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扬州,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盛唐到晚唐时期;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今扬州属地上最早的城市。越灭吴,扬地属越:楚灭越,扬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於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隋唐
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在此修建迷楼,并於618年死在这里。 有唐一代,中国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著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 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明清
自从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中国的统治中心在北京,而农业经济中心在江浙和两湖两广地区,粮、盐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大多数。因此造成了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割。连接中国政治中心的和经济中心的是两条水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扬州正好位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凭藉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扬州经济凭藉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经济的主动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虽然清初多尔衮铁骑南下,史可法据守扬州,战败。因此扬州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屠杀,据传全城百姓无一幸免,称「扬州十日」(史料记载屠城时期实际上是五日)。但此次屠城并没有削弱扬州经济在清朝时期的强势地位。在康熙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下,扬州再次在康乾时期发展起来。
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是:
漕运,主要是粮食的运输,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由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北京;扬州钞关的税收额在明清两代一直位居全国前八名之内。
盐运,淮盐西运,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苏北沿海)所产官盐在此集散,然后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谓扬子四岸)销售。城内有两淮盐运使衙门和大批盐商;富有的盐商在新城南河下一带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筑许多精美的园林,当时公认的说法是:「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
金融,由於扬州是全国官盐最大的集散地,大量盐商聚集於此,因此带动了扬州银庄的发展以帮助盐商的周转投资,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东京、伦敦、香港;所谓「天下殷富。莫逾江浙;江省繁丽,莫盛苏扬」。
娱乐业、服务业,自隋唐以来就是娱乐业就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歌舞、高级妓女、艺人、书画家从业者不计其数,扬州八怪便是其中之一。扬州与南北两京、苏杭二州一同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新旧二城之间的河道被辟为专供旅游的河道,称为「小秦淮」。著名的还有淮扬菜、扬州三把刀、漆器等等传统工艺。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盛唐到晚唐时期;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今扬州属地上最早的城市。越灭吴,扬地属越:楚灭越,扬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於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隋唐
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在此修建迷楼,并於618年死在这里。 有唐一代,中国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著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 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明清
自从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中国的统治中心在北京,而农业经济中心在江浙和两湖两广地区,粮、盐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大多数。因此造成了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割。连接中国政治中心的和经济中心的是两条水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扬州正好位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凭藉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扬州经济凭藉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经济的主动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虽然清初多尔衮铁骑南下,史可法据守扬州,战败。因此扬州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屠杀,据传全城百姓无一幸免,称「扬州十日」(史料记载屠城时期实际上是五日)。但此次屠城并没有削弱扬州经济在清朝时期的强势地位。在康熙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下,扬州再次在康乾时期发展起来。
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是:
漕运,主要是粮食的运输,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由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北京;扬州钞关的税收额在明清两代一直位居全国前八名之内。
盐运,淮盐西运,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苏北沿海)所产官盐在此集散,然后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谓扬子四岸)销售。城内有两淮盐运使衙门和大批盐商;富有的盐商在新城南河下一带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筑许多精美的园林,当时公认的说法是:「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
金融,由於扬州是全国官盐最大的集散地,大量盐商聚集於此,因此带动了扬州银庄的发展以帮助盐商的周转投资,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东京、伦敦、香港;所谓「天下殷富。莫逾江浙;江省繁丽,莫盛苏扬」。
娱乐业、服务业,自隋唐以来就是娱乐业就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歌舞、高级妓女、艺人、书画家从业者不计其数,扬州八怪便是其中之一。扬州与南北两京、苏杭二州一同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新旧二城之间的河道被辟为专供旅游的河道,称为「小秦淮」。著名的还有淮扬菜、扬州三把刀、漆器等等传统工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