
采用对比色、高纯度的强调色,效果更好
————————————————————
参考 《设计配色原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