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那故乡的云 故乡的风

 我来答
哲哥聊历史2333
2023-02-20 · TA获得超过47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4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散文随笔: 那故乡的云 故乡的风

  平平常常一想起情感,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同学情、战友情、朋友情,但我却始终怀念故乡的邻里情。即便是离开故土很多年了,故乡的那些小伙伴现在也都成了爷爷奶奶,甚至更有的已经永别了,但我总还是经常想起,每每提起来更是如数家珍。特别是现在回想起来,昔日的故乡那里犹如另一个世界。

  那时候的故乡虽然很穷,却似乎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概念。不管谁家的孩子们在外面玩够了,玩累了,只要是一个村子的,到哪家都可以喝水吃饭,甚至睡上一觉。故乡有这样一种习俗: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孩子将来必有福。而谁家孩子来“讨饭”的越多,谁家也越人丁兴旺。我们家兄弟三人一个妹妹,妹妹又是老小。全家人都把她顶在头上。但就是这样,一到吃饭的时候,小妹就端着她的小木碗就出去了。仿佛自家的饭永远没有别人家的香,邻居们打趣的说,这丫头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以至于小妹现在都几十岁了,回老家还有人说,那个吃百家饭的“丫头”又回来了。

  故乡的人也会做生意,但做生意从来不用秤。都是估。因此,故乡人还把这种估算戏称为“丈母娘的嫂子——大岳母(大约莫)”。比如卖西瓜,老家人不带秤,却扛着一条大板凳。谁要买西瓜,就论个数。这个论个数还有讲究,卖瓜人把大板凳放在地上,把西瓜向板凳下面滚,能滚过大板凳的不准要钱,滚不过去的才算数。种西瓜的人说,能让大板凳拦住的西瓜至少有二三十斤,还说,种出的西瓜能从大板凳下滚过,还能有脸要钱?丢死人了。

  更有趣的我们家乡人卖“腊菜”。“腊菜”是淮河两岸庄户人过冬必腌制的咸菜。也就是外地人所说的“雪里蕻”。更不论斤,收成以后,堆在地里,过去两块钱,后来五块钱或十块钱,到地里尽管挑。据说有的“劳力棒”的人,一挑就能挑上二三百斤。就这样卖菜的人不仅不心疼,还在一边起哄,加!加!有种一挑子全挑走!买菜人只要有力气挑的再多,人家绝不会有怨言。稍微有点不高兴别人都会笑话。

  故乡人有几句口头禅:人有饿死冻死病死的,没见过有累死的。这句话后又有了这样的结论:什么都要钱,只有力气不要钱,累了歇歇就来了。因此,在家乡人看来,帮人钱财没有能力。而能够帮人“出把力气”,干点活,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因此,在故乡过去建房都是一种“集体义务”。村民们和泥、垒墙、脱土坯等,就是几瓶开水,几包“大团结”(一种香烟)的事情。村民家里遇到红白事情,更是要靠“举村之力”了。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一户寡妇儿子结婚,寡妇需请全村人喝喜酒,没有钱置办,队长一听叫来几个小伙子,让他们到村里,不要管谁家的,见到鸡鸭就抓,抓到就杀。结果,寡妇不仅办成了喜酒,这顿喜酒还成了村民们一场美好的回忆。而那些被杀鸡杀鸭的人家更没有一个人去讨要的。

  其他地方农村叫庄子或村子,而我们淮河边上的人家却叫“台子”。住在“台子”上的人有“两怕”,一怕雨雪天气,因为上下台子坡陡路滑,容易摔跤。二怕失火,因为台子上没有水源,救火困难。更因为住的集中,一旦失火就容易火烧连营。所以那时候谁家如果不慎失火,只要一敲响脸盆,一个“台子”的人都会“炸”起来。有时甚至还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台子。就是其他台子,也照样挑桶拿盆,跑去扑救。

  记得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夜。还是孩子的我跟几个大人在家门口纳凉。忽听有人喊道:“失火了!魏台子失火了——”

  魏台子和俺们台子就一沟之隔,远远望去,浓烟弥漫,火苗乱窜,夹杂着人声吵杂。身边几个大人们立刻起身,担起水桶就朝台下奔去。有人大叫:“大路太远了,扑水过去!过去就上台子了!”话音刚落,几个青壮汉子就担着水桶扑进了沟塘里,朝对面游去。而这时俺们整个台之上的庄户人已经沸腾一片,出台子的大路上,挑桶去救火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龙……

  许多年过去,当年我们那一帮小屁孩都变成了爷爷奶奶。不知道故乡的民风变了没有?日前,儿子开车将我送到了阔别近四十年的老家,我找到了昔日的小伙伴家里,家里却没有人,一打听,原来小伙伴一家都去村里广场开“批斗会”去了。我一听吓了一跳。怎么现在还有开“批斗会”的?儿子更不知道“批斗会”是啥样的?跟着一群孩子,我们来到了会场。村里的广场上许多人围成了一圈,没有“主席台”,只有几个老年人坐在人群的中间,中间还有一位衣着光鲜的小伙子,拉拢着脑袋站在那里。一个老年人指着小伙子好像是在数落罪状。我们听了半天,总算明白了事情原委:原来想在正赶上西瓜上市的季节,不少外地车辆来这里卖西瓜。这个小伙子家里没种西瓜,见别人卖西瓜眼红,就想出了一个讹钱的办法,看见外地车就朝上撞,撞了就要钱,而且狮子大开口。不知怎么的就让台子上的老年人知道了,先是找几个后生,命他们将小伙子一顿胖揍,继而集中一个台子的老老少少在这里开“批斗会”了。

  我没有说什么,倒是开车的儿子异常愤怒。儿子对我说,这种行为叫“碰瓷”,外地比较多,最为缺德。儿子说,他就曾经被“碰瓷”过,碰上就要钱,不给钱就打人,完全不讲理。就在这时,中间的一位老者竟然痛心疾首的大叫了起来:“老少爷们,俺们台子人老几辈子,啥时候出过这样的缺德事呀?人家开车来买俺们的西瓜,不仅价钱好,更不孬不赖,这里西瓜上车,那里数钱给你。可就这样,这个驴熊还变着法子讹人家的钱,丧良心呀!”

  老人数落着,旁边有妇女骂,孩子打。小伙子俨然成了众矢之的,在那里瑟瑟发抖,动也不敢动。“批斗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还是有村干部带着警察把小伙子押走了,“批斗会”才算结束。昔日的小伙伴已满头银丝,看见了我就一把拉过,嘘寒问暖,亲热的不行。提起“批斗会”,小伙伴又是老朋友的还是有点忿忿不平,不住地摇头叹息:“太缺德了,太缺德的了。俺们一个台子的脸都让他丢尽了”。当听我儿子说外地多得是,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老家伙把脸一板说:“外地什么样俺管不着!在俺们这就不照!”又骂到:“赚人家钱,还讹诈人家,缺八辈子德了,这和土匪有什么两样”?

  到了家里,他骂,老伴也骂?左邻右舍听到了也跟着骂?我打趣的说:“人人都这样,还让那小伙子一家子在台子上怎么抬头过日子?”想不到老头坚决的说:“不过正好。滚出台子!省的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老伙计的话糙,但话糙理不糙。老家的民风似乎就是这样。不存在什么“下不为例”,更不讲什么“治病救人”。只要做了缺德事被发现,就一锤子打死,想要翻身抬起头来,就得半辈子“行好”,甚至需要几辈子与人为善。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污点,别说娶媳妇,就是嫁闺女让别人知道了都会有人从中“使坏”。这个小伙子有了这档事,除非在外地结婚成家,在家乡几乎是想也别想了。

  走出故乡的“台子”。我的心情很沉重。听老伙伴说,这里的台子马上就要全拆迁了,下回再回家你可能再也看不见家乡的台子了。老百姓现在都住进统一建设的新农村了。我不由的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原来的土路、沟塘、水井等,全没有了。原来的台子板车都拉不上来,现在的新农村小车都能开进院子里。都变了,一切都变了。想不到老伙伴却说:“就是俺们台子的民风没变,做了好事人人尊敬,做了缺德事照样会成为过街老鼠。这大概也是俺们这里的老百姓落后和僵化吧。”

  想不到一直不说话的儿子却叹道:“要是其他一些城市地方,都能像俺们老家一样的‘落后’和‘僵化’就好了。”就在这时,不知道谁家的音响传过来一阵久违了的歌声,那是费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首老歌,《故乡的云》,只听到费翔那种漂浮的,让人有点怀旧的歌声:那故乡的云,故乡的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