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吗?
展开全部
三味书屋座落在绍兴城东廓门内的覆盆桥,开门临河,与新台门相距不运。
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便是一排西向的平屋,第三间就是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约有三十四五平方米,中间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下是一幅《松鹿图》,画着一株高大挺拔的老松树,树下有一只肥大的梅花鹿屈腿而伏。书屋正中放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这是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分列在书屋的四周,靠东北角的墙边,放着一张有抽屉的长方形书桌,一把有扶手的木椅,这是鲁迅先生当年读书的地方。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把“荆川纸”蒙在《荡寇志》《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书屋的南墙上有一圆洞门,里面有一块小匾题“停云小憩”。这是一间小房,是寿老先生会见客人或稍作休息之处。
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南北长二丈余,东西一丈多宽。东墙脚有一个砖砌的小花坛,花坛的北端种着一株腊梅花,南端是一丛天竹。园的左右有两株百年以上合抱的桂花树,每逢农历八月,桂花盛开,花香醉人。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在课余时来小园嬉戏游耍。
三味书屋是鲁迅老师寿镜吾的书房。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就在鲁迅纪念馆对面,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里面陈设都保留了原来的样式。
“三味”的说法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后来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言:“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认为“三味”可能出自与此。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见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
同时,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讲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此外,有人认为是借用了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也有人认为是《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但此种假说也质疑不断。
鲁迅与三味书屋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书屋”,鲁迅每天都和几位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请了一位叫寿镜吾的先生教书。寿先生为人正直,教书有方,在当地小有名气。
书屋里面共有五张桌子和一张茶几,中间的一张桌子是老师寿镜吾的,上面摆着一把戒尺;其余四套桌椅则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散布在教室的四个角落;而那张茶几,则摆在老师桌子的后方,上面有一幅山水画。左上角的一张木桌就是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据说以前鲁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门的,但是一下课就有几位同学在门旁跑来跑去,非常顽皮,他觉得太吵,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休息,于是他就要求换座位。
在鲁迅书桌的右下方刻了个“早”字,这个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原来有一次,鲁迅因为贪睡迟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这滋味可不好受啊!于是,鲁迅就吸取教训,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一个醒目的“早”字(虽然现在不能在桌子上乱画乱刻,但以前好像没那么讲究),来时刻提醒自己别再迟到了。
鲁迅还做了一个“三到”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书签上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时刻告诫自己,读书时心、眼、口要一起用,这样效果才会好。
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便是一排西向的平屋,第三间就是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约有三十四五平方米,中间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下是一幅《松鹿图》,画着一株高大挺拔的老松树,树下有一只肥大的梅花鹿屈腿而伏。书屋正中放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这是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分列在书屋的四周,靠东北角的墙边,放着一张有抽屉的长方形书桌,一把有扶手的木椅,这是鲁迅先生当年读书的地方。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把“荆川纸”蒙在《荡寇志》《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书屋的南墙上有一圆洞门,里面有一块小匾题“停云小憩”。这是一间小房,是寿老先生会见客人或稍作休息之处。
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南北长二丈余,东西一丈多宽。东墙脚有一个砖砌的小花坛,花坛的北端种着一株腊梅花,南端是一丛天竹。园的左右有两株百年以上合抱的桂花树,每逢农历八月,桂花盛开,花香醉人。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在课余时来小园嬉戏游耍。
三味书屋是鲁迅老师寿镜吾的书房。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就在鲁迅纪念馆对面,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里面陈设都保留了原来的样式。
“三味”的说法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后来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言:“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认为“三味”可能出自与此。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见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
同时,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讲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此外,有人认为是借用了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也有人认为是《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但此种假说也质疑不断。
鲁迅与三味书屋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书屋”,鲁迅每天都和几位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请了一位叫寿镜吾的先生教书。寿先生为人正直,教书有方,在当地小有名气。
书屋里面共有五张桌子和一张茶几,中间的一张桌子是老师寿镜吾的,上面摆着一把戒尺;其余四套桌椅则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散布在教室的四个角落;而那张茶几,则摆在老师桌子的后方,上面有一幅山水画。左上角的一张木桌就是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据说以前鲁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门的,但是一下课就有几位同学在门旁跑来跑去,非常顽皮,他觉得太吵,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休息,于是他就要求换座位。
在鲁迅书桌的右下方刻了个“早”字,这个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原来有一次,鲁迅因为贪睡迟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这滋味可不好受啊!于是,鲁迅就吸取教训,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一个醒目的“早”字(虽然现在不能在桌子上乱画乱刻,但以前好像没那么讲究),来时刻提醒自己别再迟到了。
鲁迅还做了一个“三到”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书签上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时刻告诫自己,读书时心、眼、口要一起用,这样效果才会好。
2022-12-23
展开全部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