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渤海名字来源:
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中国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凡是能见到的海,一律都称为“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增加、渔业的兴起以及沿海一带海洋灾害的不时发生,人们开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区分。
据史料记载,渤海改称为“勃海”,苏秦曾说:齐北有勃海。田肯曾说: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称为“少海“,《韩非子》记载:齐景公游于少海。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渤海的地理位置及组成:
1、地理位置
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位于北纬37°07′~40°56′和东经117°33′~122°08′之间,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东面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经庙岛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岬的联线与黄海分界。其它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渤海海岸线全长约3800公里。东西宽约346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
2、组成:
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渤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北部内海)
展开全部
亦作Bo Hai,亦称直隶湾(Gulf of Chihli)。
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公尺,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於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西岸的长芦盐场最著名。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长兴岛、西中岛、菊花岛等。近年在渤海海底发现丰富的石油,已大规模开采。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具体位置在北纬37°07′~41°0′、东经 117°35′~121°10′。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 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渤海于黄海分界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为分界,这种意义下,渤海的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公里。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 严冬来临,除秦皇岛和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盐度仅为30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渤海在辽东半岛南与山东半岛北连线以西,为一半封闭型中国内海。渤海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3个湾和中部海区,海域面积77000km2,为我国海域面积的1.63%。渤海由河北、山东、辽宁3省和天津市环抱,总共有13座环渤海城市。
过去的数十年中,丰富优质的渔业、港口、石油、景观和海盐资源,使得环渤海地区经济具有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工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渤海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受到较大的破坏。渤海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表现于海岸带污染明显、污染范围扩大、生态系统弱化、生态环境退化、赤潮、富营养化等。渤海环境状况已经引起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对其环境质量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诸如生态系统、环境参数、赤潮、富营养化等。本文利用渤海多年水质数据,讨论渤海严重问题之一的富营养化,同时分析该问题的成因。
郡名。“渤”一作“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 年)分巨鹿、济北郡置,以地滨勃海得名。一说文帝置治所在浮阳(今沧州东南东关)。宣帝以后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宁津以东,山东乐陵、河北景县、安平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南皮(今南皮京北),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曾改沧州为勃海郡。汉置有盐官。隋末孙宣雅领导农民起义于此。
698~926年间中国东北地区以靺鞨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政权。王室姓大,初称震国,也叫靺鞨。唐先天二年(713年),唐册封其创立者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历十五王,约二百二十九年。
靺鞨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周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大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并同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关系。两汉至魏晋时,肃慎后裔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夫余。曹魏初年摆脱夫余的羁绊,始直接通贡于中原,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渐打败夫余人并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之际,勿吉又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大,有战士数千。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丽,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丽的附庸。唐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丽遗民数万人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人李尽忠据营州叛唐,当地的靺鞨人与高丽遗民趁机回归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的一部东渡辽河,到达靺鞨故地,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廷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唐神龙三年(707年),唐廷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加授忽汗州都督,成为唐廷藩臣。唐宝应元年(762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
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领地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称为渤海国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境宇至“方五千里”,大体上南至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与新罗相接,东到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同唐交界于辽河流域,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时一度徒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丽遗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其职官制度:中央置有中台、宣诏、政堂等三省和忠、仁、义、礼、智、信等六部,中正台,殿中、宗属、大常、司宾、大农、司藏、司膳等七寺,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等机构;地方上则有诸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建制,最盛时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数十县。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置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及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员最多时达数十万。自有法律、监狱等。
由于社会相对安定,铁器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加以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尽管一些边远的区域仍以渔猎及采集为业,但五京周围及南部、西南部等重要地区都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在今延边地区一带培育出著名的卢城稻;大量饲养柞蚕与桑蚕。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培育出包括颉的猪、率宾的马、太白山的兔等优良品种。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专业的治工就多达数千人以上,所产之位城铁、熟铜、金银佛和龙州、显州布、沃州绵以及玛瑙柜、紫瓷盆之类的工艺品驰名遐迩。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至其末年已有一百余座,其中上京城周长三十二里,建筑宏伟壮丽,形制模仿长安,为当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一次交易往往超过数十万钱。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其文字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其中如大诗人裴曾被日本的同辈尊称为诗坛的“领袖”;王子大某则以“佳句在中华”而博得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等人的称颂。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中的统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内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保持固有的传统及因袭高丽、契丹的某些旧俗外,还积极汲取来自中原地区的新因素,从而导致了起居行止、饮食服饰以及丧葬喜庆、体育娱乐等许多方面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凡此种种,都促使渤海与内地间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关系,海东文化也作为盛唐文明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然而,随着渤海王国封建化的完成,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和激化。从大玄锡、大玮时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贵族和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北方黑水靺鞨诸部的反抗激烈,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权的实力,并为西邻契丹人的侵扰和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一二十年的反复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胜进军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被迫出降,国亡。
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公尺,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於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西岸的长芦盐场最著名。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长兴岛、西中岛、菊花岛等。近年在渤海海底发现丰富的石油,已大规模开采。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具体位置在北纬37°07′~41°0′、东经 117°35′~121°10′。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 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渤海于黄海分界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为分界,这种意义下,渤海的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公里。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 严冬来临,除秦皇岛和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盐度仅为30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渤海在辽东半岛南与山东半岛北连线以西,为一半封闭型中国内海。渤海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3个湾和中部海区,海域面积77000km2,为我国海域面积的1.63%。渤海由河北、山东、辽宁3省和天津市环抱,总共有13座环渤海城市。
过去的数十年中,丰富优质的渔业、港口、石油、景观和海盐资源,使得环渤海地区经济具有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工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渤海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受到较大的破坏。渤海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表现于海岸带污染明显、污染范围扩大、生态系统弱化、生态环境退化、赤潮、富营养化等。渤海环境状况已经引起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对其环境质量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诸如生态系统、环境参数、赤潮、富营养化等。本文利用渤海多年水质数据,讨论渤海严重问题之一的富营养化,同时分析该问题的成因。
郡名。“渤”一作“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 年)分巨鹿、济北郡置,以地滨勃海得名。一说文帝置治所在浮阳(今沧州东南东关)。宣帝以后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宁津以东,山东乐陵、河北景县、安平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南皮(今南皮京北),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曾改沧州为勃海郡。汉置有盐官。隋末孙宣雅领导农民起义于此。
698~926年间中国东北地区以靺鞨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政权。王室姓大,初称震国,也叫靺鞨。唐先天二年(713年),唐册封其创立者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历十五王,约二百二十九年。
靺鞨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周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大白山、长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并同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关系。两汉至魏晋时,肃慎后裔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夫余。曹魏初年摆脱夫余的羁绊,始直接通贡于中原,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北魏时,挹娄改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渐打败夫余人并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之际,勿吉又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大,有战士数千。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丽,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丽的附庸。唐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丽遗民数万人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人李尽忠据营州叛唐,当地的靺鞨人与高丽遗民趁机回归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的一部东渡辽河,到达靺鞨故地,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廷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唐神龙三年(707年),唐廷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加授忽汗州都督,成为唐廷藩臣。唐宝应元年(762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
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领地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称为渤海国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境宇至“方五千里”,大体上南至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与新罗相接,东到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同唐交界于辽河流域,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时一度徒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丽遗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其职官制度:中央置有中台、宣诏、政堂等三省和忠、仁、义、礼、智、信等六部,中正台,殿中、宗属、大常、司宾、大农、司藏、司膳等七寺,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等机构;地方上则有诸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建制,最盛时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数十县。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置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及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员最多时达数十万。自有法律、监狱等。
由于社会相对安定,铁器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加以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尽管一些边远的区域仍以渔猎及采集为业,但五京周围及南部、西南部等重要地区都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在今延边地区一带培育出著名的卢城稻;大量饲养柞蚕与桑蚕。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培育出包括颉的猪、率宾的马、太白山的兔等优良品种。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专业的治工就多达数千人以上,所产之位城铁、熟铜、金银佛和龙州、显州布、沃州绵以及玛瑙柜、紫瓷盆之类的工艺品驰名遐迩。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至其末年已有一百余座,其中上京城周长三十二里,建筑宏伟壮丽,形制模仿长安,为当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一次交易往往超过数十万钱。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其文字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其中如大诗人裴曾被日本的同辈尊称为诗坛的“领袖”;王子大某则以“佳句在中华”而博得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等人的称颂。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中的统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内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保持固有的传统及因袭高丽、契丹的某些旧俗外,还积极汲取来自中原地区的新因素,从而导致了起居行止、饮食服饰以及丧葬喜庆、体育娱乐等许多方面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凡此种种,都促使渤海与内地间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关系,海东文化也作为盛唐文明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然而,随着渤海王国封建化的完成,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和激化。从大玄锡、大玮时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贵族和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北方黑水靺鞨诸部的反抗激烈,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权的实力,并为西邻契丹人的侵扰和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一二十年的反复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胜进军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被迫出降,国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亦作Bo Hai,亦称直隶湾(Gulf of Chihli)。 “渤”一作“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 年)分巨鹿、济北郡置,以地滨勃海得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