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什么军事才能?
曹操可以说是中国史上一流的战场高手,能跟他平起平坐的已经很少了,赢过他更是屈指可数。
曹操擅用奇兵,可以用少数的兵突袭敌方的弱点,打败袁绍的乌巢之战就是这样夜袭成功的。
曹操总是可以在众多谋士的意见里找到对的方针,这个军事才能最可贵,中国史上可以有这样洞悉战争的走向的很少阿。
曹操还有一个军事才能很可贵,就是可以把手下将领都安排在适合的位子,他派张辽和乐进守合肥,因为他知道他们二个不合,可以互相牵制,不会ㄧ意孤行,然后又派李典来居中协助,到关键时刻这三人刚好互补,才把孙权打的魂不附体。
说到打战,诸葛亮还差曹操ㄧ大截,只是大家都被三国演义影响了
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
汉末曹操起兵,凭借自身优越才能及诸多谋士武将相助,迎汉献帝于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攻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统一华北。
曾南征荆襄,奄有其地,然败于赤壁。后伐马超、韩遂等,平定西凉。
官至丞相,进爵魏公、魏王;魏代汉,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甚至还为孙武兵法作注。所经历过的战争也不计其数,而他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正是为他的军事领导下最佳的注解。
在政治制度方面,曹操也有他不可抹灭的贡献,例如九品官人法就释出自他手,其他一堆政治制度的改革更是不计其数,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间,把汉末一片慌乱的北方,建设为井井有条的富裕大地,这份能力,当代无人能出其右。
光是这两项成就或许在某一方面,可能还比不上曹氏一家在文学上的成就,这也是曹操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既是一方之霸,手握众兵;令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文坛引领 *** 的人物,以他的经历,所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是一些镇日忧国伤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所能相比。战场上,他可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下了战场,亦可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才的难得,正是这种多重的面貌,丰富了他的文学内涵,也建立起他在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曹操的政治策略
1.挟天子以诸侯
2.屯田积榖
3.唯才是举
4.严刑峻法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
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论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的军事才能,虽有其长,但更有其短,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即:长于战术,短于战略;长于任将,短于治军;长于陆争,短于水战;长于政治,短于军事。现试分述如下: 一、长于战术,短于战略在《三国志》里,曹操一生的军事事迹表明,他在战役指挥和战术行动上,正确、成功者多而错误、失败者少;但在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上,则是错误、失败者多而正确、成功者少。(一)有关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根据《武帝纪》,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战斗行动的大约有三十次左右,其中胜者占绝大多数,而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讨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操系初次从事军事指挥活动,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与指挥能力高低无关。相反,那些获胜的战例,不仅所占比例极高,而且有不少赢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之大败张绣的追兵,建安五年之利诱、击败袁绍军,建安十一年之不战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级等等,即都是如此。(二)有关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事实表明,曹操在关系全局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方面,既乏远见,亦少办法。1、官渡之战,曹操在战略上始终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战前,他虽深知自己无法与袁绍匹敌,而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但就是拿不出具体办法来。为此,他焦虑不安,“出入动静变于常”,后经荀彧分析,指出己方之必胜原因,始觉心中踏实。但是,当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曹操的信心再次动摇。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说打算退兵还许,荀彧回信再次为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与利害,他才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以奇兵烧袁绍的屯粮之所,终于取得了此战的彻底胜利。所以,官渡之战曹操所以能获胜,战略上主要得益于荀彧,曹操本人并无值得称道之处。2、赤壁之战不知彼己,盲目用兵,终致大败。曹操在夺取荆州之后,应当见好就收,而不宜继续冒进。因为此时的形势,表面上看对曹操极为有利,实际上并非如此。概括地说,当时之不利于曹操的因素,至少有这样几点:(1)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靠武力和诈谋经营天下,在政 治上远未赢得天下人之心。(2)操之后方不稳固,既有内忧,又有外患。(3)军事上舍长就短,以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南下与乘船如骑马的水乡将士争衡,而且是长途奔袭,部队极为疲敝。(4)孙、刘双方虽兵力少于曹操,但精兵也不下五六万人,而且主明、士智、将勇、卒练,面对强敌,内部团结。对这些,周瑜和诸葛亮都有深刻的认识,而曹操却无丝毫觉察。作为一个军事家,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如此昧于知彼和知己,是不应该的。3、没有及时夺取关西、汉中和两川,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关西、汉中与两川地区,除了马超还是个对手外,张鲁和刘璋都是庸劣无能之人,曹操若能以强兵临之,夺取这些地方当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在夺取荆州江北之地后,曹操却放着这些意义重大且相对容易对付的敌人不打,偏偏去进攻自己的两个最为强大的对手,迫使他们迅速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他,实是战略决策上的一大失误。赤壁之战后六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有益州,曹操平定陇右。次年,孙、刘瓜分荆州江南之地,曹操夺占汉中。此时,他的重要谋士刘晔和司马懿都劝他乘势取蜀,且指出刘备系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服,且其正与吴人远争江陵,实属机不宜失。然而,曹操均不采纳。不仅如此,他还在明知夏侯渊“但知任勇”、轻燥乏谋的情况下,依然让他守汉中,自己则率大军返回邺城。结果,仅仅过了三年,夏侯渊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汉中终为刘备所得。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曹操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方面缺乏远见的特点。二、长于任将,短于治军(一)关于任将:考察曹操的军事生涯,其在使用将领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善于发现人才。遍阅《三国志•魏书》,可知曹操部下有许多将领,本不知名或不甚知名,是经曹操之慧眼识拔后,才逐渐建立功名 而为人所知的。如田豫、陈矫、满宠等,即属此种情况。2、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实践证明,曹操任将,的确是坚持了上述方针。被他重用的将帅,出身颇杂,亲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细微,与己非亲非故者,如许褚、典韦、胡质等。(3)拔于行伍战阵之间者,如于禁、乐进、李典等。(4)取于败军亡虏之内者,如张辽、徐景、张郃等。这些,都是当时被列为名将写入史传者,至于那些中才以下不为史传所录者,当不知凡几。3、各任器使,用其所长。除以上特点,曹操还能够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文聘本刘表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就聘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等等。当然,曹操任将也有其失误之时,如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覆亡,任于禁而于禁败降,但这只不过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总体上的成功。碍于字数限制,剩下内容于意见区补充。
(二)关于治军:现存史料中并无有关曹操治军的正面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史料,作出如下判断:
1、曹操对于军队的治理与管理,既不如诸葛亮,也不如孙氏兄弟。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曾说,诸葛亮之才,“于治戎为长”。据本传载,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伐蜀,“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屯田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些,都是诸葛亮治军有方的明证。据本传记载,孙策为袁术部将时,骑士有罪,藏入袁术营中,孙策依然派人前往斩之,“由是军中益惮畏之”。后来,他率部还定江东,“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反观曹操用兵,则从无此类记载。
2、曹军作战,胜则动辄“屠城”、“残戮”,败则散乱奔逃、溃不成军。据记载,兴平元年夏,曹操东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初平四年,操征(陶)谦,“多杀人民”,“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 ;官渡之战,曹操杀袁绍士卒七万余人;建安二十年,操征张鲁,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操“攻屠之”。另据《于禁传》记载,曹操在宛城败于张绣之时,几乎溃不成军,而青州兵因操平日“宽之”,此时竟然劫掠同类。以上所述,都反映了曹操御兵乏术、短于治军的特点。
三、长于陆争,短于水战
曹操平生所直接或间接指挥的战事,基本上全是以马步军为主的陆上之争,其中虽然难免败挫,但终究是胜多败少,这反映了他善于指挥陆上作战的特点。
曹操一生中只指挥了一次水战,即赤壁之战,结果是大败而归。据《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曾在邺城作玄武池以操练水军,并于同年七月即南征刘表,此后不久又乘新胜之威南追刘备,欲定江南。在池中操练水军,时间又是如此之短,岂能有理想的效果?这反映了他对水战认识的肤浅和幼稚。
据《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夕,瑜部将黄盖献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瑜纳其计,于是盖欺操以诈降,果然以火攻大破曹军。水战以舰船为主要工具,大江之上,战船首尾相接,不备火攻,而又轻信诈降,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对水战常识的无知。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曾有数次交锋,互有胜负,而曹操以不惯水战,终难获利。据《吴主传》及裴注引《吴历》记载,建按十八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曹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遂退军。可见,在水战问题上,曹操始终是不得要领,难有作为。
四、长于政治,短于军事
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善察时势。光和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曹操拒绝参与,后芬等果然事败。当董卓当政之时,曹操不仅不与其合作,而且率先起而讨之,表明了他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建安元年,曹操果断地迎献帝至许,这是其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政治举措。取代汉帝虽说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他即使是在功业盖世之后,仍能保持头脑清醒。襄樊之战后,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曹操说:“是儿欲踞吾着火炉上邪!”充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与老练。
2、善用人才。曹操不仅善于使用军事人才,其实也善于网罗和使用政治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所以,当时曹操身边人物之盛,是孙权、刘备根本无法相比的。
3、较能容人。曹操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出于种种原因,的确杀了几位不能与他在各方面始终保持一致的才智之士,如荀彧、孔融、杨修、崔琰等,这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专制时代,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总体上来说,曹操还是比较能够容人的。如他不仅不杀逃亡的毕谌、叛变的魏种、翻覆无常的张绣等人,反委以重任,即是明证。
4、从谏如流。善于团结、网罗人才而不善于听取他们的忠言良策,或者虽然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却不辨糟粕,不识精华,不能择善而从,则与不善于团结、网罗人才没有什么区别。应当说,在这两个方面,曹操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他基本上能够做到从谏如流,择善而行。他的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决策,都是在充分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曹操的政治才能确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他基本上都具备;相反,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却并不怎么优秀和突出——他在战略上缺乏远见卓识,在战场上果于杀戮,治军也不严谨,而且自始至终不懂水战等等。所以,他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不是一个杰出的大军事家。
那么,千百年来,曹操何以会被看作是一位杰出的大军事家呢?我想,这大概与以下原因有关:(1)囿于前人(主要指陈寿和裴松之)的观点。(2)关注结果,忽略过程,片面地以成败论英雄。(3)认识上移花接木,将他人的成就和才能记到曹操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