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教案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7-08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9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4万
展开全部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A、 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B、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 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

  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

  A、 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 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

  2. 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 预习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灰烬()作孽()冠冕()

  门槛()执拗()端详()怜悯()鬓()角

  2. 解释下列词语

  (1) 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 作孽:造孽,做坏事。佛教用语。

  (5) 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二. 认知过程

  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 学习《记忆》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

  2. 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

  (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记,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语句串联起来。

  答: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做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和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答: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记忆”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总结: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二)学习《门槛》

  1.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一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是《猎人笔记》。50年代起,写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艺术史诗”)

  2.背景介绍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研习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这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找准相关语句,结合背景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一座大楼。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2) 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 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 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结果?

  提示:联系鲁迅的《药》来理解。

  答: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

  B. 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的怀念的是谁……”?

  答: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C. 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答:“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D. 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赞美“以为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代表整个社会和历史对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唱出了歌颂的最强音。

  (4) 关于象征

  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结合背景理解本文中门槛和姑娘的象征意义。

  “门槛”象征革命征途的险峻;

  “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

  提示:不看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作出选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