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用法有哪些

 我来答
科创17
2022-10-29 · TA获得超过59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4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9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2. “布衣之士”之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应该是“的”的意思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布衣之士,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穿着平民衣服的没有高官地位的人 大概多是指没有官方头衔却很有见识或能力的人 另附 在古汉语中“之”的释义: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④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

3.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 文言文中 本的用法有哪些

详细字义〈名〉1. (指事。

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本,木下曰本。

——《说文》本实先拨。——《诗·大雅·荡》木水之有本原。

——《左传·昭公元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论衡·吉验》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本支百世。

——《诗·大雅·文王》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君子务本。

——《论语·学而》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马中锡《中山狼传》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

本钱);本银(本钱,资本)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人穷则反本。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汉· 贾谊《论积贮疏》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今存其本不忍废。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17. 书册,本子 [book]。

如:本子(书本)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

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形〉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动〉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本姓曹。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4. 这,那 [this]用芽者自从本说。

——宋· 沈括《梦溪笔谈》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量〉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2. 用于植物。

株;棵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3. 又如:二十本葱〈副〉1.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自言本是京城女。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 文言文中,之有几种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②暮寝而思之。()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何后之有?()

--有什么迟的呢?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7. 文言文中 其 的用法有哪些

详细字义

〈名〉

1. 通“期”。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副〉

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still;yet]

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