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的民族,民风和歌曲

 我来答
色兰亭
推荐于2016-07-03 · TA获得超过23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9万
展开全部
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如下:
阿美族
人口约14万人。居住在花莲北部的奇莱平原至台东、屏东恒春半岛等狭长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区。阿美族能歌善舞,台湾较受欢迎的职棒、篮球明星有许多是阿美人。社会组织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龄大小组成严密等级,部落有头目负责,实施任期制和遴选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祭拜受到普遍重视。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赘女方和为女方家庭干活。民族制品有制陶、藤编和织布等。
泰雅族
人口约9万人。居住在南投县埔里至花莲连线以北地区。埔里是台湾全岛地理位置中心,以盛产蝴蝶闻名于世。该镇周围既是现存平埔族较为集中的地方,而且该镇以北的南投、台中县、花莲县、宜兰县、台北县的雪山山麓,生活着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猎及山田烧垦为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为超自然神灵。民族颜色是红色,衣服分为7个系列。工艺品以织布、藤编为代表。泰雅文化,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排湾族
人口约6万多人。居住在屏东县的8个山地乡与台东县大武太麻里乡。排湾族内等级分明,分为头目、贵族、勇士、平民四个等级,前三个为特殊阶层。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和祖灵信仰。排湾族是个热爱艺术的民族,尤其是服饰是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中最为华丽典雅的,以刺绣宗教信仰神灵为主,刺绣的色彩以橙、黄、绿为主色。雕刻、陶壶、古琉璃珠是受到人们欢迎的珍品,其中陶壶是头目家族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手工艺品有藤编、竹编和月桃席等。
布农族
人口约4万多人。居住在中央山脉两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莲、高雄至台东的山区,是典型的高山族。布农族分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峦社群和兰社群。以山田烧垦和游耕为生,对于农作的祭仪复杂和隆重,布农人相信,歌声越和谐、优美,天神越高兴,今年的小米就会丰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艺品是藤编。只是在布农族的庆典活动中,没有舞蹈动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跃动作。
卑南族
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统和竹生的南王系统,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册封为“卑南大王”,邻近的阿美族和排湾族都要向其纳贡。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实力,是因为这一民族保持男子训练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猎祭”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民族内部设立祭师和头目,信仰传统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艺品是藤编蓝子。
鲁凯族
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县卑南乡、屏东县雾谷乡、高雄县茂林乡等地。鲁凯族是个内部制度严谨的部落社会,分为头目、贵族、勇士、平民四个世袭等级,等级可以随着婚姻而改变,社会内部重男轻女。宗教信仰为造物主和祖灵,其中头目家族起源传说的百步蛇,更是族人祭祀和敬重的对象。陶壶、琉璃珠、藤和竹器、刺绣是民族工艺品。
邹族
人口约7000多人。1998年10月28日由原名“曹族”易名而来。居住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和南投县信义乡,称为北邹;南邹则居住在高雄县三民乡和桃源乡。两族语言、服饰和社会组织大同小异,祭典仪式不同。全族分为大社、联族、氏族、亚氏族四个部分。历史上邹族曾经盛行男子集会所,少年必须进入夜宿会所,接受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和狩猎的训练。宗教信仰为超自然的神。以狩猎为生的邹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节日时的主要打扮。手工艺品主要是皮革制品和藤编篮子和网袋等。
赛夏族
人口约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栗县交界的山区。赛夏族又分为南北两支,各有一名头目,各家族的长老地位崇高。族内盛行以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定为姓氏。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神和祖灵、矮灵,两年一次的矮灵祭是主要宗教活动,其它不同的祭祀由不同的姓氏主持。他们在建筑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制品,形成了鲜明的竹文化。
雅美族
人口约4000人左右。居住在距离台东外海49海哩的兰屿岛。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此族与菲律宾巴丹岛时有来往,生活习性、语言相近,古老传说中也有雅美族和巴丹岛来往的故事。雅美族是历史唯一没有“猎头”习惯的高山族,由于居住海外,捕鱼业较为发达,全年的岁时祭仪也是由捕鱼活动为主。由于兰屿不仅炎热,而且位于台风的要冲,因此当地盛行地下穴居屋。社会内部没有头目,以各家族长老为主,以血统家庭为主体。在少数民族中,雅美族是唯一具有冶金工业的民族。
邵族
人口约283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里乡顶村的大平林。2001年8月8日台湾行政当局将其定为高山族第10族。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渔猎、农耕和山林采集为生,农业作物主要是板粟、蕃薯和花生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丰年祭中重要组成部分,“湖上杵声”成为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还有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灵信仰,分为最高祖灵和氏族祖灵。族内流行的手工艺品为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纺织的麻布。

台湾的少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集团把四周未开化、半开化地区称为“化外之地”,当地的居民也被称为“番”,这一现象也影响到台湾。对农业社会形成后的当地台湾居民称呼有两种,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这种称呼并不合适,也不尊重少数民族。正是高山族各族,与后来的主要由闽粤人组成的大陆移民一起,形成台湾居民群体。

台湾民风民俗:
1、禁用粽子送人。台湾居丧之家要惯用包粽子,赠送粽子会被误解为视对方为丧家。

2、禁用甜果(年糕)、糕点送人。台湾民间逢年过节常以甜果糕点作祭品。

3、禁用扇子送人。扇子到天凉即不用,送扇子给人意味迟早要抛弃对方。

4、禁用手巾(手帕)送人。台湾办完丧事要送手巾给吊丧者,表示让其与死者断绝往来,称为“送巾离恨”。

5、禁用雨伞送人。闽南语“雨伞”与“互散”同音。

6、禁用刀剪送人。刀剪有“一切两断”、“一剪两断”的含义。

7、禁用镜子送人。镜子易打破,破境难圆。

8、禁用钟送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联想到“送终”。

台湾民歌:
经典100首
1. 偶然-卓秀琴
2. 乡间小路-齐豫
3. 兰花草-银霞
4. 神话-罗吉镇+李碧华
5. 大海边-江志棋
6. 回家-潘安邦
7. 早安太阳-叶佳修
8. 俏姑娘-小乌鸦合唱团
9. 今宵多珍重-蔡琴
10. 七夕雨-陈淑华
11. 午后的雷雨-李碧华
12. 花雨伞-银霞
13. 迎着风迎着雨-苏来+吴贞慧
14. 情是什么-蔡琴
15. 朝雾里的小草花-黄婷
16. 梦的衣裳-李碧华
17. 我来弹你来唱-银霞
18. 长白山上-费玉清
19. 烟雨斜阳-陈淑华
20. 送别-蔡琴

1. 蜗牛与黄鹂鸟-银霞
2. 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
3. 恰似你的温柔-蔡琴
4. 赤足走在田埂上-叶佳修
5. 大斗笠-赵晓潭
6. 水车-罗吉镇+李碧华
7. 夕阳伴我归-陈淑华
8. 西风的故乡-银霞
9. 我居住的地方-苏来
10. 船-蔡琴
11. 年轻人的心声-潘安邦
12. 田园之歌-费玉清
13. 两次偶然-李碧华
14. 伞的宇宙-范广慧
15. 昨夜之灯-蔡琴
16. 生命来得巧-旅行者
17. 枫叶的祝福-费玉清
18. 红砖路-陈淑华
19. 纷纷飘坠的音符-潘安邦
20. 散步在清晨里-卓秀琴+苏文良

1. 抉择-蔡琴
2. 娃娃的故事-陈淑华
3. 你那好冷的小手-银霞
4. 思念总在分手后-潘安邦
5. 踏着夕阳归去-叶佳修
6. 露珠-李碧华
7. 飘零的落花-蔡琴
8. 何必道珍重-赵晓潭+苏文良
9. 匆匆别后-梁弘志
10. 秋瑾-蔡琴
11. 故乡-潘安邦
12. 云知道-李碧华
13. 云-卓秀琴+何佳玲
14. 尘缘-蔡琴
15. 别走得太匆匆-陈淑华
16. 云知道你是谁-银霞
17. 明日天涯-费玉清
18. 被遗忘的时光-蔡琴
19. 菜根谭-蔡琴
20. 故乡的风-潘安邦

1. 阳光和小雨-潘安邦
2. 绿岛小夜曲-蔡琴
3. 小秘密-银霞
4. 祈祷-李碧华
5. 我愿-苏文良
6. 远去的梦舟-蔡琴
7. 聚散两依依-李碧华
8. 母亲的笑彦-陈淑桦
9. 怎么能-蔡琴
10. 盼-潘安邦
11. 湖边含羞草-胡心宇
12. 与我同行陈淑桦
13. 未完成的歌-蔡琴
14. 小雨滴-王莹玲
15. 再爱我一次-蔡琴
16. 温存的束缚-陈淑桦
17.兹母颂-费玉清
18. 小米酒-苏文良
19. 忆童年-银霞
20. 我的思念-蔡琴

1. 出塞曲-蔡琴
2. 流浪者的独白-叶佳修
3. 在银色月光下-费玉清
4. 红楼梦-陈淑桦
5. 想你的时侯-蔡琴
6. 爱情-王莹玲
7. 结-姚建敏
8.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李碧华
9. 乡居记趣-叶佳修
10. 忆儿时-潘安邦
11. 深情依旧-陈淑桦
12. 月光小夜曲-蔡琴
13. 别了彩云-陈宏铭
14. 森林之歌-费玉清
15. 空中歌声-蔡琴
16. 四季歌-陈淑桦
17. 明日之歌-蔡琴
18. 值得留恋的一天-费玉清
19. 小姑娘-陆玉清
20. 美丽的夏天-费玉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