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的意思是: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
多事之秋[ duō shì zhī qiū ]
出处:《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例句:前国际上正处于多事之秋,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扩展资料
近义词:多灾多难
多灾多难[ duō zāi duō nàn ]
释义:形容灾难很多。
出处: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间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他经常叹息而至于流眼泪。”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他这个人多灾多难,值得同情。
1、变故较多的时期。多指国家的动荡不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查看全文
"多事之秋"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2004年,被诸多的lT零售商家和IT制造商称为“多事之秋”.转眼之间,2005年来了.各商家都使尽浑身解数作2004年的最后一搏
文献来源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他们靠军事力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但他们治理整个中国时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本原因是不注意“德”治,因此整个元代仍可称为多事之秋
文献来源
3、1956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这年下半年起国内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文献来源
4、根源: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毛泽东曾将1956年称为“多事之秋”.所谓“多事”一是指国际上出了几件大事如第二次中东战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以及波匈事件等等
文献来源
5、秋季常被人们称为多事之秋.秋天不仅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落英缤纷、万木凋零的季节,此时又是人们最易患病的季节
文献来源
6、孙清廉<正>秋季阴雨阵阵,秋风瑟瑟,气候变化剧烈,人们的情绪也最不稳定,而且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所以古人把秋天称为“多事之秋”
文献来源
7、一叱报卜ljI巴人的“更年期”(一般指男人45一55宕,女人40一50岁)称为“多事之秋”.为这个年龄J价段易发生多利J疾病,如高血压、冠,合病、动脉硬化等
文献来源
8、从1956年下半年起国际国内都出现不小的波动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最重大的波动是由苏共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起的
文献来源
多事之秋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所以在事变很多的时期,销声匿迹,隐藏自己,能够躲避那些盗匪的袭击。
释义: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嚆矢(hāo shǐ),带响声的箭,古时强盗共同抢劫时通常用响箭互相联络。也比喻事物的开端、先声。
扩展资料
近义词:内忧外患。拼音为nèi yōu wài huàn,汉语成语,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出自《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你在外住宿而不列鼎进食,不是有内忧,就是有外患。
忧:忧虑;患:祸患。一比喻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二比喻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三比喻因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事之秋
【拼音】: duō shì zhī qiū
【解释】: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造句】:城镇纷扰不安,农村也是多事之秋。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