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舆情和舆论啊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一)舆论和舆情的本质是一致的
首先,舆论和舆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舆论和舆情是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态度,这种公众态度是民众对某一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的议论,其次,舆论和舆情是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实行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再次,舆论和舆情是社会民智的集中体现。尽管舆论和舆情是复杂的,中间夹杂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舆论和舆情必然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所以民众总是考虑社会的和平、安定与幸福,追求公正、平等、互利和互助。因此,舆论和舆情的充分表达必然是一个社会意识得以彰显的过程,必然是绝大多数民众的公共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过程,而且社会舆论和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预测社会发展的智慧体现。
(二)两者都是一种公开的言论形态
我们考察舆论和舆情时,要把握的关键点就是它的形态和状态。就舆论和舆情的状态而言,两者必须是公开的状态,这是意见集合的必然要求,只有公开的状态才能集合成舆论和舆情,当然,这种公开状态也是舆论和舆情传播的必要条件。
(三)两者的运行状态是一致的
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舆论和舆情的运行必然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是一个信息运行的过程。这种发展是一个无规则的扩张运动。各种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吸收的过程,是一个无规则的过程。舆论和舆情的运行必然造就一个核心受众层与之互动,并进而催动舆论与舆情的进一步发展。
(四)两者的运行都需要依托载体
现代舆论的发展必然与某一种被广泛运用的载体紧密相关,这是现代舆论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现代舆论发展过分依赖于新闻媒体,使得掌握新闻媒体的机构和组织当然地成为了“意见领袖”,而发展到以网络舆情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达形式时,舆情所依赖的载体就是网络,这也带来了“意见领袖”的革命。
从大的概念来看,舆论信息的统称就是舆情。据小编了解,舆论这个词应该是跟国外的研究相通的一个概念。而舆情这个词只是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特色。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舆情是什么意思?
“舆”和“情”的连用,最初是指百姓的情感、情绪,后来可以解释为“民众的意愿”。
“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舆情既可以是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也可以是尚未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
“舆情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
主体:舆情的主体是公众;
客体:舆情的客体是与切身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
本体:舆情的本体是意见、态度和情绪。
二、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者,众也”,“舆人”在古代其实就是指广大的平民百姓。舆论则意为“众人的言论”,指下层平民或庶众的议论、主张。
舆论这一词的传统意涵是在清末才有所转变,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在其创办的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公开强调舆论的重要性,舆论的政治意义开始凸显。与此同时,舆论的使用频率和适用范围也在增加,比如“上海舆论”“战事舆论”等。当时也开始出现以“舆论”为名的报刊或报纸栏目,比如《新民丛报》开设“舆论一斑”板块,选登来自不同报纸的时事评论。
所以舆论是跟政治、新闻联系更紧密的一个词汇,被赋予了国人参政、平民统治、限权政府等现代意涵。
主体: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
客体:舆论的客体是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
本体:舆论的本体是意见,即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
以上内容由识微舆情监测公司整理提供。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