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子、节拍和节奏有什么不同?
还有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啊? 展开
节拍在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又称拍子。
节奏和节拍的区别
1、定义不同
节奏指的是把长短不同的音组织起来,形成有规律的强弱变化,可以理解为整个音乐中段落的比例平衡。
节拍指的是相同时值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循环出现,具体是指在乐谱中每一小节的音符总长度,如一首歌曲是4/4拍子,就是歌曲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4拍。
2、侧重点不同
节奏侧重的是乐音在时间上的一个总体表现特征。
节拍偏重的是时间片段、而且是相同的、并且要循环重复。如一强一弱的循环重复(两拍子)、一强两弱的循环重复(三拍子)等。
扩展资料:
音乐里的节拍
常见的有六种,分别是1/4拍、2/4拍、3/4拍、4/4拍、3/8拍、6/8拍。
1、1/4拍:1/4拍是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1拍。
2、2/4拍:2/4拍是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2拍,可以有2个4分音符。强、弱。
3、3/4拍:3/4拍是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3拍,可以有3个4分音符。强、弱、弱。
4、4/4拍:4/4拍是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4拍,可以有4个4分音符。强、弱、次强、弱。
5、3/8拍:3/8拍是8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可以为一大拍,但是实现上有3拍。可以有3个8分音符。强、弱、弱。
6、6/8拍:6/8拍是8分音符为一拍,每个小节可以分为两大拍,但实际每小节6拍,可以有6个8分音符。强、弱、弱;次强、弱、弱。
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
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具体的阶段性变化例子有:如音乐快慢激烈缓柔、美术韵律、文学作品铺垫高潮结尾等
人文生活类有:秋千荡漾、工作快慢、生活效率、封建社会的悠闲、资本主义的高效等
自然界类:山川起伏跌宕、动植物生活规律、生老病死、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公转自转等
另也可解释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
音乐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 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
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生活节奏:今年都是每天三件事,吃饭、逛街、睡觉;明年每天都是吃饭、学习、工作、睡觉、旅游,两年内生活节奏变快了。
节奏:将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音长和音强的组合)
节拍:相同时值的强排与弱拍有规律的循环出现,叫做节拍。
(节拍)例:强弱弱 强弱弱
强弱 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