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 大器晚成,不必忧虑。由此可见,大器晚成的人很多。从这些大器晚成的伟大人物的发展历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不断刻苦钻研,朝着自己感兴趣的山峰不断攀登。不在乎起步迟早,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就有希望成功。
* 整天不吃,整天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 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 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
* 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 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我想这个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道理吧!”
* 只要将成功寄希望于长期努力上,不急于求成,一旦悟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不求速度、不求数量,始终坚持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完美,那么就会比别人更快地获得人生的成功。
* 所以说,世上成功的人,他们无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们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出众的品质,勇敢而又坚强,成为了人上人。其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样,但是需要你真正懂得“责任”这两个字,做事当不苟不懈。
* 遇到事情,能够经常反省,自己内心里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那么我们也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能冷静处理,找出一种解决办法。
* 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 自古以来,常人受到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笨。而事实上,凡事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应该既柔又刚,不可推崇其中一面,否则就会让事情夭折或失去控制。真正的成事之道就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用柔的方法,成刚强之事,才是真谛。
* 内敛与务实
* 做事应该尽力而为,为人更要脚踏实地,坚决避免侥幸、投机取巧,窃取虚名的行为。
* 求阙
* 人生中名利乃身外之物,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功名视为尘土。人世间的喜悦荣耀很多,并非只有功名一种。
* 诚、敬、静、谨、恒。
* 指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说人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自己的独处。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 大致上是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就是发奋自强,站得住的意思。达,就是办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 能立能达
* 不仅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当自己得到满堂喝彩的时候,应及时反省自己的纰漏,梳理自己的言行,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自省,还要有开阔的胸襟,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容得下过去,才有进步的动力。另外,要知识渊博,善于自省。
* 人生中有得有失,得可以使人欢天喜地,失可以使人捶胸顿足,这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些人得意忘形,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因为失望而彻底绝望。一个人一生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窃喜起来,要知道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追求。同时,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要知道,有多少人都是从逆境中闯出来的,从而取得了成功。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而是所谓“得失随缘”、“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 格是什么?就是考究事物以及追求它的原理。比如侍奉双亲,定期探望亲人,这是物;探究为何要侍奉双亲,就是格物。跟随兄长,这是物;弄清为什么要追随兄长,这是格物。我的心,是物;深入考察自己内心,就是格物了。我的身体是物;探究养生之道、如何保养身体的道理,这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结合自身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其中含义就是格物。以上是对事物的认识。所谓诚意,就是要遵循自己所弄清楚的道理而力身行事,这才是诚实的态度。弄懂一句,就实践一句,这才是身体力行的做法。格物和诚意同时并进,那么就可以达到下学上达的境界。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 只是遭遇了挫折、困苦,并不是已经完成了全部苦难。要知道困难的完成和升华是需要人们先去克服它。有智慧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不会怨天尤人,委靡不振,只会冷静地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相反,缺乏智慧的人只会哀叹命运的不公,整日以泪洗面。受挫之时,正是长进之机,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便能关闭苦难之门了;而不能运用理智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导致失败,“傲”就是其中之一。骄傲能够使人不知进取,从而懒惰散漫;骄傲还会让人失去方向,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即使机遇来临,也会错失机遇,功败垂成。
* :纵观古今,人们一直追求成功,而真正能达到目的的人,古今并无不同,靠的都是有恒心、有志气和博闻广见的知识储备。那种希望快速成功而不付出努力的幻想,最终只能是南柯一梦。
* 的确如此,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有恒的典型,而且使今人受益良多。所以说只有领悟了事情的精华,才能够从中找出灵感,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没有坚持去了解事物,就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 唐鉴认为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精,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要专攻一经。一经精通之后,再旁及其他经典。
*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意为:真正弄懂了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质,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任一人情世故能被处理得和谐、圆融,就是一篇美丽的文章。
* 只要能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百倍用功,就不怕不能变化气质,超乎凡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 曾国藩视书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鱼,而虚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的趣味,其实这也是读书读到深远处,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古人曾有“四别”读书法,即“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所谓目治,就是有的书,只浏览一遍就可以了。所谓口治,就是将书的内容要背下来。所谓心治,就是不仅要背,而且要深入思考。所谓手治,就是把书中的重要章节和段落抄下来,反复吟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事事都勤于思考和善于发问,这样才能够学业有成,增长见识。
*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 整天不吃,整天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 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 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
* 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 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我想这个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道理吧!”
* 只要将成功寄希望于长期努力上,不急于求成,一旦悟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不求速度、不求数量,始终坚持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完美,那么就会比别人更快地获得人生的成功。
* 所以说,世上成功的人,他们无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们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出众的品质,勇敢而又坚强,成为了人上人。其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样,但是需要你真正懂得“责任”这两个字,做事当不苟不懈。
* 遇到事情,能够经常反省,自己内心里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那么我们也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能冷静处理,找出一种解决办法。
* 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 自古以来,常人受到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笨。而事实上,凡事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应该既柔又刚,不可推崇其中一面,否则就会让事情夭折或失去控制。真正的成事之道就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用柔的方法,成刚强之事,才是真谛。
* 内敛与务实
* 做事应该尽力而为,为人更要脚踏实地,坚决避免侥幸、投机取巧,窃取虚名的行为。
* 求阙
* 人生中名利乃身外之物,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功名视为尘土。人世间的喜悦荣耀很多,并非只有功名一种。
* 诚、敬、静、谨、恒。
* 指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说人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自己的独处。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 大致上是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就是发奋自强,站得住的意思。达,就是办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 能立能达
* 不仅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当自己得到满堂喝彩的时候,应及时反省自己的纰漏,梳理自己的言行,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自省,还要有开阔的胸襟,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容得下过去,才有进步的动力。另外,要知识渊博,善于自省。
* 人生中有得有失,得可以使人欢天喜地,失可以使人捶胸顿足,这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些人得意忘形,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因为失望而彻底绝望。一个人一生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窃喜起来,要知道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追求。同时,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要知道,有多少人都是从逆境中闯出来的,从而取得了成功。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而是所谓“得失随缘”、“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 格是什么?就是考究事物以及追求它的原理。比如侍奉双亲,定期探望亲人,这是物;探究为何要侍奉双亲,就是格物。跟随兄长,这是物;弄清为什么要追随兄长,这是格物。我的心,是物;深入考察自己内心,就是格物了。我的身体是物;探究养生之道、如何保养身体的道理,这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结合自身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其中含义就是格物。以上是对事物的认识。所谓诚意,就是要遵循自己所弄清楚的道理而力身行事,这才是诚实的态度。弄懂一句,就实践一句,这才是身体力行的做法。格物和诚意同时并进,那么就可以达到下学上达的境界。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 只是遭遇了挫折、困苦,并不是已经完成了全部苦难。要知道困难的完成和升华是需要人们先去克服它。有智慧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不会怨天尤人,委靡不振,只会冷静地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相反,缺乏智慧的人只会哀叹命运的不公,整日以泪洗面。受挫之时,正是长进之机,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便能关闭苦难之门了;而不能运用理智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导致失败,“傲”就是其中之一。骄傲能够使人不知进取,从而懒惰散漫;骄傲还会让人失去方向,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即使机遇来临,也会错失机遇,功败垂成。
* :纵观古今,人们一直追求成功,而真正能达到目的的人,古今并无不同,靠的都是有恒心、有志气和博闻广见的知识储备。那种希望快速成功而不付出努力的幻想,最终只能是南柯一梦。
* 的确如此,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有恒的典型,而且使今人受益良多。所以说只有领悟了事情的精华,才能够从中找出灵感,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没有坚持去了解事物,就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 唐鉴认为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精,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要专攻一经。一经精通之后,再旁及其他经典。
*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意为:真正弄懂了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质,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任一人情世故能被处理得和谐、圆融,就是一篇美丽的文章。
* 只要能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百倍用功,就不怕不能变化气质,超乎凡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 曾国藩视书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鱼,而虚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的趣味,其实这也是读书读到深远处,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古人曾有“四别”读书法,即“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所谓目治,就是有的书,只浏览一遍就可以了。所谓口治,就是将书的内容要背下来。所谓心治,就是不仅要背,而且要深入思考。所谓手治,就是把书中的重要章节和段落抄下来,反复吟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事事都勤于思考和善于发问,这样才能够学业有成,增长见识。
*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