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有毒?
鱼腥草是无毒的。人们认为鱼腥草有毒,主要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叫“马兜铃内酰胺”的物质。而要谈到“马兜铃内酰胺”,就必须从“马兜铃酸”说起。
经过专家的证实,网友的说法混淆了“马兜铃内酰胺”和“马兜铃酸”两种物质.,鱼腥草中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酸含有很强的肾毒性,目前并无“马兜铃内酰胺有毒”的说法,而鱼腥草中基本不含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也极少。
/iknow-pic.cdn.bcebos.com/8326cffc1e178a8239683fd6fb03738da977e874"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8326cffc1e178a8239683fd6fb03738da977e87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326cffc1e178a8239683fd6fb03738da977e874"/>
扩展资料:
鱼腥草(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9%B1%BC%E8%85%A5%E8%8D%89/579391"target="_blank"title="鱼腥草百度百科">鱼腥草百度百科
从知乎里面看到 一条关于鱼腥草的讨论 ,说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然后这个毒素对肾的伤害还是器质性的,有累积效应,属于不可逆伤害。
这个讨论吓了我一跳,折耳根可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
去鱼腥草的英文维基百科,没有发现这个说法。用鱼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和马铃兜酸 Aristolochic Acid 的英文组合也没有查到明显的有毒报道。查看了马兜铃酸的科目,是胡椒目马兜铃科,而鱼腥草是胡椒目三百草科。回过头去看鱼腥草的中文维基页面,发现了这个说法的文献:
这是一篇对鱼腥草作用的综述文章,主要讲的都是鱼腥草的好处,没有提到它的危害。但是文章的 第一个表 里面列出有两篇文献( 韩国人 Seong-Kie Kim 和 德国人 Probstle )研究过折耳根的萃取物,发现里面含有 Aristolactams,中文翻译是马兜铃内酰胺。
马兜铃酸进入体内以后,首先就会被代谢为马兜铃内酰胺 Aristolactam I,然后 Aristolactam I 会再次被代谢为两种物质,其中一种物质会损害肾组织,而另一种物质能改变基因序列,因此有强致癌效果。因为 Aristolactam I 是马兜铃酸的直接代谢物,所以如果折耳根里面含有 Aristolactam I,即使它不直接含马兜铃酸,那也是严重有害身体健康的。
在果壳上搜到 关于鱼腥草的讨论 ,这个讨论是因为 @远离中草药 的一篇微博 引起的,后者用上文提到的 Seong-Kie Kim 的文章证明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然后用两篇北大的文章(李彪、商朴)证明马兜铃内酰胺对肾有害。
微博下面的讨论信噪比太低, 成分混合不一定有问题 、 几千年都没有问题 等都排在热门前列。果壳上的讨论相对集中一点,争论了安全剂量,还有人提到文章表明萃取物的来源是鱼腥草的地面部分(aerial part),但 @顾有容 提到鱼腥草“根”其实就是根状茎,这一点不太能降低人们的忧虑。
但我在第一篇 Kumar 的综述文章中发现了一个细节,它列出来的 马兜铃内酰胺下面有好几种 ,其中包括 B II, A II, Piperolactam A 和 Caldensin,而马兜铃酸代谢的中间物是 Aristolactam I。他们虽然都是马兜铃内酰胺,但不一定都是同样的东西。我象征性的搜了一下各个成分 B II , A II , Piperolactam A , Caldensin ,都没有跟 Aristolochic Acid 扯上关系。Piperolactam 的中文翻译是胡椒内酰胺,Caldensin 的那篇文献说倒是说巴西传统用 Caldensin 来治疗蛇咬和牙疼。 @远离中草药 微博下面也有用户留言说胡椒中也有马兜铃内酰胺:
所以,到底鱼腥草有没有毒,要看鱼腥草里面含有的这几种 Aristolactams 到底有没有包含马兜铃酸代谢路径中的 Aristolactam I。Seong-Kie Kim 的文章并没有说明 Aristolactam 到底是 I 还是 II,因为那时医学界还没有注意到马兜铃酸的毒性。Kumar 综述中引用的德国人文章没有查到原文,但是 暨南大学 陈少丹 的一篇文章 也提到鱼腥草中提取的马兜铃内酰胺是 AII。NCBI 上面列出来的 AL-I 分子式是 C17H11NO4,而 AII 的分子式是 C16H11NO3,这两个应该不是同一个东西。
至于这个 AII 变种是不是和 AL-I 一样有毒,医学专业的人可以试试看 NCBI 上面列出来的 A II 的各项测试结果 ,我实在是看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