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高手请进来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人类认识的宇宙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1.6地球...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自学园地 阅读篇 人类天地观的演变
自学园地 技能篇 制作地理资料卡片
自学园地 练习篇

上面是高一地理现行教材人教版的,
谁能把这三节的内容详细给我讲解一下,
我上课的时候没听懂.谢谢.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展开
 我来答
原始人類
推荐于2016-04-21 · TA获得超过16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2万
展开全部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
卢姐哥
2008-11-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2万
展开全部
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K之王
2008-11-05 · TA获得超过30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5万
展开全部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加油学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上悔傷R
2008-10-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6万
展开全部
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经度纬度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时区和区时
地转偏向力
季节的形成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讓天使替我愛妳
2008-10-28 · TA获得超过18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