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筱佩
75岁的郑老太太听力不好,家人带她去治疗,医师建议配戴助听器,郑老太太却非常抗拒,觉得听不清楚也不要紧,家人叫她经常听不到,和朋友互动也搞不清楚别人说什么,讲话有一搭没一搭,久而久之,索性懒得出门,让家人看了好担心。
听力与心情、心智能力密不可分!台北荣民总医院耳鼻喉头颈部耳科主治医师黄启原表示,当听力逐渐丧失的时候,对于外界声音的感受力变差,在吵杂的环境下的听觉辨识力更会大幅下降,这也是老年患者常抱怨在众人交谈的场所,常「鸡同鸭讲」的原因。
听力差,除了沟通能力变差之外,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也会因而下降,造成情绪低落或合并心智能力提早衰退。黄启原表示,视力、听觉都与大脑活动密不可分,视力、听觉等于是「输入来源」,当输入源减少了,大脑就容易退化得快,影响社交活动和意愿,在恶性循环之下,更加速老化的过程。
听力与大脑活动密不可分
新竹国泰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薛婉仪指出,「听力不单是听力而已,还与复杂的大脑活动密不可分。」当人听到声音,首先由周边听觉神经察觉(detection),接收到声音讯号后,传递到中枢大脑皮质区,去辨别各种声音有何不同,辨识各种声音的性质,接着进一步理解声音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做出适当的反应。
有人只听到声音,却无法理解内容,可能是听神经退化,只听到嗡嗡声;或是老人家听力退化的时间太久了,听力 *** 已经越来越少,最后导致中枢听觉处理皮质功能退化,大脑无法理解接收到的讯号。
薛婉仪表示,听力退化的患者若未即时治疗,时间越久,与人沟通意愿会变低,很可能因为听不清楚而会错意,或是沟通费力困难,或是根本听不见,容易导致社交退缩,或是一开口就吵架,生活圈越来越小,影响生活品质,心智功能也会随之降低。
重听提高失智风险达5倍
黄启原表示,不少文献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听觉中枢会退化,接收到的 *** 也会减少,因此,容易影响活动意愿、沟通力与认知能力,同时也易合并情绪问题等,这些因子皆可能间接提升失智的风险。
美国学者Frank Lin等人曾于2011年发表一项研究,他们追踪了639名民众超过10年,结果发现,听力障碍确实会加速认知功能下降;因为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轻度、中度与重度的听力障碍者,罹患失智的风险分别高出约1.89倍、3倍与4.94倍。
Frank Lin等学者认为,听力障碍使得大脑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来理解感知到的听觉资讯,因此,可能影响工作记忆或是其他认知过程,甚至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社交,久而久之,就会达到失智症的诊断标准。
其他国际上相关的研究也不少,包括有听力问题的人的智力明显受损时间,较正常听力者提早了3年;听力受损者的衰退速度,比听力正常者快30~40%。综上所述,听力受损的程度越大,心智功能衰退的幅度也越大,听力损失越糟糕,罹患失智症的风险也就越高。
台湾有100万老年听损人口
台湾已迈入高龄社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00万以上,老年性听力障碍的问题更是值得关注。老年性听力障碍多半是因年龄增长所产生的生理退化现象,或其他外在因素造成听觉器官加速老化所导致。
老年性听力障碍发生的年龄大约从50岁开始,文献指出,50岁至65岁的年龄层中,有1/4的人开始出现经微的听力障碍,刚开始的听力障碍属于非常轻度,很多人不会留意;过了65岁,大约有1/3的人的听力会越来越差,最明显的是电视声音或讲电话听不清楚,经常问:「你说什么?」有些类似的声音会混淆,例如数字4与10分不清楚,这时自己或家人才发觉听力退化了。
再年长一些,70岁以上,40%的人有听力障碍;85岁以上的人,则有一半以上会出现听力方面的问题。如果依人口比例推估,台湾目前约有100万的老年听损人口,为数众多。
黄启原表示,影响听力的原因很多,听力障碍分为传导性、感音性、混合性、中枢性等类型,其中以感音性的患者最多,常见的原因则有噪音 *** 、先天性听损、自然衰老、感染、药物作用及肿瘤等,一般情况可以配戴助听器改善,极重度者则需要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失智风险高外,忧郁、焦虑跟着来
听力不好,除了会影响认知功能、提高失智的风险之外,根据统计,有高达75%的听损长者不敢出门,因此,会变得越来越忧郁。根据美国的研究显示,听损未戴助听器的人,得到忧郁症或容易悲伤的比例,比配戴助听器的人多出了50%。
许多老年人重听以后,常发生心理上的问题,或如前述发生大脑认知功能衰退,甚至会加速失智风险,例如疏离亲友、拒绝社交、忧郁压抑等,有些人还会产生被害妄想症,觉得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或背地设计陷害自己。
此外,听觉不好也会造成焦虑,因为与别人无法好好地沟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因此,绝对不要以为听力衰退是自然老化现象,就不去理会,而应该要积极寻求治疗。
老年性听损的治疗处置
听损的处置方式,除了必要使用的药物与手术之外,大多数的老年患者因为是属于感音性听力损失,需借由助听辅具(例如助听器)增加听觉接受力,若听损严重的话,则需考虑植入人工电子耳,并安排适当的听能复健计画,这些辅具才能发挥效能,达到最大的利益。
黄启原指出,目前助听辅具的配用率只占听损患者的2~3成,甚至有统计显示,成人自觉有听损症状,到开始寻求听能协助之间,可能有长达10年的间隔差距,主要与一般大众与医疗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听损,以及尽早提供处置有关。因此,适时提供听力检查、听损卫教以及安排适当的辅具介入处置,提供病患更完整的听能复健计画,可以说是因应老年社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