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算是明末英雄吗?他为大明做过什么?
卢象升肯定是明末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千疮百孔的晚明正是由卢象升这种人不断续命,才能苟延残喘十几年。
卢象升是明末一位毫无争议的忠臣。他从头到尾都是正面形象的代言人。他没有违背原则和底线。在崇祯统治时期,带兵打仗并不是一件好工作。崇祯更加多疑,许多将军被他杀害,如熊廷弼、袁崇焕。
史料记载,卢象升肩膀瘦削,骨骼独立,面色苍白,但是力气惊人。从他在后期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卢象升是一个勇猛的将军。打仗的时候,他不像文官,他会冲锋陷阵,亲自与敌人作战。
崇祯二年,黄泰基率清军绕过关宁津防线,攻打遵化,威胁京城。吕相声当时是大名的县令,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在那个时候,许多人在首都逃离,包括富有的士绅或官员。关宁的军队奉命进京为王效力。陆相声没有被派去做任何事情,但他不能坐着不动,想为国家做点什么,所以他征募当地的士兵。即使是治安官也能招募一万多名士兵。
卢象升带着一万多名士兵来到都城。虽然战争即将结束,卢象升也平安无事,但崇祯得知后非常感动。陆相声立即提升了官职,成为了右参政,负责大名等地方的护卫工作。卢象升升官也十分感动,用实际行动回应朝廷的爱戴,他在大名的三府,开始征募训练,建立军队,仅次于骑兵官宁天。
崇祯十年,黄泰基再次绕过宁津线,进入京城腹地。此时,路祥被提升为宣达总督,奉命抵抗黄太吉的进攻。那个时候,卢象升很像袁崇焕。崇珍曾问卢象升怎么办,但卢象升回答说主战。吕公明白皇上和杨思昌有兴趣和黄太基和谈,而他可能会牺牲卢象升,如果他说服崇祯和谈,那么就必须死。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带领士兵来到了巨鹿,与清军殊死厮杀,高其谦不肯派部队营救,他的两个部下逃走了,卢象升身上射了四十多支箭,战死在战场上,最后全军覆没。卢象升战死的时候,年仅40岁,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含恨而终。
卢公千古,后人当不忘民族英雄,缅怀卢公。
卢像升早年在国内战场上,征讨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军,战无不胜,打的农民军闻风丧胆,称之为“卢阎王”。后来因为清军入寇,被崇祯北调勤王,后留在北方任宣大总督,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清军入寇,卢像升接着在中原剿匪,农民军很有可能就被彻底剿灭了。
在对待满清~当时还叫后金~的问题上,卢像升和杨嗣昌发生了矛盾,不得不说,杨嗣昌虽然品行和实战指挥上不如卢象升,但在战略眼光上要远超卢象升,杨嗣昌认为:大明朝是无法支撑两线作战的,攘外必先安内,对满清要暂时妥协,先集中力量扑灭国内叛乱,再积蓄力量对付满清。而国内战场,虽然卢象升战无不胜,但这种追着农民军打的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要不断压缩农民军的生存空间,不让他们到处流窜,最后彻底消灭,这就是他向崇祯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作战计划。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杨嗣昌的对内、对外战略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战略,只有这样大明朝才有可能免于灭亡。但我们别忘了,卢象升还是一个东林党人,虽然可以这么说:卢象升是明末唯一一个能干实事的东林党人。但对于和满清议和这种事,东林党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因此,卢像升和杨嗣昌,还有太监高起潜发生了意见分歧。东林党人号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好听点是正直、忠诚,说不好听点就是固执、狭隘、不识大体,还喜欢乱说话,卢象升把他对杨嗣昌,高起潜的不满,向崇祯倾诉,最后竟然把矛头指向了崇祯皇帝,崇祯大怒,把他降了职,剥夺了部分军队指挥权。此时,卢象升心中就产生了以死明志的决心。最后,在巨鹿贾庄,卢像升率几千饥疲之军,冲向数万清军,以这种自杀式的攻击完成了自己杀身成仁的决心。
由于金庸老先生的“碧血剑”一书,大家都认为袁崇焕是明末死的最可惜的人物,其实相比之下,卢像升比袁崇焕死的还要可惜。卢像升在对内、对外战场上,无怨无悔的搏杀,支撑起了大明朝半壁江山。但这样最终是毫无用处的,他所做的一切,救不了大明朝,那些能挽救大明朝的策略,作为一个东林党人又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注定他只能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