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
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府兵是一种职业兵,不列于州县户籍。隋唐沿用旧制,但又有所改革。所有兵员落籍州县,编为民户,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军籍,接受训练,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充当府兵的人,20岁起服役,60岁后免役,平日务农,战时征发。出征打仗一旦立功便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入仕,免除杂役。但到了高宗时,这种勋官太多太滥,官府不再兑现,加上府兵往往被官宦役使,耽误农忙,因此渐渐失去吸引力,军队战力急剧下降,已无力承担防御外部侵扰的任务,唐朝不得已出资招募士兵戍边。随着屯防军队的增加,中央又不断调整结构,逐渐形成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设置了十大节度使互相配合协调。但后来节度使发展到藩镇,遂形成失控局面。
1.隋灭陈之战
简介:北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在安定万内部,解决了北方突厥并吞西梁后,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完成了大一统。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从东汉末年开始近400年动乱局面。
2.三征高句丽
简介:隋炀帝两年时间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军惨败,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次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征伐时,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也不放回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
性质:扩张之战
影响:三征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耗尽了隋朝的国力,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3.唐灭高句丽之战
简介: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的战争,分为唐太宗时期击败高句丽,并在辽东建立了进攻据点,以及唐高宗时期攻灭高句丽、百济。
性质:重新夺回辽东半岛
影响:灭了存在了七百年的尚武的高句丽,断了朝鲜半岛做大的可能,此后朝鲜半岛一直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能染指辽东。
4.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简介:在隋末大起义时,突厥就经常骚扰内地,而中原各势力基本都是委曲求全,暂时称臣的状态,类似汉朝初期,很是憋屈。在唐太宗时期灭东突厥,在高宗时期灭西突厥,解决了边患。
性质:边疆保卫战
影响: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和汉武帝的三大战役跟类似,短期看我们解决了边患,并且夺得了漠北和西域,但是长期来看将汉人从五胡乱华以来萎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打出了天可汗和万邦来朝。
5.怛罗斯之战
简介: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战场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唐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但是最终失败的战争,不过战争结束后对双方实控区影响不大。
性质:两大帝国的碰撞
影响:怛罗斯之战和此后的安史之乱导致中亚倒向阿拉伯帝国,中亚和西域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其次是造纸术的西传,因为唐朝很多造纸工匠被俘虏,导致造纸术开始在中亚,西方传播开来。
6.安史之乱和睢阳之战
简介:唐朝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的对抗中央的战争,是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军队成为私军的结果;睢阳之战也叫睢阳保卫战,张巡领导七千的士兵坚守睢阳,抵挡了安庆绪(安禄山儿子)派出的十七万大军,守了十个月,前后四百战,杀敌12万,为唐朝反攻争取了时间(争取了时间来从江南收取大量的赋税支撑战争和郭子仪夺回二京再造大唐奠定基础)
性质:内乱
影响:安史之乱使得大唐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唐由盛转衰,而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