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恭亲王奕忻
恭亲王奕忻是道光皇帝之子,咸丰皇帝之六弟,生母孝静皇后。在同治、光绪两朝时,综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
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遗嘱,封他为恭亲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也有少数农民起来响应,恭亲王就担当起了保卫京畿的重任。他善于谋划,精于用兵,在咸丰五年,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咸丰帝去世后,恭亲王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
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去世,终年67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曾国藩
生平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之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之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年谱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养。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恭亲王奕忻是道光皇帝之子,咸丰皇帝之六弟,生母孝静皇后。在同治、光绪两朝时,综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
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遗嘱,封他为恭亲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也有少数农民起来响应,恭亲王就担当起了保卫京畿的重任。他善于谋划,精于用兵,在咸丰五年,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咸丰帝去世后,恭亲王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
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去世,终年67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曾国藩
生平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之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之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年谱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养。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展开全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自1933年起任德国总理;1934年起任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领袖和纳粹德国的元首直至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发动者
生平简介
[编辑] 早期
孩童时期希特勒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因河畔布劳瑙(Braunau am Inn)的一个海关文职人员家庭,父亲“阿伯雷·希特勒”曾经当过鞋匠,后来才转为海关文职人员。希特勒年幼随父亲加入天主教成为信徒,可是日后受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影响,曾立志要成为牧师。
希特勒童年时代性格即很倔强、放任,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历史学家指出,希特勒小时候曾遭到学校同学的虐待,这段“童年阴影”导致后来希特勒的强烈报复思想。他很爱他的家人。他曾学习过绘画,但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非常差,因此未毕业就退学了。他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都被以“不适合绘画”为由被拒绝取录。父母双亡之后,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学时就接触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到维也纳之后又阅读了大量宣传种族优越的书籍,更加痴迷于其中。他发誓要“为德国复兴而奋斗”。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对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的确信、对犹太民族的仇恨,并且为日后走上纳粹主义这道路埋下了伏笔,不啻为历史上一大天才。
[编辑] 一战与纳粹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16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1917年,他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并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还曾两次负伤,在第二次负伤后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战后,由于德国曾爆发以犹太人为首,与苏联第三国际联手的共产革命,德国陆军一方面要避免共产思想在军队中蔓延,一方面又对如雨后春笋成立的各种新政党颇有兴趣,于是成立了一个调查局。希特勒因为这个调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应征并获得录用。在慕尼黑大学,他对被遣返战俘的演说,其演说才能让教授与战俘们同样地留下深刻印象。
纳粹党的标识1919年,在执行任务旁听德国工人党(即后来的纳粹党)会议的时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个鼓吹巴伐利亚分离运动者是中了犹太人“要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奸计,德国工人党主席德莱克斯勒对此演说印象深刻并邀请了希特勒入党。不久后希特勒成为主席团委员,3年后即1921年出任党魁,并正式将党名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并雇佣了一批打手成立了国民冲锋队。
1923年,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事件而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完成《我的奋斗》一书的上半部分,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废除《凡尔赛和约》,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并宣扬复仇主义、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苏反共等思想。1924年12月出狱后,他于次年重建纳粹党并成立党卫军(警卫旗队)。
1931年希特勒参加德国选举,由于并宣扬仇恨主张而被天主教驱逐出教会,教皇并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给希特勒。至此希特勒与天主教决裂。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他后来上台即取缔天主教,统一成为德国教会,为此赢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会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国的宗教思想,为日后之恐怖政权打下基础。
[编辑] 第三帝国
1933年,在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会、垄断资本集团和军方支持下,纳粹党发展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与“长刀之夜”等事件,他逐渐打击及削弱异己党派与党内反对派,巩固自身势力。1934年8月1日,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无限期连任,并命令所有军队、法官以及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纳粹化”。在执政期间,希特勒废止魏玛共和国,将德国改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并解散国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团体,迫害和屠杀天主教会、自由派别基督教会、民主党人、共产党人和犹太人,宣布纳粹党和第三帝国合为一体,开始了他的独裁之路。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低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1933年—1938年)已实现了,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所以战后有人这样评价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伟人,1938—1940年之间是暴君,1940之后则是个彻底的疯子。”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编辑] 二战
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极端民族主义的。1936年,德国与裕仁天皇领导的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加入了这个协定,从而形成了德、日、意三大轴心国,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对外进行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国内希特勒实行法西斯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它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仇视其它民族。他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德国国防军之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实践了闪电战、“空军支援”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式。
1936年3月,在他的指挥下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7月,德军伙同意大利军队,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郎哥取得政权。1938年3月12日,第三帝国吞并奥地利;9月,英国、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苏台德区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3月15日,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进军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为避免苏联卷入战争,导致德国两线作战,希特勒邀请斯大林会晤,并于同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纳粹德国采取闪电战战术,迅速侵占波兰,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春,希特勒指挥德军仅用6周时间打败英法联军,占领丹麦和挪威。5月开始进攻法国,并相继攻下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6月4日,英军被迫从敦刻尔克向英国撤退。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德法停战协定,法国投降。由希特勒制定的旨在摧毁英国的“海狮行动”于同年9月展开,不列颠空战正式开始。德国空军不分昼夜地对英国境内包括伦敦、考文垂在内的各大城市进行轰炸。但是在首相丘吉尔的率领下,英国成功抵制住了德国的空袭威胁。
1941年6月22日,300万德军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过苏德边界进军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苏德战争。希特勒曾妄图在6-8周内打败苏联。战争开始时,德军连连获胜,并迅速深入苏联内部。然而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术。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本宣战,希特勒向美国宣战。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个德国陆战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全歼,同时,英国将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也取得胜利。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打击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面临覆灭的命运。同盟国军队很快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则节节败退;1944年之7月20日密谋案希特勒在东普鲁士鹰堡遭到预藏炸弹行刺暗杀失败;至少3000人涉案被审判有罪被处以极刑。[来源请求]
美国报纸刊登希特勒的死讯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希特勒宣布邓尼茨海军元帅为元首继承人,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继承人,党务部长“鲍曼”为党务继承人,并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国元帅戈林和盖世太保首领希姆莱,之前他还枪毙了企图叛逃的卫队长,爱娃·布劳恩的亲戚“菲格莱因”。4月30日15时30分,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之后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枪自杀,而爱娃·布劳恩则服氰化钾自尽。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不久盟军在总理府的废墟中找到了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毁的尸体。
[编辑] 推翻希特勒的密谋
[编辑] 1938年
1938年间,希特勒正在中欧准备入侵捷克,制造欧洲大战的危机。那时有见识、有谋略的第三帝国政治人物与将领们,很多都想对这个失去理智、四面树敌的“疯子”希特勒加以抑制,由于希特勒与其一小撮纳粹党徒不可理喻,于是他们企图逮捕希特勒,另组军政府,然后执行比较有理性而合乎实际的政策。
这群试图绑架元首的德军将领,包括时任陆军总司令温柏鲁奇泽将军、前任参谋总长温贝克将军、时任参谋总长赫尔达将军、柏林守将韦兹里本、波茨坦守将伯鲁克道夫及军需处长、柏林警察局长等人,可说是将星云集。他们已约定于1938年9月14日下午8时,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时举事,逮捕希特勒。
在他们万事俱备之后,忽于计划逮捕前四小时得知,英国、法国两方领袖已对德国入侵捷克的要求,作出重大让步。一时间希特勒变成民族英雄,这些德国将军不愿违背民意,逮捕“领袖”,于是计划喊停。嗣后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执行入侵捷克计划,9月28日签订慕尼黑协定,接着更并吞捷克、入侵波兰,自此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回忆起这桩密谋,不禁喟然叹曰:“这是历史上发生的小事,而使全人类命运随之打滚的又一例证!”(见丘吉尔“二次大战回忆录”第一集“暴风雨的来临”第17章)
[编辑] 1944年
主条目: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谋案,是一次企图刺杀阿道夫·希特勒而发动的政变行动。于1944年7月20日由一班德意志国防军军官和另外一些人展开行动。政变的主谋是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其他参加政变的人包括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元帅、路德维希·贝克上将、埃里西·赫普纳上将、卡尔·格德勒(莱比锡市长)、梅尔茨·冯·基尔海姆上校、阿尔弗雷德·台尔普神父等等。埃尔温·隆美尔元帅和京特·冯·克鲁格元帅都被指牵涉其中,最后两人被迫自杀。
生平简介
[编辑] 早期
孩童时期希特勒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因河畔布劳瑙(Braunau am Inn)的一个海关文职人员家庭,父亲“阿伯雷·希特勒”曾经当过鞋匠,后来才转为海关文职人员。希特勒年幼随父亲加入天主教成为信徒,可是日后受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影响,曾立志要成为牧师。
希特勒童年时代性格即很倔强、放任,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历史学家指出,希特勒小时候曾遭到学校同学的虐待,这段“童年阴影”导致后来希特勒的强烈报复思想。他很爱他的家人。他曾学习过绘画,但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非常差,因此未毕业就退学了。他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都被以“不适合绘画”为由被拒绝取录。父母双亡之后,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学时就接触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到维也纳之后又阅读了大量宣传种族优越的书籍,更加痴迷于其中。他发誓要“为德国复兴而奋斗”。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对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的确信、对犹太民族的仇恨,并且为日后走上纳粹主义这道路埋下了伏笔,不啻为历史上一大天才。
[编辑] 一战与纳粹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16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1917年,他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并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还曾两次负伤,在第二次负伤后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战后,由于德国曾爆发以犹太人为首,与苏联第三国际联手的共产革命,德国陆军一方面要避免共产思想在军队中蔓延,一方面又对如雨后春笋成立的各种新政党颇有兴趣,于是成立了一个调查局。希特勒因为这个调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应征并获得录用。在慕尼黑大学,他对被遣返战俘的演说,其演说才能让教授与战俘们同样地留下深刻印象。
纳粹党的标识1919年,在执行任务旁听德国工人党(即后来的纳粹党)会议的时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个鼓吹巴伐利亚分离运动者是中了犹太人“要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奸计,德国工人党主席德莱克斯勒对此演说印象深刻并邀请了希特勒入党。不久后希特勒成为主席团委员,3年后即1921年出任党魁,并正式将党名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并雇佣了一批打手成立了国民冲锋队。
1923年,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事件而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完成《我的奋斗》一书的上半部分,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废除《凡尔赛和约》,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并宣扬复仇主义、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苏反共等思想。1924年12月出狱后,他于次年重建纳粹党并成立党卫军(警卫旗队)。
1931年希特勒参加德国选举,由于并宣扬仇恨主张而被天主教驱逐出教会,教皇并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给希特勒。至此希特勒与天主教决裂。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他后来上台即取缔天主教,统一成为德国教会,为此赢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会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国的宗教思想,为日后之恐怖政权打下基础。
[编辑] 第三帝国
1933年,在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会、垄断资本集团和军方支持下,纳粹党发展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与“长刀之夜”等事件,他逐渐打击及削弱异己党派与党内反对派,巩固自身势力。1934年8月1日,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无限期连任,并命令所有军队、法官以及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纳粹化”。在执政期间,希特勒废止魏玛共和国,将德国改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并解散国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团体,迫害和屠杀天主教会、自由派别基督教会、民主党人、共产党人和犹太人,宣布纳粹党和第三帝国合为一体,开始了他的独裁之路。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低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1933年—1938年)已实现了,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所以战后有人这样评价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伟人,1938—1940年之间是暴君,1940之后则是个彻底的疯子。”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编辑] 二战
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极端民族主义的。1936年,德国与裕仁天皇领导的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加入了这个协定,从而形成了德、日、意三大轴心国,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对外进行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国内希特勒实行法西斯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它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仇视其它民族。他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德国国防军之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实践了闪电战、“空军支援”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式。
1936年3月,在他的指挥下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7月,德军伙同意大利军队,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郎哥取得政权。1938年3月12日,第三帝国吞并奥地利;9月,英国、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苏台德区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3月15日,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进军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为避免苏联卷入战争,导致德国两线作战,希特勒邀请斯大林会晤,并于同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纳粹德国采取闪电战战术,迅速侵占波兰,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春,希特勒指挥德军仅用6周时间打败英法联军,占领丹麦和挪威。5月开始进攻法国,并相继攻下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6月4日,英军被迫从敦刻尔克向英国撤退。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德法停战协定,法国投降。由希特勒制定的旨在摧毁英国的“海狮行动”于同年9月展开,不列颠空战正式开始。德国空军不分昼夜地对英国境内包括伦敦、考文垂在内的各大城市进行轰炸。但是在首相丘吉尔的率领下,英国成功抵制住了德国的空袭威胁。
1941年6月22日,300万德军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过苏德边界进军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苏德战争。希特勒曾妄图在6-8周内打败苏联。战争开始时,德军连连获胜,并迅速深入苏联内部。然而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术。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本宣战,希特勒向美国宣战。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个德国陆战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全歼,同时,英国将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也取得胜利。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打击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面临覆灭的命运。同盟国军队很快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则节节败退;1944年之7月20日密谋案希特勒在东普鲁士鹰堡遭到预藏炸弹行刺暗杀失败;至少3000人涉案被审判有罪被处以极刑。[来源请求]
美国报纸刊登希特勒的死讯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希特勒宣布邓尼茨海军元帅为元首继承人,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继承人,党务部长“鲍曼”为党务继承人,并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国元帅戈林和盖世太保首领希姆莱,之前他还枪毙了企图叛逃的卫队长,爱娃·布劳恩的亲戚“菲格莱因”。4月30日15时30分,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之后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枪自杀,而爱娃·布劳恩则服氰化钾自尽。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不久盟军在总理府的废墟中找到了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毁的尸体。
[编辑] 推翻希特勒的密谋
[编辑] 1938年
1938年间,希特勒正在中欧准备入侵捷克,制造欧洲大战的危机。那时有见识、有谋略的第三帝国政治人物与将领们,很多都想对这个失去理智、四面树敌的“疯子”希特勒加以抑制,由于希特勒与其一小撮纳粹党徒不可理喻,于是他们企图逮捕希特勒,另组军政府,然后执行比较有理性而合乎实际的政策。
这群试图绑架元首的德军将领,包括时任陆军总司令温柏鲁奇泽将军、前任参谋总长温贝克将军、时任参谋总长赫尔达将军、柏林守将韦兹里本、波茨坦守将伯鲁克道夫及军需处长、柏林警察局长等人,可说是将星云集。他们已约定于1938年9月14日下午8时,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时举事,逮捕希特勒。
在他们万事俱备之后,忽于计划逮捕前四小时得知,英国、法国两方领袖已对德国入侵捷克的要求,作出重大让步。一时间希特勒变成民族英雄,这些德国将军不愿违背民意,逮捕“领袖”,于是计划喊停。嗣后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执行入侵捷克计划,9月28日签订慕尼黑协定,接着更并吞捷克、入侵波兰,自此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回忆起这桩密谋,不禁喟然叹曰:“这是历史上发生的小事,而使全人类命运随之打滚的又一例证!”(见丘吉尔“二次大战回忆录”第一集“暴风雨的来临”第17章)
[编辑] 1944年
主条目: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谋案,是一次企图刺杀阿道夫·希特勒而发动的政变行动。于1944年7月20日由一班德意志国防军军官和另外一些人展开行动。政变的主谋是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其他参加政变的人包括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元帅、路德维希·贝克上将、埃里西·赫普纳上将、卡尔·格德勒(莱比锡市长)、梅尔茨·冯·基尔海姆上校、阿尔弗雷德·台尔普神父等等。埃尔温·隆美尔元帅和京特·冯·克鲁格元帅都被指牵涉其中,最后两人被迫自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诱骗至曹操辖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北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刘禅无用.蜀军战败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诱骗至曹操辖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北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刘禅无用.蜀军战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