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客积怨已久
两广地区在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土客矛盾尖锐!为了争夺相对肥沃的土地,矿产等资源,早来的土人和后来的客家人频繁械斗,竟然维持了数百年之久。
这造成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就是当地很多人,尤其是势力较弱小的客家人,有一定的组织基础甚至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
第二个就是客家人为了区分于土人,需要另一套信仰文化体系,加之本来文化水平就比较落后,所以传统信仰在客家人团体中比较淡。
这种情况下,同属客家人的冯云山到广西传教,客家人接受起来自然容易的多,而一加入,这些有一定组织能力,接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则成为太平天国战斗力最强悍的战斗队。
2、反清意识浓厚
广西属于清朝最晚平定的地方之一,而且当地地处偏远,山地众多,清政府难以全面控制,各类反清的会道门组织在广西活动已久,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天地会活动已遍及广西全省(林爽文之乱后,天地会活动重心已经从台湾转移到了两广),而且广西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在这里拉队伍相对容易。
一开始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东传教,但广东传统势力强大,洪秀全的“拜上帝会”那一套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到了广西就不一样了,那些山地的贫农,烧炭工等很快就被吸纳进了队伍,反清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3、社会矛盾尖锐
清中期以来,中国人口膨胀,而土地开垦几乎到了尽头,这就使得全国的人地矛盾非常尖锐,按照19世纪时期中国的耕作条件,人均需要拥有四亩耕地才能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条件,而当时全国的人均耕地仅仅只有一点七亩地,而在广西则更夸张,广西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仅只有一点一亩!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有点特殊,当时人地之争在全国来说并不明显,但广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表现得很尖锐,而且还夹带着乡党之争和民族之争,而清政府袒护土著居民,使客家人无地可依,最终走向反抗,引爆了太平天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除了洪秀全以外,剩下的领导的全是广西的客家人,洪秀全正是利用广西特殊的社会环境而引导太平天国走进历史。广西的“土客械斗”除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外,也导致广西在清末最后的几十年里处于战乱状态,遍地乱匪,清政府无力制止,基本丧失对广西的控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从而衍生出其他的原因,诸如清朝在广西的兵力部署减弱、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人员的流动广泛、新思想接触频繁等等
1、广西地处西南边陲,以山地和丘陵地势为主,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
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个地方起义不利于队伍的建设和壮大。但是洪秀全等人却看中了广西的另一个方面的优势:正是因为广西的贫穷,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加紧对人民的搜刮,人们的生活极其困难。
人们迫切需要心理上的慰藉,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教正好给人们一个信仰,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所以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传教,会众人数迅猛增加。
2、清朝在广西的兵力部署减弱
由于鸦片战争,清朝对于西方列强的战斗力惊恐万分,为了保全统治核心地带的安全,保障真命天子的安危,清朝把绝大部分的兵力部署在北京、天津和保定而疏忽了对地方兵力的部署。
在广西兵力最为雄厚的是当时的省城桂林,而桂林是广西最北端的城市,距离起义爆发地桂平较远。这就避免了在传教过程中或者起义初就被迅速剿灭的危险。
3、人员的流动
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开放的沿海口岸越来越多,中国内部货运路线有所改变,迫使广东的脚夫苦力大量失业,失业流民大量流入广西。甚至,广东省当局为营造稳定的商业环境,出台高压政策肃清沿海水寇,这些流寇则沿着西江直接溯流而上,进入广西各地,以深山幽谷为屏障,占据一方。
因此,到了1850年,广西省的绿林好汉已是五花八门,多如牛毛。这些小团体的人员聚集,给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扩展资料:
1851年,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的领导下自广西金田起义,一路势如破竹,破湖南、取湖北、克安徽、取九江,下江宁,并将江宁定为都城,改名“天京”。
此后,太平天国东西作战、南北出击,西征和北伐的同步,更是打得清军一溃千里,甚至北伐的太平军一度攻入天津附近,兵锋直指清王朝的心脏北京地区。
若非北伐军的孤师冒进和蒙古曾格林沁骑兵的阻截绞杀,清王朝气数败亡几乎已成定局。而后的太平天国内部统治者的权力白热化内讧,则进一步加剧了太平天国走向没落。
最终,在太平天国内部离心离德和外部强敌压境的险恶形势之下,曾经轰轰烈烈奋战14年、纵横16省的太平天国运动猝然倒塌,一场气贯长虹的农民起义运动至此烟消云散。
2008-10-20
历次战争中,广西兵一般都是比较猛的。
2、广西人均耕地占有量是咸丰年间各个省份最少的。
3、会党势力比较深入
4、地理位置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