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东北民歌与陕北民歌的区别及各地民歌的特点
展开全部
内容有些多,题主要仔细看好了!想学习就认真读哦!呵呵....
首先给你说说我国民歌的总体性质和特点吧:
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大约公元前六世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以歌唱的形式不断流传,其中的“四言体”句式,为以后中国民歌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的丰富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积蓄起来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如今大多数民歌的研究学者喜欢按照地域分布来区分民歌的风格,如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东北小调、“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平原风格”等。
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民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民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的“信天游”。而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它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其中比较典型的形式就是“二人转”。
二、情深谊长的“信天游”和泼辣、粗犷的“二人转”
1、西北民歌的代表—“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陕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响,“信天游”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民间叫酸曲儿。其中比较著名的歌曲如《兰花花》、《走西口》等,这些歌曲体现出“信天游”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即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信天游”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连续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
“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独特而优美的旋律经由以后一代代艺术家的创新,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比如李季创作的《王贵和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都是经由“信天游”这种格式创作并传唱一时的。
2、东北民歌的代表—“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蹦蹦”,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独具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二人转”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二人转”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其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海”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连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二人转”在表演时因其歌词和旋律的诸多特性,还需要靠演唱者来发挥。例如在表演中,男女二人对唱讲求男女同腔同调,歌唱的同时舞动扇子和3手绢等道具。女演员在参加演出之后,男女声同度演唱,但女演员要以本嗓演唱,声音比男演员高八度。“二人转”的伴奏比较丰富,以音色个性很强的唢呐、板胡来拖腔保调,配以音色清脆的竹板做击节乐器。由于这些各具个性的声器乐合作,再加上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表演氛围,突现出东北民歌那种朴实、泼辣、爽朗、明快、火爆、粗犷的艺术个性之美。
西北民歌和东北民歌的差异之美
1,演唱形式
西北民歌“信天游”的演唱形式多以独唱为主,而东北民歌“二人转”的表现多由两人以上参与。“信天游”在演唱过程中对乐器的要求不高,采用徒歌形式,或采用简单的旋律乐器,而“二人转”由于是两个以上的表演者表演,有时需要采用多声部,表演中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唱结合等形式,同时,在伴奏乐器上也有更多需求,为突出其特征,还增加了手持道具,如花伞、纱巾等。
2,节拍、调式
“信天游”和“二人转”的节拍都属于规整节拍,都有一定的曲调,但由于地域的差异,两者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之处。在调式方面,“信天游”采用了比较独特的、具有陕北地区民间音乐风格的特殊音阶,如以清角音和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当地艺人称为“苦音”调式)。而在“二人转”的调式里,徴调式最多,宫调式、羽调式次之,角调式最少。
3,曲式和衬词、衬腔
“信天游”的曲调大多数为单乐段结构,篇幅较短小,乐句与唱词句式大多相符。乐段内各结构部分大多以对称关系为基础,功能清晰。而“二人转”这种表演性较强的小调,是将几个不同的曲牌曲缀演唱,构成二乐段的或多乐段的套曲,这也使“二人转”的表演带有了曲艺音乐的表现特点。衬词和衬腔是中国民歌最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配唱衬词的片段叫做衬腔,衬腔有大有小,构成完整乐句的衬腔,称为“衬句”。这一特征在“二人转”的演唱中表现的十分明显,所谓“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海”,其实正是说明“二人转”的衬词和衬腔上的灵活使用,相反“信天游”在这方面要弱一些。
综上所述,同是传自民间的西北民歌和东北民歌,虽然都有了深厚的民间色彩,但它们在曲调、唱词和表演上都有很大差别,这一方面受到西北和东北两地的地域、民俗和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地人民内在性格、内心需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造就了中国民歌中的奇葩。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的,差异是一种美。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就是强调地域差异在艺术形式多样性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条件、经济变化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的世纪里,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对民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寻找西北民歌与东北民歌的差异,其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给你说说我国民歌的总体性质和特点吧:
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大约公元前六世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以歌唱的形式不断流传,其中的“四言体”句式,为以后中国民歌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的丰富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积蓄起来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如今大多数民歌的研究学者喜欢按照地域分布来区分民歌的风格,如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东北小调、“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平原风格”等。
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民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民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的“信天游”。而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它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其中比较典型的形式就是“二人转”。
二、情深谊长的“信天游”和泼辣、粗犷的“二人转”
1、西北民歌的代表—“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陕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响,“信天游”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民间叫酸曲儿。其中比较著名的歌曲如《兰花花》、《走西口》等,这些歌曲体现出“信天游”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即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信天游”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连续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
“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独特而优美的旋律经由以后一代代艺术家的创新,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比如李季创作的《王贵和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都是经由“信天游”这种格式创作并传唱一时的。
2、东北民歌的代表—“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蹦蹦”,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独具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二人转”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二人转”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其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海”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连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二人转”在表演时因其歌词和旋律的诸多特性,还需要靠演唱者来发挥。例如在表演中,男女二人对唱讲求男女同腔同调,歌唱的同时舞动扇子和3手绢等道具。女演员在参加演出之后,男女声同度演唱,但女演员要以本嗓演唱,声音比男演员高八度。“二人转”的伴奏比较丰富,以音色个性很强的唢呐、板胡来拖腔保调,配以音色清脆的竹板做击节乐器。由于这些各具个性的声器乐合作,再加上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表演氛围,突现出东北民歌那种朴实、泼辣、爽朗、明快、火爆、粗犷的艺术个性之美。
西北民歌和东北民歌的差异之美
1,演唱形式
西北民歌“信天游”的演唱形式多以独唱为主,而东北民歌“二人转”的表现多由两人以上参与。“信天游”在演唱过程中对乐器的要求不高,采用徒歌形式,或采用简单的旋律乐器,而“二人转”由于是两个以上的表演者表演,有时需要采用多声部,表演中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唱结合等形式,同时,在伴奏乐器上也有更多需求,为突出其特征,还增加了手持道具,如花伞、纱巾等。
2,节拍、调式
“信天游”和“二人转”的节拍都属于规整节拍,都有一定的曲调,但由于地域的差异,两者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之处。在调式方面,“信天游”采用了比较独特的、具有陕北地区民间音乐风格的特殊音阶,如以清角音和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当地艺人称为“苦音”调式)。而在“二人转”的调式里,徴调式最多,宫调式、羽调式次之,角调式最少。
3,曲式和衬词、衬腔
“信天游”的曲调大多数为单乐段结构,篇幅较短小,乐句与唱词句式大多相符。乐段内各结构部分大多以对称关系为基础,功能清晰。而“二人转”这种表演性较强的小调,是将几个不同的曲牌曲缀演唱,构成二乐段的或多乐段的套曲,这也使“二人转”的表演带有了曲艺音乐的表现特点。衬词和衬腔是中国民歌最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配唱衬词的片段叫做衬腔,衬腔有大有小,构成完整乐句的衬腔,称为“衬句”。这一特征在“二人转”的演唱中表现的十分明显,所谓“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海”,其实正是说明“二人转”的衬词和衬腔上的灵活使用,相反“信天游”在这方面要弱一些。
综上所述,同是传自民间的西北民歌和东北民歌,虽然都有了深厚的民间色彩,但它们在曲调、唱词和表演上都有很大差别,这一方面受到西北和东北两地的地域、民俗和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地人民内在性格、内心需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造就了中国民歌中的奇葩。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的,差异是一种美。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就是强调地域差异在艺术形式多样性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条件、经济变化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的世纪里,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对民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寻找西北民歌与东北民歌的差异,其意义十分重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