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比父母”?

 我来答
星座家17
2022-07-05 · TA获得超过665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6万
展开全部

》,即使孩子小小年纪,也已对金钱和物质条件比较敏感了。

其实,除了物质条件的比较之外,孩子们还相互比较父母的职业、收入、学历,甚至是父母的身高、体重。“我们家有几套房”“我们家有多少钱”“妈妈,你收入怎么这么低”“爸爸,你为什么不上研究生”……孩子的种种比较,是否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需求?面对孩子这些问题,家长该如何回答?

家长回应

愧疚型 王女士(5岁女孩的妈妈):女儿觉得我开的车太破旧,总是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开奥迪呢?”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每次接孩子时总是将车停得远远的,以免被她的好朋友笑话。

坦然型 刘女士(二年级男孩的妈妈):儿子有一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大房子呢?”我很平静地告诉他:爸爸妈妈上完研究生,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这一切,已经尽力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条件,你可以靠自己去争取。孩子听完之后,再也没有问过类似的问题。

认同型 张先生(四年级男孩的爸爸):儿子同学的爸爸是公司经理,我是单位部门主任,也被我儿子安上了“经理”的称呼。快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各种比较,确定父亲的榜样,给自己力量吧。

心理解析

孩子认知与父母态度息息相关 北京存真心理中心创办人,北大医学部国家心理督导师武自存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在孩子感受到与周围的差异时,就会形成好奇心,并通过询问家人试图解决内心的困惑。

此时,不代表孩子一定有虚荣心。但这些问题的回答的确比较考验父母的应对策略。如果父母无法恰当回应,孩子内化了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就容易通过攀比的方式,试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

武自存表示,孩子的这些认知很大一部分与父母的态度有关。家长的应对方式基本有这三种:

一种是孩子的提问引发了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继续提问,会把事情解释得模棱两可。这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内在的羞耻感,从而产生自卑,加深攀比的心理。

一种是回避型的父母,会刻意转移话题,转移到诸如敦促好好学习方面,导致孩子对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会认为这些在家庭内部是一个禁语,变得过度敏感。

还有一部分父母可以较好地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忧虑。他们能平和地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能够理解孩子暂时的失落感,但是并不会因此焦虑或羞愧。父母这种稳定的态度,就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爱比较是孩子 社会 化的体现 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认为,如今的攀比现象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突出,这是 社会 发展的正常表现。事实上,孩子能够这样去表达,恰恰说明他已经觉察到了 社会 上对物质成功的一种评判方式。

当我们被孩子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个 游戏 。准备一张白纸,中间画一条线,左边让孩子写自己的五个优点,右边写五个缺点。然后翻过来,再写一下另外一个同学的情况。通过这种互动,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有短处与长处,快乐与烦恼,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另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兴趣发展目标上,做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冰心曾说:“做人要有才、情、趣。”这是家长的生活追求,也应该是孩子的生活追求。

专家观点

将比较转换成上进心 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表示,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跟别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不知道怎样超越别人,就很容易对自认为比自己漂亮、聪明、富有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

付小平认为,一般来说,爱比较的孩子喜欢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他们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因此,当孩子之间的比较对象从自我变为父母时,家长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这种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当然也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父母,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一样。

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认为,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比较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比较,如何看待差异,有差异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家长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差异,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需要坦然面对,不要避而不谈,更不要遮遮掩掩。

其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以金钱和 社会 地位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多,但根本差异是人品、爱心,对 社会 的贡献、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

再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物质文明的反映,物质文明是每个人的梦想。金钱没有错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值得尊重。要引导孩子从羡慕金钱到羡慕金钱背后人的智慧、勤劳、汗水。

最后,要告诉孩子,父母的钱和地位与孩子没有关系,只跟父母的奋斗有关。父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关爱、陪伴与责任。

转载请联系授权

文字来源/现代教育报 微信 公众号

编辑/侯晓然 陈晓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