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荆紫关镇历史
一、拥有2千多年历史的荆紫关镇是什么样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地处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地域面积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余人。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便从荆紫关镇境内穿过。
荆紫关古关门,位于荆紫关镇南端,跨街砖石结构,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书"荆紫关"三字。荆紫关明清一条街 荆紫关古关门 荆紫关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西周时,800里丹江沿岸有古城六座,其中两座位于荆紫关,一座是:永安城,一座是:定阳城。春秋战国时,荆紫关属楚国管辖,楚太子荆曾镇守此地,故得其名:荆子口,又称:荆子关。
民国时改名:荆紫关,取荆花的紫色象征着吉祥。之所以称之为“关”,因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而形成的关口,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关外为八百里秦川,关内为开阔的中原。古代时水陆并通,其为南北往来之要塞,陆路有:商淤古道,水路有:丹江通道。
至明清时,发展最为繁盛。荆紫关戏楼 荆紫关山陕会馆 荆紫关西接秦川,南通鄂渚,是历代商贾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镇中立有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被称作:三省界碑。三面分别刻:豫、鄂、陕,故而此地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
荆紫关 荆紫关 荆紫关不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明清一条街、法海禅寺、青龙山罗汉洞、山陕会馆、禹王宫、江西馆、平浪宫等。影视剧《内乡县衙》、《阮氏三雄》、《汉魂》、《包公》等均曾在此拍摄。
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荆紫关 这是有2000多年的前史,是我国前史文化名镇。
这儿的游人不多,是淡淡的温婉小镇。古镇没有开发,没有商业化气息,也不收费,与其去别的古城看人流,不如来这儿感触活着的古镇日子。
这即是荆紫关镇,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腾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弯的长街。在这条长街的两边,规整地摆放着砖瓦构造的店肆。
这即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这条狭隘的古街长达五里,里里外外都透露出古色古香。
清净整齐的古街边,是700余间板门店肆,均是清代民间赏建个性,木板嵌门。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留恋,走在这样的古镇,耳边会有金戈铁马,会有刹那芳华。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荆紫关镇构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期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梁暮陈”便源自荆紫关镇,由于春秋战国期间的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这个地方白日属于秦国,黑夜被楚国攫取,第二天也许又会转手。
在古镇的青石街上,平浪宫、山陕会馆、禹王宫等交叉坐落。山陕会馆,坐落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立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立。
现存修建有大门楼、戏楼、钟楼、春秋阁(中殿)等。荆紫关镇山明水秀,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反常丰富,各类旅游景点达20余处,除闻名遐迩的清代一条街外,还有千年古刹法海寺、猴山风景区、“一脚踏三省”、紫溪民俗街等景点。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
镇 *** 所在地南距湖北白浪镇5华里,西距陕西白浪镇5华里。全镇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37个村委会。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重点镇”、“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二、河南十大名镇
你好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人 先说我们镇的地理位置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地理坐标为北纬33度14分,东经111度1分。距淅川县城75公里,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丹江河穿境而过 旅游景点 紫关地处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西汉时始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座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
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 *** 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荆紫关古街道。
呈南北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2、荆紫关古关门。
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3、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
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船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 *** 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
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
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
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中殿面阔、进深各3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左右山脊各竖钢叉,各嵌汉字,南为"万石",北为"千秋"。中宫南侧有3间耳房。
大门楼和中宫内院南北两侧,各建1座四角攒尖式方楼,南为钟楼,北为鼓楼,两楼顶端各竖铁刹,内嵌大字,南是"风调"、北是"雨顺"。后宫面和进深各3间,造型和中宫大致相同,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同的耳房2间。
在中宫和后宫之间南侧,另建道房6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
平浪宫建筑上书题拮祥语:"风平浪静"、"风调雨顺"和"万古千秋",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4、山陕会馆。
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
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
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
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2米,长30米的甬道,是春秋楼。
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形态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习武图"、"参拜图"及"雄鹰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昔供泥塑关公像。春秋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10米,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内有"哪咤闹海"、"仙鹤送书"等故事木雕。
70年代,南侧的钟楼被扒掉,现仅存鼓楼。沿春秋楼北侧殿房穿过,便进入后殿。
后殿 3间,歇山式建筑。最后有卷棚和住房6间。
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对形容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5、玉皇宫。
又名禹王宫。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座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6、万寿宫。又名江西馆。
面对丹江,座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
三、荆紫关镇在哪里呀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汇处,地势险要,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河南省117个重点镇之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便源自荆紫关镇,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这个地方白天属于秦国,晚上被楚国夺取,第二天可能又会易手。再加上这里地势险要,古代又被称为“豫之屏障”。
近年来,荆紫关镇先后荣获“河南省重点镇”、“河南省文明集镇”、“河南十大名镇”、“全国重点镇”等称号一。
四、河南十大名镇
你好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人 先说我们镇的地理位置 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地理坐标为北纬33度14分,东经111度1分。距淅川县城75公里,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丹江河穿境而过 旅游景点 紫关地处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西汉时始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座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
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 *** 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荆紫关古街道。
呈南北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2、荆紫关古关门。
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3、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
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船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 *** 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
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
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
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中殿面阔、进深各3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左右山脊各竖钢叉,各嵌汉字,南为"万石",北为"千秋"。中宫南侧有3间耳房。
大门楼和中宫内院南北两侧,各建1座四角攒尖式方楼,南为钟楼,北为鼓楼,两楼顶端各竖铁刹,内嵌大字,南是"风调"、北是"雨顺"。后宫面和进深各3间,造型和中宫大致相同,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同的耳房2间。
在中宫和后宫之间南侧,另建道房6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
平浪宫建筑上书题拮祥语:"风平浪静"、"风调雨顺"和"万古千秋",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4、山陕会馆。
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
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
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
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2米,长30米的甬道,是春秋楼。
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形态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习武图"、"参拜图"及"雄鹰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昔供泥塑关公像。春秋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10米,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内有"哪咤闹海"、"仙鹤送书"等故事木雕。
70年代,南侧的钟楼被扒掉,现仅存鼓楼。沿春秋楼北侧殿房穿过,便进入后殿。
后殿 3间,歇山式建筑。最后有卷棚和住房6间。
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对形容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5、玉皇宫。
又名禹王宫。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座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6、万寿宫。又名江西馆。
面对丹江,座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
五、荆紫关清代一条街是什么样的吗
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 弯的长街。
在这条长街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砖瓦结构的店铺,这就 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这条狭窄的古街长达2。
5公里,里里外外都透出古色古香。走 近古街,首先看到的是一道古关门。
这座关门是砖石结构,表面雕有 古雅的花纹。关门上方横嵌着一块石匾,黑底白字,上写“荆紫关” 三个魏体字。
据碑文记载,现存的关门建于1914年,因门楼装饰图 案与其他关门有别,因此此门又叫“花城门”。荆紫关镇的清代一条街街道两旁,肩并肩地排列着700多间砖 木结构的两层瓦房。
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 原貌。临街的房门,统一都是用木板钉成,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
穿过临街房,是狭长的院落。院落两侧是对称的厢房。
一个院落里 多的有20多间屋子。整条街道的建筑融南北方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显得古朴而独特。
两家临街房之间都建有两米长的“烽火山”,意在 阻隔火灾的蔓延。从这一点来看,过去的商人们就有很强的消防 意识。
荆紫关镇古街的形成,离不开丹江河的古代航运。历史上,丹江 是我国江汉平原一带通往古都长安的唯一水上通道。
清朝嘉庆年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荆紫关已经成为商业重镇。 当时,丹江河水 运兴旺,河边码头停靠着南来北往的船只。
有时候,这些船只有三四 百艘之多,“百舸竞发,千帆落桅”的景象蔚为壮观。在丹江河岸边\ 专门为船工、客商服务的客店、酒楼一家挨一家,形成了 600米长的 河街,叫卖声日夜不绝。
当时的荆紫关镇上商贾云集,有3大公司、8大帮会、12家骡马店、24家大商号。 经营餐饮的有几十家店铺。
“歪脖的板面条”、“董久章的锅贴馍”、“王怀娃的®肉”等是其中最 有名气的几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荆紫关设立了厘金局(相当于现在 的税务局)、电报局和邮政局。
清朝末年,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臣僚逃至西安。 这些人在西安停留期间所 需的大批物资都是从南方运来,通过丹江水路经荆紫关进入陕西的。
随着商贾的急剧增加,荆紫关迅速繁荣起来,一时享有“小上海”的 盛誉。荆紫关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现在荆紫关镇还有1000多人属 于当年那些外来商人的后裔,而这1000多人中,就有100多个姓氏。
六、荆紫关历史上有地震吗
荆紫关地处豫、陕、鄂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和秦岭东段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脉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
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 *** 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荆紫关古街道。
呈南北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2、荆紫关古关门。
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3、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
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船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 *** 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
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
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
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中殿面阔、进深各3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左右山脊各竖钢叉,各嵌汉字,南为"万石",北为"千秋"。中宫南侧有3间耳房。
大门楼和中宫内院南北两侧,各建1座四角攒尖式方楼,南为钟楼,北为鼓楼,两楼顶端各竖铁刹,内嵌大字,南是"风调"、北是"雨顺"。后宫面和进深各3间,造型和中宫大致相同,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同的耳房2间。
在中宫和后宫之间南侧,另建道房6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
平浪宫建筑上书题拮祥语:"风平浪静"、"风调雨顺"和"万古千秋",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4、山陕会馆。
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
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
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
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2米,长30米的甬道,是春秋楼。
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形态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习武图"、"参拜图"及"雄鹰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昔供泥塑关公像。春秋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10米,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内有"哪咤闹海"、"仙鹤送书"等故事木雕。
70年代,南侧的钟楼被扒掉,现仅存鼓楼。沿春秋楼北侧殿房穿过,便进入后殿。
后殿3间,歇山式建筑。最后有卷棚和住房6间。
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对形容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5、玉皇宫。
又名禹王宫。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6、万寿宫。又名江西馆。
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7、 *** 寺。位于街西侧,座西面东,始建于明代,系硬山式建筑,房顶盖灰板瓦,拱券门,后曾屡次修复,现状基本保持原貌,该寺为 *** 教礼拜场所,为我们研究 *** 建筑以及该教在当地的传播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标本。
8、法海禅寺。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
原名莲花寺、大寺。为取佛法无边之意,取名法海禅寺。
据寺碑记载,该寺是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进行修葺。大雄宝殿及东西禅堂,也于乾隆和喜庆年间进行修复。
白衣阁东楼在咸丰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两次遭破坏。
七、你知道 荆紫关 是哪个省
荆紫关地处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西汉时始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
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 *** 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河南南阳荆关位于长江哪个位置
一、河南省南阳市荆紫关镇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与长江流域图位置比对,位于长江的中游位置,如图所示:
二、河南省南阳市荆紫关镇简介: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镇 *** 所在地南距湖北白浪镇5华里,西距陕西白浪镇5华里。全镇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37个村委会。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 “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重点镇”、“ 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