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童真稚拙、谐趣欢愉、变幻神奇,质朴易懂等方面。
1、童真稚拙。儿童文学的童真美、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看, 主要表现为儿童心理、生活中的天真、稚拙的情态和形态。形式方面,从广义上说, 其语言组合、叙述方式以及情节构成方式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天真稚拙的形式感。
2、谐趣欢愉。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或游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内容。
3、变幻神奇。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动的。儿童天性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喜好新奇,向往不凡的神奇的事物,故儿童文学作品尤其神话,要张开幻想的翅膀,把儿童带进一个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让他们在那里自由翱翔,从而使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满足。
4、质朴易懂。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太过华丽的辞藻,儿童无法理解。所以要求儿童文学所描写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它所用的语言并不能十分华丽难懂,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扩展资料: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星河里,儿童文学作为一颗璀璨的新星,萌芽于晚清的“儿童文学活动”,自觉于20世纪初叶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而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分属两个时代六个发展阶段,即以1949年为界,前后分别属于现代与当代两个有着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
以晚清儿童文学活动、五四儿童文学运动、20年代至40年代的战争儿童文学、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儿童文学运动、60年代至70年代的儿童文学荒芜期、80年代以来至今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等为特征的六个文学发展阶段。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提倡从来就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事儿童文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儿童教育者,在对儿童文学的学科归属上,也都不约而同地归属于师范教育。
可以说,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躯体里的血脉,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幻想和想象力:儿童文学通过幻想和想象力,创造出充满奇异和神奇的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2. 简洁和生动:儿童文学注重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以便于孩子们理解和接受。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3. 角色塑造:儿童文学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目标。通过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人物的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教育功能:儿童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具有教育功能。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冲突,儿童可以学会如何解决问题、面对挑战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图画与文字结合:儿童文学常常结合图画和文字,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图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在于通过幻想和想象力,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角色塑造,教育功能和图画与文字结合等方面,创造出适合儿童阅读的美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