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甫的诗为主题写作文

 我来答
梧桐树下尽相思

2023-06-13 · TA获得超过755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29万
展开全部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生活、历史等多个领域。因此,以杜甫的诗为主题写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思路。首先,可以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和其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可以选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解读其象征意义,探究杜甫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人物。也可以从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文学价值、影响范围等角度,阐述他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融合多个思路进行创作。最终的作品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带给读者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以下是我收集的三篇跟【以杜甫的诗为主题】有关的范文,可以参考一下:

【范文一】:以杜甫的诗为主题写作文

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有许多深远的影响。无数的传奇人物中,我最崇敬的是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现湖北襄阳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逃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屋,即杜甫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栖息之所,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正当他稍稍舒心一点时,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草堂,但此时,他想到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于是乎,他写下了千古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成为名句,为人们称颂。

杜甫不仅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而且还能让人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勇气。

诗人在《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告诉我们: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境界。这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很多。

杜甫,这位名人,我敬佩的人物,您诗中的精华是我永远也学不完的,永远永远……

【范文二】:以杜甫的诗为主题写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成都杜甫草堂。

一进门,一颗很粗大的树映入眼帘,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三人合抱的树干呈深褐色,树枝就像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树叶和树叶拥挤在一起,荫蔽了地上一大片地方。我朝上仰望,其壮观令人感叹,令人心生敬畏,我怀着探究的心情,走进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顺着小路走进了保留古代风情的唐代遗址,里面有一些唐代遗留下来的瓷碗和坛子,纵横的裂纹,向我展示着它们上百年的历史。历史的沧桑永远也抹不去唐朝的风华绝代,向我展示一个朝代曾经的宏伟和值得探究的兴亡盛衰。我一边看一边思索,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鼎盛的时代,那些锅碗勺盆都展示着上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幅泼墨山水画,那么唐朝就是这幅画中最耀眼的风景。唐朝是令我们骄傲的。

我们又来到杜甫草堂的红墙夹道,红墙外翠竹掩映,百花争奇斗艳,墙外是青砖红墙,虽然只是一面墙,却显示着当时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走在红墙旁,看着这花、这草、这树、这墙,使我感到由衷的惬意。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杜甫草堂。今天的游览真快乐!

【范文三】:以杜甫的诗为主题写作文

从古至今,中华五千年历史,一个个不同朝代相互更替,精彩故事不断上演:三国的场场战役、大唐的盛世繁荣、清代的衰败……无论小说、影视作品最多讲述的还是唐代。所以,如果可以选择,我想回到唐朝。

我想回到唐朝。唐朝的服饰并未延续传统,而是经过了改良,显得别有一番风味。一件件短襦长裙,绣上了花、草、鱼、虫各种精致的图案,体现了大唐之美。

我想回到唐朝。我想去大街上的点心茶馆品尝大唐点心。记得一本书里曾讲过唐代一种非常流行的点心“透花糍”,用木头雕制的花型模具包上一层半透明的皮,里面包着一层豆沙,仿佛咬下一口就可以完全解除夏天的炎热。

我想回到唐朝。在众多古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诗人李白为杨贵妃杨玉环写的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一句让我更想亲眼见到迷倒万人的杨玉环。也想去看看《妖猫传》中描述的极乐之宴与秋千究竟是怎样一幅壮观的场面。

我想回到唐朝。如果可以我想去做一名乐师,去欣赏唐玄宗的音乐才华,听一听他为杨贵妃杨玉环创作的《霓裳羽衣曲》,自己也去了解并用古筝奏出唐朝经典的曲子。

我想回到唐朝。我想去见见“诗仙”李白,看看他究竟长什么样,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出那么多浪漫的诗句。想去看看杜甫诗中描写那如画一般的秋天。去见见白居易,和他一起去看看那场凄美的爱情。

我想回到唐朝。看看唐玄宗是如何将唐朝治理到繁荣鼎盛的,也想看看唐朝又是如何毁在了他的手里。

我想回到唐朝。可是我怎么也回不去啦!我没有哆啦A梦的时光机,也没有哈利波特的魔法,但我希望唐朝可以定格在它最美的时候。

最后我想说:“唐朝你真美……”

爱创文化
2022-09-26 · TA获得超过998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1. 用杜甫的诗以忧国伤时为主题写100字短文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2. 以:“走进杜甫”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

LZ你好,以下是我为你找的

走进杜甫

草堂,远远的向我走来.

承认,我更喜欢的李白的潇洒豪放,可杜甫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诗人.时代造英雄,生活在盛唐到衰唐过渡时期的杜甫,是不会潇洒如李白的.杜甫的诗既有"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又不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如此厚重的诗句.但总的来说,杜甫是伤感的.他忧国忧民,他借古咏今,他奋力入仕想为大唐王朝尽一份薄力……

然而,命运是如此的不知眷顾,仕途的不顺利逼迫我们的诗人不得不隐居山野.也许选择隐居,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神仙日子是杜甫最好的归宿.可当我推开柴门,走进草堂遗址的刹那,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位忧郁的诗人并没有真正的出世,他无时无刻不在痛心劳苦大众的困苦,吟咏着"三吏三别";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看到丝丝细雨,竟酣畅地高歌《春夜喜雨》.他心里想着念着的都是许许多多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是,他忘记了自己.不,有一首是写给他自己的.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风无情地掀翻了唯一可以为我们诗人挡雨的茅草屋顶.大雨肆意地打下,他愤怒了,于是提起笔愤然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不知道这里面仅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宣泄,还是包含着对自己生活,甚至对社会的一种控诉.

杜甫的晚年是贫苦的.随时都有倒塌可能的茅草屋,破烂的桌椅,不能叫做床的床……这就是他晚年的全部.可是,我们的诗人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的潦倒,自己多么的瘦弱嶙峋,他还是义无返顾的把自己给了诗.他和诗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可是,他又不是为作诗而作诗,他的诗就是他的心,一种最生活的流露.那不是奔放的美,而是实实在在的美---这种美不能让你陶醉,却会叫你去思考.如果说李白是超不现实的,那杜甫就是超现实.这样的美,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尊重?

走进草堂,走进杜甫,我感动于他的种种……

3. 以天河杜甫的诗写一篇作文

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优国优民而不优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客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或许在自号时,他便已经明白自己一生老在四野。他青年时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尔后,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因生活所迫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出峡,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悯属于时代的产物,鲁迅说,杜甫不是古人,他生活在我们堆里。悲悯属于人类的激素,我们每个人在没有被生活麻木时,都会萌生对人的悲悯,对“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因为那冻死骨在活着时也曾悲悯过人类。

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时还悲悯着“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他在安史叛军俘获时还悲悯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在自家“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时还悲悯着“东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三吏官吏黑三别百姓苦

杜甫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因而他有了“诗圣”与“诗史”的并称。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地描写了的县吏、老妇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4. 用杜甫的诗以忧国伤时为主题写100字短文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5. 以天河杜甫的诗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只离群的孤雁,他一个劲的飞着,叫着,思念着,追寻着他的伙伴,不饮也不啄。

可是亲爱的雁啊,在这高远浩茫的天空中,有谁会怜惜你这孤独的身影?天高路远,云海弥漫,你又该到哪里去寻找?他惶恐,他焦虑,他迷茫。他望尽天涯,恨不得透穿云霞去寻找。

雁群在他眼前不停的晃来晃去,他分明看见领队在向他招手,哀唤声声,他只有向天空哭诉,分明听见伙伴在召唤他归来。他顺着幻影飞去,又循着声音归来,一切都幻化成了泡影,他的心瞬间被撕成了碎片。

被思念缠绕,被痛苦煎熬,一个坚定的声音在他心中想起:“伙伴就在前方!”他是多么渴望与朋友的相聚,与手足的相见,与故友的重逢啊!唉,那鸣噪不停的野鸦怎会理解孤雁的心情?他依旧悲伤而执着的飞着,演绎这孤单的曲调,在天边划过一道弧线,久久不能逝去……。

6. 以悲情诗人杜甫为题写700字作文 急

非常同情LZ,我也有过这作文。。 我觉得你还是可以考虑以他的一生的几个转折来写,可以分成几个小块。

开头我帮你写点:

自号少陵野老,高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我国唐代诗圣杜甫,所身处的时代正是盛唐走向衰败的时段,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让这位人民的诗人不断历练与颠沛流离,他以其空前绝后的诗歌“三吏”、“三别”向后人清楚地描绘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嗅,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回答了这么多,希望对LZ有用。如果不行,请赐教,定当完善。

7. 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作文

杜甫我想对你说

你就像是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了中国诗坛三千繁华一个梦,给了中国历史一个记号。

你注定是要孤独的。在那万方多难的时代,你注定要以你坚韧的灵魂,苦苦寻觅那与你同承一息的微小天地,一如北极星那延伸到缥缈星际的固执。你纵使无法改变冰冷,但却毫不吝惜的向世人洒下温暖光明,就这样一路润及,救赎着万千悲苦却炽热的心灵,给我的心深深刻下两个字——真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清两行文字,是你情真意切的呼唤。妻儿殷殷的守候,那是你悲惨境遇中唯一能聊以慰藉的梦境。“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颠沛流离中,面对儿女的期盼,你更是一心惭愧。你悲这世道的不公,你被自己的怀才不遇,你更悲的是不能给儿女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份完整的父爱。作为一个父亲,你让我看到了真挚的你,一个温暖博爱的杜甫。

贞观的繁华已消然褪去,那 *** 的凋敝与凄惨怎能逃过那济世为怀的笔锋。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由那羌村行,我读出了你沧桑的悲愤,读出了你悲天悯人的无奈,我似是感到你沉郁的血液,纵然在铮铮呐喊,却苦于人微言轻,力不从心而痛苦挣扎着,唯有寄托于诗,让后人来分担你的遗憾。更有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们知道,你的孤独不在于自己,而是孤独天下有志之士,孤独那份与你相生的济世为怀,矢志不渝。在你那忠诚而深沉的文字中,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

盛唐错过了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是承载不了你才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以决绝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响彻你的执着,你的执着的爱国之情,我原是不懂,只笑你固执,却不知那是你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羁绊,早将这情感深入血液,纵使这个国家抛弃了你,悲苦了你,你仍无悔地爱着他,那其实我这狭促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你的无私,热诚。

看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衣,看你那清清冷冷的身影,看你那沉郁顿挫诗篇,看你那真诚高尚的情操,杜甫,我只想对你说,你的时代留在我心中。

8. 以《杜甫啊杜甫》为题的作文应怎么写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杜甫,说他是诗写得最好的一个人。

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

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

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别人告诉我杜甫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

我便急着和他们争辩.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了。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他人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热中肠”的精神。

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 *** ,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

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说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对童年的我而言,杜甫是梦;对现在的我而言,他是真;或许他是真正的梦,而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看他。

我崇拜杜甫的江河才华,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包容一切的魂灵。

9. 求一篇以“李白和杜甫”为话题的作文,千字

在本文中,我将以李白的七言古诗为主兼带与杜甫的七言古诗作比较,探讨 一下他们诗歌的一些重要区别和特征。

那么,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 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 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 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 *** 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

因而容易 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 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 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 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 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

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 测之则心怀四溟。

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 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 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

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 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

从主观方面,强调李 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 (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 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很多 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

我以 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

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 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

比如 《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 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 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 的驾驭、征服的程度。

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 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 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

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 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 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

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 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 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

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 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 自身。

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 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

他不是将描绘 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 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 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我 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 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 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

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 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 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

沈德潜说:“后半拉 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 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 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a7861f8
2023-06-11 · 超过57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3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5万
展开全部
《登高》——杜甫

登高望远,心潮澎湃。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秋风徐徐吹拂脸庞。远处的群山如翠帷,连绵起伏,似乎与天相融。山峦间,雾气缭绕,宛如仙境,让人陶醉其中。

我心怀壮志,立志追求卓越。站在高峰,俯瞰人世繁华,一种豁然开朗的感慨油然而生。这世间的纷繁喧嚣,不过是过眼云烟。登高之后,内心得以净化,烦忧被抛诸脑后。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上的伟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激情。

杜甫曾登高远望,对此心有所感,他在《登高》一诗中写道:“望云楼,青松绿杨万千株。”他笔下的云楼仿佛天堂,青松绿杨犹如翠柏拥抱大地。他登高远眺,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净土。他借登高之势,追寻人生的真谛,追寻自己的价值。

登高并非只是身体的行为,更是心灵的放飞。在高处,我们可以超越平凡,超越自我,超越尘世的琐碎。登高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心灵得以升华。

站在高山之巅,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名利和物质,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正如杜甫所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生命短暂,人生如白云飘渺,而愁苦却时时困扰我们。登高望远,我想放下尘世的纷扰,寻找那片宁静的心灵净土。

登高的过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更是对世界的一种思考。在登高的时刻,我想起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方向。登高,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寻求。

杜甫登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效仿他,登上人生的高峰,远眺前方的无限可能。登高,让我们不再沉浸于世俗的浮华,而是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和追求。愿我们都能登高远望,用心灵的翅膀飞翔,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