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名称的由来
“蓝牙”(Bluetooth)一词是斯堪的纳维亚语中Blåtand/Blåtann(即古挪威语blátǫnn)的一个英语化版本,该词是十世纪的一位国王HaraldBluetooth的绰号,他将纷争不断的丹麦部落统一为一个王国,传说中他还引入了基督教。
以此为蓝牙命名的想法最初是JimKardach于1997年提出的,Kardach开发了能够允许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通讯的系统。
他的灵感来自于当时他正在阅读的一本由FransG.Bengtsson 撰写的描写北欧海盗和HaraldBluetooth国王的历史小说TheLongShips,意指蓝牙也将把通讯协议统一为全球标准。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1、2005年
2005年1月,一种称为Lasco.A的移动恶意程序蠕虫开始针对采用塞班系统(60系列平台)的移动电话,通过蓝牙设备自我复制并传播至其他设备。一旦移动用户允许接收另一设备发送来的文件(velasco.sis),这一蠕虫即可开始自动安装。
一旦安装成功,蠕虫变回开始寻找并感染其他的蓝牙设备。此外,蠕虫会感染设备上其他的.SIS文件,通过可移动的媒体文件(保全数位、CF卡等)复制到另一设备上。蠕虫可导致移动电话的不稳定。
2005年4月,剑桥大学安全研究员发表了针对两个商业蓝牙设备间基于PIN配对的被动攻击的研究结果。他们证实了实际攻击之快,以及蓝牙对称密钥建立方法的脆弱。为纠正争议缺陷,他们通过实验证实,对于某些类型的设备(如移动电话),非对称密钥建立更可靠且可行。
2005年6月,YanivShaked和AvishaiWool发表文章,描述了蓝牙链路获得PIN的被动和主动方法。如果攻击者出现在最初配对时,被动攻击允许配有相应设备的攻击者窃听通信或冒名顶替。主动攻击方法使用专门建立的、必须插入到协议中特定的点的信息,
2、2006年
2006年4月,SecureNetwork和F-Secure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份报告,提醒人们注意可见状态下的设备之多,并公布了有关蓝牙服务的传播、以及蓝牙蠕虫传播进程缓解的相关数据。
3、2007年
2007年10月,在卢森堡黑客安全大会上,KevinFinistere和ThierryZoller展示并发布了一款课通过MacOSXv10.3.9和v10.4上的蓝牙进行通信的远程跟外壳(rootshell)。它们还展示了首个PIN和Linkkeys破解器,这是基于Wool和Shaked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