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迫击炮
自行迫击炮
1942年,进军东南亚的日军因缺乏重型攻坚武器而举步维艰,为压制美军滩头阵地以及登陆场的需要,能进入防御工事躲过美军登陆准备火力,并在需要时可以迅速前出至阵地进行压制。日本军部当即下令研制一款重型迫击炮,口径定为300毫米。
在1943年完成研制,定型为“三式300毫米重迫”,重约1.5吨。再加上巨大的炮弹的话,对于处在东南亚机械水平相对较低的日军来讲,在没有合适的牵引车的情况下,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便将其跟履带式底盘相结合,诞生了四式“Ha-To”自行迫击炮。
四式300毫米自行迫击炮采用四式Chi-So履带式运兵车作为载具,全车为全钢铆接结构。整车仅有前部的发动机舱以及驾驶舱有装甲保护,平均装甲厚度是8~15毫米,正面采用大倾角设计仅能抵挡步兵轻武器。
在动力系统方面的话,Ha-To采用了一台165匹马力的水冷柴油机,搭配6前1倒的机械式手动变速箱,公路极速能够达到40km/h,越野性能一般,不过其机动性在二战时还算是不错的。
在火力配置方面,Ha-To搭载了一门300毫米的三式重型迫击炮,射速约8发/小时,能够发射重达170千克的高爆榴弹,炮口初速约为150m/s,最大射程约为3.1km,可以有效击毁英军还有殖民地军队的永固型碉堡。
迫击炮安装在运兵车货舱甲板后部,在射击的时候需要把底座放下触地,炮管被限制最高上扬50°,这是为了避免重心过于靠后,火炮左右方向角度调整范围非常小,只能先由车辆大致对准目标范围,随后继续进行细微调整。
在基本构型方面,Ha-To整车长约6.8m,宽约2.4m,高约2.75m 采用了“发动机舱-驾驶舱-开放战斗室”的布局,车组乘员7人,分别是驾驶员、车长、炮手以及4名装填手。驾驶员跟车长呆在装甲保护的驾驶室当中,车长还负责操作无线电设备。
二战期间,日本总地研制出了4辆四式,1944年底,第一辆样车被制造出来,后面又陆续制造了三辆。不过后来的试验证明,尽管这种自行迫击炮的威力能够满足前线需要,但是因为火炮口径过大以及底盘负载能力有限使得射击准备炮弹装填时间过长。
自行火炮本身无法携带弹药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该型车辆最终没有量产并装备部队。
同样的,生产出来的四辆四式皆未投入到实战当中。在日本投降后,美军特地把其中一辆“Ha-To”运送到阿伯丁武器试验场,在经过测试以后,就当作废铁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