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余定理证明 200
书上有一处没看明白=代表同于符号ijk下标性质11.3.2如果a,b对于m同余c,d对于m同余那么a+b,c+d对于m同余------------------------...
书上有一处没看明白 =代表同于符号 ijk下标
性质11.3.2
如果a,b对于m同余
c,d对于m同余
那么 a+b ,c+d对于m同余
-------------------------------------------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i=0(mod mj)
j!=i 1<=j<=k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请问一个是Mi 一个是Mj怎么推出来的??
性质11.3.2
如果a,b对于m同余
c,d对于m同余
那么 a+c ,b+d对于m同余
那两个除数不一样的
Mi和Mj不是一个数怎么能用这个性质呢 展开
性质11.3.2
如果a,b对于m同余
c,d对于m同余
那么 a+b ,c+d对于m同余
-------------------------------------------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i=0(mod mj)
j!=i 1<=j<=k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请问一个是Mi 一个是Mj怎么推出来的??
性质11.3.2
如果a,b对于m同余
c,d对于m同余
那么 a+c ,b+d对于m同余
那两个除数不一样的
Mi和Mj不是一个数怎么能用这个性质呢 展开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剩余定理
"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
证明"孙子定理"不完善 不稳定的表现
作者:张景刚 zhangyi003@yahoo.cn
www.sxcopyright.com 2008.08.08
孙子定理:
例 解同余式组
解 因3,5,7两两互质,故可由孙子定理给出解答, =3 5 7=105,
故由孙子定理,所给同余式的解为: ≡2 35 2+1 21 3+1 15 2(mod 105)即
≡23(mod 105)。
以上孙子定理的解法,是计算出乘率×衍数×余数各项相加,减去两个乘积而得到的一个数,它不完善且解法较为复杂,普及应用有一定难度,还不稳定。
用"剩余倍分法"把"孙子定理"简化成一般解法,使剩余问题获解时,即有正基数,也有负基数,有正余数,也有负余数。互除余1能解,互除少1也能解(不限制大余数问题),把其解法转化成一般算法、使它完善,稳定可普及应用。
用潘成洞,潘成彪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157页,简明数论一题论述:
例 X≡3(mod8)
X≡1(mod5)
X≡1(mod3) 答案X≡-29(mod120)
用"剩余倍分法"简化式对比计算,答案□=91。
3……1
□÷ 5……1
8……3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4÷3=商1余1,如果=商2就少2)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1少2
□ ÷5……1少4
8……3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 40 +96+105 = 241
除 数 3 × 5 × 8 = 120
负基数 80 +24 +15 = 119
用式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除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正基数,正余数
(1×40+1×96+3×105)÷(3×5×8)
=451÷120……91
② 正基数,负余数
(2×40+4×96+5×105)÷(3×5×8)
=989÷120……29
③ 负基数,负余数
(2×80+4×24+5×15)÷(3×5×8)
=331÷120……91
④ 负基数,正余数
(1×80+1×24+3×15)÷(3×5×8)
=149÷120……29
显然用29还原 加余数,减少数,不符合题意,用负-29还原符合题意减余数,加少数,但-29来历隐性明显,说服力不强。(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用91还原减余数,加少数,符合题意,91为正确答案。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用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1)÷5=□……1
{6(5+1-1)+1}÷(5×3)
=31÷15……1
(15×□+1)÷8=□……3
{105(8+3-1)+1}÷(8×15)
=1051÷120……91
方法二解:
③ 用正基数,负余数
(3×□-2)÷5=□…-4
{6(5-4+2)-2}÷(3×5)
=16÷15……1
(15×□+1)÷8=□…-5
{10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② 负基数,负余数
(3×□-2)÷5=□…-4
{9(5+4-2)-2}÷(3×5)
=61÷15……1
(15×□+1)÷8=□…-5
{1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1)÷5=□……1
{9(5-1+1)+1}÷(5×3)
=46÷15……1
(15×□+1)÷8=□……3
{15(8-3+1)+1}÷(8×15)
=91÷120……91
答案□=91
再证,用"剩余倍分法"解:"物不知数"
3……2
□÷ 5……3
7……2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5÷3=商1余2,如果=商2就少1)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2少1
□÷5……3少2
7……2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70+21+15=106
除 数 3× 5× 7 =105
负基数35+84+90=209
用式剩余倍分法、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处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解:
(2×70+3×21+2×15)÷(3×5×7)
=233÷105……23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解:
(1×70+2×21+5×15)÷(3×5×7)
=187÷105……82
③ 负基数,负余数解
(1×35+2×84+5×90)÷(3×5×7)
=653÷105……23
④ 负基数,正余数解:
(1×35+2×84+5×90)÷(3×5×7)
=502÷105……82
用23还原减余数,加少数。
用82还原加余数,减少数。用-82还原减余,加少数。(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2)÷5=□……3
{6(5+3-2)+2}÷(5×3)
=38÷15……8
(15×□+8)÷7=□……2
{15(7+2-8)+8}÷(7×15)
=23÷105……23
方法二解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
(3×□-1)÷5=□…-2
{6(5-2+1)-1}÷(3×5)
=23÷15……8
(15×□+8)÷7=□…-5
{15(7-5-8)+8}÷(7×15)(据说明:7可以扩大2倍数)
=23÷105……23
方法三解:
③ 负基数,负余数
(3×□-1)÷5=□…-2
{9(5+2-1)-1}÷(3×5)
=53÷15……8
(15×□+8)÷7=□…-5
{90(7+5+8)+8}÷(7×15)
=1808÷105……23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2)÷5=□……3
{9(5-3+2)+2}÷(5×3)
=38÷15……8
(15×□+8)÷7=□……2
{90(7-2+8)+8}÷(7×15)
=1178÷105……23
答案□=23
从以上对比认为"孙子定理",解法复杂,有时还不稳定,"剩余倍分法"不管在那种情况下都稳定,且解法简单,便于普及推广,更适用于解应用题。
例: 一个住校生,家里每星期给他36元生活费。该生每天实际只用生活费5元,某天他小姨到学校看他并给了50元钱,他用此钱买了两本喜爱的课外读物花10元,买学习用具花2元,放假回家后说明情况并给家长交回55元。
问:该生带几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在校住几天?一共有多少钱?花去多少钱?
用方法二解:
列式(36×□+50-10-2)÷5=□……55元
{36×(5+55-50+10+2)+50-10-2}÷(5×36)
=(36×22+50-10-2)÷180
=830÷180……110
答; 1,(110-50+10+2)÷36=2, (括号内□内最小数)
2,(110-55)÷5=11, (括号外□内最小数)
3 36×2+50=122,
4,122-55=67。
答:该生带2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住校11天,一共有122元,花去67元。
"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
证明"孙子定理"不完善 不稳定的表现
作者:张景刚 zhangyi003@yahoo.cn
www.sxcopyright.com 2008.08.08
孙子定理:
例 解同余式组
解 因3,5,7两两互质,故可由孙子定理给出解答, =3 5 7=105,
故由孙子定理,所给同余式的解为: ≡2 35 2+1 21 3+1 15 2(mod 105)即
≡23(mod 105)。
以上孙子定理的解法,是计算出乘率×衍数×余数各项相加,减去两个乘积而得到的一个数,它不完善且解法较为复杂,普及应用有一定难度,还不稳定。
用"剩余倍分法"把"孙子定理"简化成一般解法,使剩余问题获解时,即有正基数,也有负基数,有正余数,也有负余数。互除余1能解,互除少1也能解(不限制大余数问题),把其解法转化成一般算法、使它完善,稳定可普及应用。
用潘成洞,潘成彪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157页,简明数论一题论述:
例 X≡3(mod8)
X≡1(mod5)
X≡1(mod3) 答案X≡-29(mod120)
用"剩余倍分法"简化式对比计算,答案□=91。
3……1
□÷ 5……1
8……3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4÷3=商1余1,如果=商2就少2)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1少2
□ ÷5……1少4
8……3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 40 +96+105 = 241
除 数 3 × 5 × 8 = 120
负基数 80 +24 +15 = 119
用式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除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正基数,正余数
(1×40+1×96+3×105)÷(3×5×8)
=451÷120……91
② 正基数,负余数
(2×40+4×96+5×105)÷(3×5×8)
=989÷120……29
③ 负基数,负余数
(2×80+4×24+5×15)÷(3×5×8)
=331÷120……91
④ 负基数,正余数
(1×80+1×24+3×15)÷(3×5×8)
=149÷120……29
显然用29还原 加余数,减少数,不符合题意,用负-29还原符合题意减余数,加少数,但-29来历隐性明显,说服力不强。(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用91还原减余数,加少数,符合题意,91为正确答案。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用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1)÷5=□……1
{6(5+1-1)+1}÷(5×3)
=31÷15……1
(15×□+1)÷8=□……3
{105(8+3-1)+1}÷(8×15)
=1051÷120……91
方法二解:
③ 用正基数,负余数
(3×□-2)÷5=□…-4
{6(5-4+2)-2}÷(3×5)
=16÷15……1
(15×□+1)÷8=□…-5
{10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② 负基数,负余数
(3×□-2)÷5=□…-4
{9(5+4-2)-2}÷(3×5)
=61÷15……1
(15×□+1)÷8=□…-5
{1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1)÷5=□……1
{9(5-1+1)+1}÷(5×3)
=46÷15……1
(15×□+1)÷8=□……3
{15(8-3+1)+1}÷(8×15)
=91÷120……91
答案□=91
再证,用"剩余倍分法"解:"物不知数"
3……2
□÷ 5……3
7……2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5÷3=商1余2,如果=商2就少1)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2少1
□÷5……3少2
7……2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70+21+15=106
除 数 3× 5× 7 =105
负基数35+84+90=209
用式剩余倍分法、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处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解:
(2×70+3×21+2×15)÷(3×5×7)
=233÷105……23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解:
(1×70+2×21+5×15)÷(3×5×7)
=187÷105……82
③ 负基数,负余数解
(1×35+2×84+5×90)÷(3×5×7)
=653÷105……23
④ 负基数,正余数解:
(1×35+2×84+5×90)÷(3×5×7)
=502÷105……82
用23还原减余数,加少数。
用82还原加余数,减少数。用-82还原减余,加少数。(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2)÷5=□……3
{6(5+3-2)+2}÷(5×3)
=38÷15……8
(15×□+8)÷7=□……2
{15(7+2-8)+8}÷(7×15)
=23÷105……23
方法二解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
(3×□-1)÷5=□…-2
{6(5-2+1)-1}÷(3×5)
=23÷15……8
(15×□+8)÷7=□…-5
{15(7-5-8)+8}÷(7×15)(据说明:7可以扩大2倍数)
=23÷105……23
方法三解:
③ 负基数,负余数
(3×□-1)÷5=□…-2
{9(5+2-1)-1}÷(3×5)
=53÷15……8
(15×□+8)÷7=□…-5
{90(7+5+8)+8}÷(7×15)
=1808÷105……23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2)÷5=□……3
{9(5-3+2)+2}÷(5×3)
=38÷15……8
(15×□+8)÷7=□……2
{90(7-2+8)+8}÷(7×15)
=1178÷105……23
答案□=23
从以上对比认为"孙子定理",解法复杂,有时还不稳定,"剩余倍分法"不管在那种情况下都稳定,且解法简单,便于普及推广,更适用于解应用题。
例: 一个住校生,家里每星期给他36元生活费。该生每天实际只用生活费5元,某天他小姨到学校看他并给了50元钱,他用此钱买了两本喜爱的课外读物花10元,买学习用具花2元,放假回家后说明情况并给家长交回55元。
问:该生带几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在校住几天?一共有多少钱?花去多少钱?
用方法二解:
列式(36×□+50-10-2)÷5=□……55元
{36×(5+55-50+10+2)+50-10-2}÷(5×36)
=(36×22+50-10-2)÷180
=830÷180……110
答; 1,(110-50+10+2)÷36=2, (括号内□内最小数)
2,(110-55)÷5=11, (括号外□内最小数)
3 36×2+50=122,
4,122-55=67。
答:该生带2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住校11天,一共有122元,花去67元。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13.html?wtp=tt
展开全部
中国剩余定理
"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
证明"孙子定理"不完善 不稳定的表现
作者:张景刚 zhangyi003@yahoo.cn
www.sxcopyright.com 2008.08.08
孙子定理:
例 解同余式组
解 因3,5,7两两互质,故可由孙子定理给出解答, =3 5 7=105,
故由孙子定理,所给同余式的解为: ≡2 35 2+1 21 3+1 15 2(mod 105)即
≡23(mod 105)。
以上孙子定理的解法,是计算出乘率×衍数×余数各项相加,减去两个乘积而得到的一个数,它不完善且解法较为复杂,普及应用有一定难度,还不稳定。
用"剩余倍分法"把"孙子定理"简化成一般解法,使剩余问题获解时,即有正基数,也有负基数,有正余数,也有负余数。互除余1能解,互除少1也能解(不限制大余数问题),把其解法转化成一般算法、使它完善,稳定可普及应用。
用潘成洞,潘成彪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157页,简明数论一题论述:
例 X≡3(mod8)
X≡1(mod5)
X≡1(mod3) 答案X≡-29(mod120)
用"剩余倍分法"简化式对比计算,答案□=91。
3……1
□÷ 5……1
8……3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4÷3=商1余1,如果=商2就少2)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1少2
□ ÷5……1少4
8……3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 40 +96+105 = 241
除 数 3 × 5 × 8 = 120
负基数 80 +24 +15 = 119
用式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除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正基数,正余数
(1×40+1×96+3×105)÷(3×5×8)
=451÷120……91
② 正基数,负余数
(2×40+4×96+5×105)÷(3×5×8)
=989÷120……29
③ 负基数,负余数
(2×80+4×24+5×15)÷(3×5×8)
=331÷120……91
④ 负基数,正余数
(1×80+1×24+3×15)÷(3×5×8)
=149÷120……29
显然用29还原 加余数,减少数,不符合题意,用负-29还原符合题意减余数,加少数,但-29来历隐性明显,说服力不强。(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用91还原减余数,加少数,符合题意,91为正确答案。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用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1)÷5=□……1
{6(5+1-1)+1}÷(5×3)
=31÷15……1
(15×□+1)÷8=□……3
{105(8+3-1)+1}÷(8×15)
=1051÷120……91
方法二解:
③ 用正基数,负余数
(3×□-2)÷5=□…-4
{6(5-4+2)-2}÷(3×5)
=16÷15……1
(15×□+1)÷8=□…-5
{10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② 负基数,负余数
(3×□-2)÷5=□…-4
{9(5+4-2)-2}÷(3×5)
=61÷15……1
(15×□+1)÷8=□…-5
{1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1)÷5=□……1
{9(5-1+1)+1}÷(5×3)
=46÷15……1
(15×□+1)÷8=□……3
{15(8-3+1)+1}÷(8×15)
=91÷120……91
答案□=91
再证,用"剩余倍分法"解:"物不知数"
3……2
□÷ 5……3
7……2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5÷3=商1余2,如果=商2就少1)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2少1
□÷5……3少2
7……2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70+21+15=106
除 数 3× 5× 7 =105
负基数35+84+90=209
用式剩余倍分法、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处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解:
(2×70+3×21+2×15)÷(3×5×7)
=233÷105……23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解:
(1×70+2×21+5×15)÷(3×5×7)
=187÷105……82
③ 负基数,负余数解
(1×35+2×84+5×90)÷(3×5×7)
=653÷105……23
④ 负基数,正余数解:
(1×35+2×84+5×90)÷(3×5×7)
=502÷105……82
用23还原减余数,加少数。
用82还原加余数,减少数。用-82还原减余,加少数。(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2)÷5=□……3
{6(5+3-2)+2}÷(5×3)
=38÷15……8
(15×□+8)÷7=□……2
{15(7+2-8)+8}÷(7×15)
=23÷105……23
方法二解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
(3×□-1)÷5=□…-2
{6(5-2+1)-1}÷(3×5)
=23÷15……8
(15×□+8)÷7=□…-5
{15(7-5-8)+8}÷(7×15)(据说明:7可以扩大2倍数)
=23÷105……23
方法三解:
③ 负基数,负余数
(3×□-1)÷5=□…-2
{9(5+2-1)-1}÷(3×5)
=53÷15……8
(15×□+8)÷7=□…-5
{90(7+5+8)+8}÷(7×15)
=1808÷105……23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2)÷5=□……3
{9(5-3+2)+2}÷(5×3)
=38÷15……8
(15×□+8)÷7=□……2
{90(7-2+8)+8}÷(7×15)
=1178÷105……23
答案□=23
从以上对比认为"孙子定理",解法复杂,有时还不稳定,"剩余倍分法"不管在那种情况下都稳定,且解法简单,便于普及推广,更适用于解应用题。
例: 一个住校生,家里每星期给他36元生活费。该生每天实际只用生活费5元,某天他小姨到学校看他并给了50元钱,他用此钱买了两本喜爱的课外读物花10元,买学习用具花2元,放假回家后说明情况并给家长交回55元。
问:该生带几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在校住几天?一共有多少钱?花去多少钱?
用方法二解:
列式(36×□+50-10-2)÷5=□……55元
{36×(5+55-50+10+2)+50-10-2}÷(5×36)
=(36×22+50-10-2)÷180
=830÷180……110
答; 1,(110-50+10+2)÷36=2, (括号内□内最小数)
2,(110-55)÷5=11, (括号外□内最小数)
3 36×2+50=122,
4,122-55=67。
答:该生带2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住校11天,一共有122元,花去6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794605.html?si=3&wtp=wk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13.html?wtp=tt
我在这里祝你学习进步
"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
证明"孙子定理"不完善 不稳定的表现
作者:张景刚 zhangyi003@yahoo.cn
www.sxcopyright.com 2008.08.08
孙子定理:
例 解同余式组
解 因3,5,7两两互质,故可由孙子定理给出解答, =3 5 7=105,
故由孙子定理,所给同余式的解为: ≡2 35 2+1 21 3+1 15 2(mod 105)即
≡23(mod 105)。
以上孙子定理的解法,是计算出乘率×衍数×余数各项相加,减去两个乘积而得到的一个数,它不完善且解法较为复杂,普及应用有一定难度,还不稳定。
用"剩余倍分法"把"孙子定理"简化成一般解法,使剩余问题获解时,即有正基数,也有负基数,有正余数,也有负余数。互除余1能解,互除少1也能解(不限制大余数问题),把其解法转化成一般算法、使它完善,稳定可普及应用。
用潘成洞,潘成彪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157页,简明数论一题论述:
例 X≡3(mod8)
X≡1(mod5)
X≡1(mod3) 答案X≡-29(mod120)
用"剩余倍分法"简化式对比计算,答案□=91。
3……1
□÷ 5……1
8……3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4÷3=商1余1,如果=商2就少2)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1少2
□ ÷5……1少4
8……3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 40 +96+105 = 241
除 数 3 × 5 × 8 = 120
负基数 80 +24 +15 = 119
用式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除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正基数,正余数
(1×40+1×96+3×105)÷(3×5×8)
=451÷120……91
② 正基数,负余数
(2×40+4×96+5×105)÷(3×5×8)
=989÷120……29
③ 负基数,负余数
(2×80+4×24+5×15)÷(3×5×8)
=331÷120……91
④ 负基数,正余数
(1×80+1×24+3×15)÷(3×5×8)
=149÷120……29
显然用29还原 加余数,减少数,不符合题意,用负-29还原符合题意减余数,加少数,但-29来历隐性明显,说服力不强。(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用91还原减余数,加少数,符合题意,91为正确答案。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用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1)÷5=□……1
{6(5+1-1)+1}÷(5×3)
=31÷15……1
(15×□+1)÷8=□……3
{105(8+3-1)+1}÷(8×15)
=1051÷120……91
方法二解:
③ 用正基数,负余数
(3×□-2)÷5=□…-4
{6(5-4+2)-2}÷(3×5)
=16÷15……1
(15×□+1)÷8=□…-5
{10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② 负基数,负余数
(3×□-2)÷5=□…-4
{9(5+4-2)-2}÷(3×5)
=61÷15……1
(15×□+1)÷8=□…-5
{15(8+5+1)+1}÷(8×15)
=211÷120……91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1)÷5=□……1
{9(5-1+1)+1}÷(5×3)
=46÷15……1
(15×□+1)÷8=□……3
{15(8-3+1)+1}÷(8×15)
=91÷120……91
答案□=91
再证,用"剩余倍分法"解:"物不知数"
3……2
□÷ 5……3
7……2
根据反证法:下式余数的少数,是上式(例5÷3=商1余2,如果=商2就少1)的"补充数",称负余数。
3……2少1
□÷5……3少2
7……2少5
用倍分法计算出正、负基数:
正基数70+21+15=106
除 数 3× 5× 7 =105
负基数35+84+90=209
用式剩余倍分法、方法一解:余数×基数各项相加,处以乘积余数既是。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解:
(2×70+3×21+2×15)÷(3×5×7)
=233÷105……23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解:
(1×70+2×21+5×15)÷(3×5×7)
=187÷105……82
③ 负基数,负余数解
(1×35+2×84+5×90)÷(3×5×7)
=653÷105……23
④ 负基数,正余数解:
(1×35+2×84+5×90)÷(3×5×7)
=502÷105……82
用23还原减余数,加少数。
用82还原加余数,减少数。用-82还原减余,加少数。(低级学校不能接受)
以上解法与"孙子定律"基本相同,但是有两种答案。
如果用"剩余倍分法"互除余一 互除少一计算不存在以上两个答案。
方法二解:
① 用正基数,正余数
(3×□+2)÷5=□……3
{6(5+3-2)+2}÷(5×3)
=38÷15……8
(15×□+8)÷7=□……2
{15(7+2-8)+8}÷(7×15)
=23÷105……23
方法二解
② 用正基数,负余数
(3×□-1)÷5=□…-2
{6(5-2+1)-1}÷(3×5)
=23÷15……8
(15×□+8)÷7=□…-5
{15(7-5-8)+8}÷(7×15)(据说明:7可以扩大2倍数)
=23÷105……23
方法三解:
③ 负基数,负余数
(3×□-1)÷5=□…-2
{9(5+2-1)-1}÷(3×5)
=53÷15……8
(15×□+8)÷7=□…-5
{90(7+5+8)+8}÷(7×15)
=1808÷105……23
方法三解
④ 负基数,正余数
(3×□+2)÷5=□……3
{9(5-3+2)+2}÷(5×3)
=38÷15……8
(15×□+8)÷7=□……2
{90(7-2+8)+8}÷(7×15)
=1178÷105……23
答案□=23
从以上对比认为"孙子定理",解法复杂,有时还不稳定,"剩余倍分法"不管在那种情况下都稳定,且解法简单,便于普及推广,更适用于解应用题。
例: 一个住校生,家里每星期给他36元生活费。该生每天实际只用生活费5元,某天他小姨到学校看他并给了50元钱,他用此钱买了两本喜爱的课外读物花10元,买学习用具花2元,放假回家后说明情况并给家长交回55元。
问:该生带几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在校住几天?一共有多少钱?花去多少钱?
用方法二解:
列式(36×□+50-10-2)÷5=□……55元
{36×(5+55-50+10+2)+50-10-2}÷(5×36)
=(36×22+50-10-2)÷180
=830÷180……110
答; 1,(110-50+10+2)÷36=2, (括号内□内最小数)
2,(110-55)÷5=11, (括号外□内最小数)
3 36×2+50=122,
4,122-55=67。
答:该生带2个星期的生活费,实际住校11天,一共有122元,花去6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794605.html?si=3&wtp=wk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13.html?wtp=tt
我在这里祝你学习进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是原来2楼的那个,我再补充下。
还看我下面举的那个例子。
转化为数学公式表达是:
求最小数N,满足
N≡5(mod 9),N≡1(mod 7),N≡2(mod5)
因此,就像题中和你的证明中那样
取X1=225,满足225≡0(mod 9),N≡0(mod 5)N≡1(mod7)
取X2=252,满足252≡0(mod 9),N≡2(mod 5),N≡0(mod7)
取X3=140,满足140≡5(mod 9),N≡0(mod 5),N≡0(mod7)
这样,比如对于5而言,应用你给的性质,617=225+252+140≡0+2+0≡2(mod5)
同样对于7和9也满足
所以617再减它们公倍数得305也满足,即完成。
楼主把这个例子和你的证明过程对照一下就明白了。
Mi和Mj直至Mk相当于以下的中的a1、a2、……an,即除数。
设有一数N,分别被两两互素的几个数a1、a2、……an相除得余数R1、R2、……Rn,即
N≡Ri(modai)(i=1、2、……n)
剩余定理思路就是
对于Mi(Mi是任意的一个除数),构造出一个Xi能被其余的所有除数Mj(j不等于i)整除,只对Mi余ai
这样,构造出的所有数求和即为所求。
举例
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 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
此题中Mi就是9,7,5。
5 和 9 的公倍数依次是 45、90、135、180、225 ……
这些公倍数中,取被7除余1的数是 225
9 和 7 的公倍数依次是 63、126、189、252……
这其中,取被5除余2的是 252
5 和 7 的公倍数是 35、70、105、140、……
其中被9除余5的数是 140
把以上 225 252 140 三个数相加,求得
225 + 252 + 140 = 617 满足题中要求。
由于求最少人数,所以:
5 7 9 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5*7*9=315
617-315 = 302 也是满足的,最小的。
因此 302 就是这个年级至少人数。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疑问可以发消息给我再交流。
还看我下面举的那个例子。
转化为数学公式表达是:
求最小数N,满足
N≡5(mod 9),N≡1(mod 7),N≡2(mod5)
因此,就像题中和你的证明中那样
取X1=225,满足225≡0(mod 9),N≡0(mod 5)N≡1(mod7)
取X2=252,满足252≡0(mod 9),N≡2(mod 5),N≡0(mod7)
取X3=140,满足140≡5(mod 9),N≡0(mod 5),N≡0(mod7)
这样,比如对于5而言,应用你给的性质,617=225+252+140≡0+2+0≡2(mod5)
同样对于7和9也满足
所以617再减它们公倍数得305也满足,即完成。
楼主把这个例子和你的证明过程对照一下就明白了。
Mi和Mj直至Mk相当于以下的中的a1、a2、……an,即除数。
设有一数N,分别被两两互素的几个数a1、a2、……an相除得余数R1、R2、……Rn,即
N≡Ri(modai)(i=1、2、……n)
剩余定理思路就是
对于Mi(Mi是任意的一个除数),构造出一个Xi能被其余的所有除数Mj(j不等于i)整除,只对Mi余ai
这样,构造出的所有数求和即为所求。
举例
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 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
此题中Mi就是9,7,5。
5 和 9 的公倍数依次是 45、90、135、180、225 ……
这些公倍数中,取被7除余1的数是 225
9 和 7 的公倍数依次是 63、126、189、252……
这其中,取被5除余2的是 252
5 和 7 的公倍数是 35、70、105、140、……
其中被9除余5的数是 140
把以上 225 252 140 三个数相加,求得
225 + 252 + 140 = 617 满足题中要求。
由于求最少人数,所以:
5 7 9 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5*7*9=315
617-315 = 302 也是满足的,最小的。
因此 302 就是这个年级至少人数。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疑问可以发消息给我再交流。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794605.html?si=3&wtp=wk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问题一:
性质11.3.2
如果a,b对于m同余
c,d对于m同余
那么 a+b ,c+d对于m同余
错了。应当是
a+c==b+d mod m
或a+d==b+c mod m
证:
a=b+mx
c=d+my
故a+c=b+d+m(x+y),即a+c==b+d mod m
另有
a+d=b+c+m(x-y),即a+d==b+c mod m
以上这个性质根本无需利用xi==ai mod Mi的过程来证明。
问题二: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i=0(mod mj)
j!=i 1<=j<=k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请问一个是Mi 一个是Mj怎么推出来的??
这个内容常常用于论证中国剩余定理或相关内容。
其中mi起主导作用,
当i=1时,j取遍2到k;
当i=2时,j取遍集合{1}并{3到k};
当i=3时,j取遍集合{1,2}并{4到k};
总之,i取某个值时,j取遍集合{1到k}扣除{i的值}
严格的写,就是j属于集合{j为整数,1<=j<=k}-{i}
减号-表示对集合作差运算,即求差集。
因此,Mi, Mj二者一主一从,二者相关,并不矛盾。
性质11.3.2
如果a,b对于m同余
c,d对于m同余
那么 a+b ,c+d对于m同余
错了。应当是
a+c==b+d mod m
或a+d==b+c mod m
证:
a=b+mx
c=d+my
故a+c=b+d+m(x+y),即a+c==b+d mod m
另有
a+d=b+c+m(x-y),即a+d==b+c mod m
以上这个性质根本无需利用xi==ai mod Mi的过程来证明。
问题二: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i=0(mod mj)
j!=i 1<=j<=k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请问一个是Mi 一个是Mj怎么推出来的??
这个内容常常用于论证中国剩余定理或相关内容。
其中mi起主导作用,
当i=1时,j取遍2到k;
当i=2时,j取遍集合{1}并{3到k};
当i=3时,j取遍集合{1,2}并{4到k};
总之,i取某个值时,j取遍集合{1到k}扣除{i的值}
严格的写,就是j属于集合{j为整数,1<=j<=k}-{i}
减号-表示对集合作差运算,即求差集。
因此,Mi, Mj二者一主一从,二者相关,并不矛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求X(mod mi)时,将X分拆成X1+X2…+Xi+…+Xk,其中只有Xi≡ai(mod mi),其它的Xj≡0(mod mi),所以得X≡Xi≡ai(mod mi).
在验算X(mod mi)时,并不出现mj啊。
---------------------------------------------------------------以上10-18 15:02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i=0(mod mj) (j!=i 1<=j<=k)
>>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请问一个是Mi 一个是Mj怎么推出来的??
答:以上是按Xi不动、跑遍mi来陈列的,如果改为按mi不动、跑遍Xi来列陈,事情就清楚了。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j=0(mod mi) (j!=i 1<=j<=k)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可见,在验算X(mod mi)时,并不出现mj。
在验算X(mod mi)时,并不出现mj啊。
---------------------------------------------------------------以上10-18 15:02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i=0(mod mj) (j!=i 1<=j<=k)
>>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请问一个是Mi 一个是Mj怎么推出来的??
答:以上是按Xi不动、跑遍mi来陈列的,如果改为按mi不动、跑遍Xi来列陈,事情就清楚了。
证明:假设对i=1,2,3……k,有
Xi=ai(mod mi)
Xj=0(mod mi) (j!=i 1<=j<=k)
令X=X1+X2……Xk 有性质11.3.2,有
X=ai(mod mi) i=1,2,3……
可见,在验算X(mod mi)时,并不出现mj。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