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文字的作用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同社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第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没有社会,也就没有语言,语言的发展受社会制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语言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相互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社会须臾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与此题类似,还有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已往考试不少同学面对这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第一章两节标题就是最基本的答案。
2.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社会现象是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社会现象。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语言没有阶级性。第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为大众服务,没有阶级性之分;第二,语言的结构要素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第三,语言产生在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
注意:有些同学解答此题忽略了“特殊性”,把它答成了语言是社会现象。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语言具有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非本质的,没有逻辑关系的,完全是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例如同样是“成本的著作”这样的意义,汉语普通话用语音shu表示,英语用[buk]表示,这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说明: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非常重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种种表现,正是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反映。
4.语言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为什么?
第一,语言是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说明:这个问题必须选择语言是社会现象回答,否则就完全背离语言学基本理论了。
5.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他们对于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那么语法规则将不计其数,难以掌握。
1. 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解题提示:本题要求结合音高原理阐述。
男女、大人和小孩的声音差别主要是音高不同。
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而频率的大小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少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时间,物体振动次数的多少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形状,长而厚的物体振动次数少,振动频率小,声音就低,短而薄的物体振动次数多,振动频率大,声音就高,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说话声音高,男子的声带长而后,说话声音低,所以我们能分别男女和大人小孩的声音。
2. 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音高可以形成不同的非音质音位调位,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例如同样的音节“shumu”,加上不同的声调,使音节发生不同的音高变化,可以表示“书目”、“树木”、“数目”等不同的意义。
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几个音质上有差别的音素互相替换后,能够改变词的语音形式,能够区别词的意义,那么这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具有对立关系的音素归为不同的音位。例如在[an]这个语境中,前面加上辅音[p]构成音节[pan],表示的意思是“搬”,前面加上辅音[t],构成音节[tan],表示的意思是“担”,语音环境相同而意义发生了区别,这只能是[p]和[t]区别了意义,说明二者是对立的关系。
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不能构成对立,那么它们之间就是互补的关系。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归纳为同一个音位。例如音素[a],在音节[ai]中念[a],在音节[ia]中念[A],在音节[iao]中念[α],这几个不同的音素[a]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彼此互换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就是互补关系。
很多同学对于对立和互补解释不清楚,更不能使用这两个原则来分析音位。
4.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一个音位,为什么?
这是因为,这三个音节中的a,具有互补关系,不产生对立,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区别意义的作用,互相替换并不影响对意义的理解,所以归纳为一个音位。
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缀、词尾,并简要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的不同,一般把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前缀粘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rebuild、informal、disagree、enlarge、unhappy、老乡、阿爸、第一,等等。中缀:位于词的中间,比较少见,有人认为汉语“胡里糊涂、罗里罗嗦、肮里肮脏”中间的成分是中缀。后缀粘附在词根的后面,例如“记者、读者、西化、年头、鼓手、凳子、really、teacher、widen、happiness”。
词尾是粘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比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
词尾不同于词缀:第一,从位置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而词缀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在词的前面,少数还在词的中间;第二,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固定在词的结构中的,是构词的语素。词尾不是词的构成成分,不能构成新词,它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属于变词语素。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单位(例如词或语素)的组合体现出来的,一般只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独一个词,没有组合,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词尾。
2.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形态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附加词尾,例如“books”其中的词尾s表示数的语法范畴,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数;第二,内部屈折,即词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例如“man”是单数,如果是复数,其中的元音a要变成e,写作men;第三,异根,即采用不同的词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第一人称单数,作主格用I,作宾格用me。
3.举例说明什么是级,以及级的构成方式。
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级一般可分为原级、比较级、最高级三种。英语的级的构成情况是: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例如:
red (原级)
redder (比较级,加er)
reddest (最高级,加est)
4.“红太阳”和“太阳红”的语法意义有什么差别?形成这些差别的语法手段是什么?
“红太阳”的语法意义是修饰和被修饰,二者构成偏正关系;“太阳红”的语法意义是陈述和被陈述,二者构成主谓关系。
这两个结构所使用的词完全相同,但是语法意义不同,这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词序这个语法手段体现出来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四、综合分析题(16分)
1. 分析下列同义词的主要差别(6分,每小题1.5分)
A. 批评-批判:词义轻重不同,“批评”词义轻,“批判”词义重。
B. 发挥-发扬:搭配功能不同,“发挥”同“作用、功能”等搭配,“发扬”同“风格、作风”等搭配。
C. 牺牲-死亡-完蛋:感情色彩不同,“牺牲”是褒义词,“死亡”是中性词,“完蛋”是贬义词。
D. 成果-结果-后果:感情色彩不同,“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
2.分析下列词语意义的演变情况(10分,每小题2分)
A. 墨水:原意是指书写用的黑色液体,今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从指称一种颜色的液体到指称所有书写用液体,属于词义扩大。
B. 牺牲:原意指祭祀用的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献身。
从指称牲畜到指称正面人物的死亡,属于词义转移。
C. deer:原意指动物,今指鹿。
从指称所有动物到指称动物中的某一种,属于词义缩小。
D. 事故:原意泛指事情,今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即不幸的事情。
从泛指变成特指,属于词义缩小。
E. 泰斗:原意指泰山北斗,今指德高望重或卓有成就受到尊重的人。
从指称自然界事物到指称人,属于词义转移。
说明:本题要求结合第九章第三节词义发展变化的三种情况分析,有些同学分析为词义派生方式。
1.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2.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表现形式?简要说明这些表现形式的内涵。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3.举例说明什么是拼音文字、音位文字、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可分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种类型,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例如英文,用26个拉丁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音位文字,日文用假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属于音节文字。
音位文字是拼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例如法文、英文就是。
意音文字是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汉字就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如“湖、糊、蝴”,左边的偏旁表示字义类别,右边的偏旁表示字音。
4.语言发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发展变化较慢,语法发展变化最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有的地区是那样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第一,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5.哪些因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主要因素是什么?简要说明。
促进语言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变化,这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语言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系统,作为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回答,就更加全面了,例如可以结合现实社会发生的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尤其是在词汇中的反映,这样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6.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第二,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第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第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没有社会,也就没有语言,语言的发展受社会制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语言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相互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社会须臾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与此题类似,还有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已往考试不少同学面对这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第一章两节标题就是最基本的答案。
2.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社会现象是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社会现象。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语言没有阶级性。第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为大众服务,没有阶级性之分;第二,语言的结构要素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第三,语言产生在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
注意:有些同学解答此题忽略了“特殊性”,把它答成了语言是社会现象。
3.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语言具有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非本质的,没有逻辑关系的,完全是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例如同样是“成本的著作”这样的意义,汉语普通话用语音shu表示,英语用[buk]表示,这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是任意性的,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说明: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非常重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种种表现,正是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反映。
4.语言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为什么?
第一,语言是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说明:这个问题必须选择语言是社会现象回答,否则就完全背离语言学基本理论了。
5.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他们对于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那么语法规则将不计其数,难以掌握。
1. 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解题提示:本题要求结合音高原理阐述。
男女、大人和小孩的声音差别主要是音高不同。
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而频率的大小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少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时间,物体振动次数的多少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形状,长而厚的物体振动次数少,振动频率小,声音就低,短而薄的物体振动次数多,振动频率大,声音就高,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说话声音高,男子的声带长而后,说话声音低,所以我们能分别男女和大人小孩的声音。
2. 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音高可以形成不同的非音质音位调位,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例如同样的音节“shumu”,加上不同的声调,使音节发生不同的音高变化,可以表示“书目”、“树木”、“数目”等不同的意义。
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几个音质上有差别的音素互相替换后,能够改变词的语音形式,能够区别词的意义,那么这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具有对立关系的音素归为不同的音位。例如在[an]这个语境中,前面加上辅音[p]构成音节[pan],表示的意思是“搬”,前面加上辅音[t],构成音节[tan],表示的意思是“担”,语音环境相同而意义发生了区别,这只能是[p]和[t]区别了意义,说明二者是对立的关系。
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不能构成对立,那么它们之间就是互补的关系。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归纳为同一个音位。例如音素[a],在音节[ai]中念[a],在音节[ia]中念[A],在音节[iao]中念[α],这几个不同的音素[a]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彼此互换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就是互补关系。
很多同学对于对立和互补解释不清楚,更不能使用这两个原则来分析音位。
4.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一个音位,为什么?
这是因为,这三个音节中的a,具有互补关系,不产生对立,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区别意义的作用,互相替换并不影响对意义的理解,所以归纳为一个音位。
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缀、词尾,并简要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的不同,一般把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前缀粘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rebuild、informal、disagree、enlarge、unhappy、老乡、阿爸、第一,等等。中缀:位于词的中间,比较少见,有人认为汉语“胡里糊涂、罗里罗嗦、肮里肮脏”中间的成分是中缀。后缀粘附在词根的后面,例如“记者、读者、西化、年头、鼓手、凳子、really、teacher、widen、happiness”。
词尾是粘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比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
词尾不同于词缀:第一,从位置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而词缀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在词的前面,少数还在词的中间;第二,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固定在词的结构中的,是构词的语素。词尾不是词的构成成分,不能构成新词,它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属于变词语素。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单位(例如词或语素)的组合体现出来的,一般只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独一个词,没有组合,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词尾。
2.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形态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附加词尾,例如“books”其中的词尾s表示数的语法范畴,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数;第二,内部屈折,即词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例如“man”是单数,如果是复数,其中的元音a要变成e,写作men;第三,异根,即采用不同的词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第一人称单数,作主格用I,作宾格用me。
3.举例说明什么是级,以及级的构成方式。
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级一般可分为原级、比较级、最高级三种。英语的级的构成情况是:比较级加词尾er,最高级加词尾est。例如:
red (原级)
redder (比较级,加er)
reddest (最高级,加est)
4.“红太阳”和“太阳红”的语法意义有什么差别?形成这些差别的语法手段是什么?
“红太阳”的语法意义是修饰和被修饰,二者构成偏正关系;“太阳红”的语法意义是陈述和被陈述,二者构成主谓关系。
这两个结构所使用的词完全相同,但是语法意义不同,这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词序这个语法手段体现出来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四、综合分析题(16分)
1. 分析下列同义词的主要差别(6分,每小题1.5分)
A. 批评-批判:词义轻重不同,“批评”词义轻,“批判”词义重。
B. 发挥-发扬:搭配功能不同,“发挥”同“作用、功能”等搭配,“发扬”同“风格、作风”等搭配。
C. 牺牲-死亡-完蛋:感情色彩不同,“牺牲”是褒义词,“死亡”是中性词,“完蛋”是贬义词。
D. 成果-结果-后果:感情色彩不同,“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
2.分析下列词语意义的演变情况(10分,每小题2分)
A. 墨水:原意是指书写用的黑色液体,今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从指称一种颜色的液体到指称所有书写用液体,属于词义扩大。
B. 牺牲:原意指祭祀用的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献身。
从指称牲畜到指称正面人物的死亡,属于词义转移。
C. deer:原意指动物,今指鹿。
从指称所有动物到指称动物中的某一种,属于词义缩小。
D. 事故:原意泛指事情,今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即不幸的事情。
从泛指变成特指,属于词义缩小。
E. 泰斗:原意指泰山北斗,今指德高望重或卓有成就受到尊重的人。
从指称自然界事物到指称人,属于词义转移。
说明:本题要求结合第九章第三节词义发展变化的三种情况分析,有些同学分析为词义派生方式。
1.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2.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表现形式?简要说明这些表现形式的内涵。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3.举例说明什么是拼音文字、音位文字、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可分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种类型,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例如英文,用26个拉丁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音位文字,日文用假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属于音节文字。
音位文字是拼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例如法文、英文就是。
意音文字是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汉字就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如“湖、糊、蝴”,左边的偏旁表示字义类别,右边的偏旁表示字音。
4.语言发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发展变化较慢,语法发展变化最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有的地区是那样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第一,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5.哪些因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主要因素是什么?简要说明。
促进语言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变化,这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语言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系统,作为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回答,就更加全面了,例如可以结合现实社会发生的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尤其是在词汇中的反映,这样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6.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第二,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第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