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俸禄是怎么发放的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代的官俸是由户部(如今的财务部负责的)其实很少发放现金(就是金银之类的)如果发放就是关于到各地户部的办事处去领取,而更多的是领取折实 就是将俸银折为具体的物品例如粮食布匹等等至于如何领取看看下面的就能有所了解了
还有一个官俸折实怎样领取的问题。居延汉简有不少实物,可以借此了解汉代的做法,如前面引述过的用一匹布、2斤8两絮比值800百钱,折抵某人两个月俸禄的简牍,大概就是管仓人员发放折实布絮时的记录。唐代发放折实的办法,在《唐六典》等政书中有记载,大抵是:京朝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负责发放,地方官员的禄米、布帛,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一年两次。存世的敦煌文书,尚有《给副使李景玉天宝四载春夏两季禄》的牒文。牒文由豆卢军上河西支度使(近似大军区财政厅长或军需处主任)颁发,文内载明由本州正仓给布若干,给粟若干,折估若干。其程序,当是李景玉从支度使署拿到牒文,再去正仓领取,并留下该牒做凭证。
宋代官俸的领取凭证称"券历",内含各种以实物形式发给的补贴,通称"给券",具体名目有馆券、驿券、仓券等区分,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点领取。《夷坚志》记:有个叫吴公诚的官员退休时,梦见有人相告:"公犹有俸金七百千在官。"惊醒后,"取券历会之,凡积留未请者,正如其数"。就是把在职时发给而尚未请求兑现的给券计算一遍,恰好是七百千之数。老吴慌了:这不就是说我再无寿数可以从国库领取退休俸禄了吗?遂将此梦告诉儿子,决定不求兑现,"庶稍延我寿"。其后,退休官员应得的"半俸"券历,他照拿不误,唯有那一笔在职时的七百千积欠,始终不动。"后一年而卒,计挂冠后所入半俸,适满七百千"。原来该梦的预言,是说从他退休算起,尚有相当于七百千折色的实物和现金可拿。等三年守丧期满,"其子与郡守有旧,悉以向所当得者复给之"。由该故事的首尾所述看,券历的兑现,就同现在凭票子领月饼一样,都有截止期限。只因小吴与郡守有交情,得由地方财政兑付,否则或有拒付之虞,至少折实的那一部分肯定是作废了。
《明英宗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中,都有一段可资了解明代京官领取禄米情形的记载,大致情节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也先俘获后,首都惶恐。兵部侍郎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建议将沿河漕运官军调集北京,编入神机营训练备战。户部以为这样一来,就得做好放弃通州粮仓的准备,紧急调运则一时能力无逮,若不焚烧就是资敌。情急中,受皇太后诏命监国的王采纳于谦提出的办法,下令马上预支在京勋贵文武官员自当年9月到下年5月共9个月的俸禄,其余军人预支半年,全由通州仓取给。运取粮食的车马役夫,由各机关在顺天府和军队的配合下自行解决。命令颁布,大家拍手。原来以往的通州粮仓只供军食,百官禄米均由临清以南三仓供应,现在改从通州取给,各单位都可节省一笔运输成本。另外,明代官俸折实的花样特别多,总是受禄者吃亏,前已有述。如今一下子预支9个月,况且毫无"俸钞折色",确是大敌当前加惠群臣的意外之喜。于是从北京到通州的道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凡"有车之家,能于通州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钱银一两"。很快,通州仓屯粮全部出空,皆大欢喜之际,还传来了让人松一口气的消息:瓦剌也先听说通州仓粮食散尽,京畿坚壁清野,自忖就地取食已不可能,便掉转马头返回漠北去了。
上述史事,大概可以算是官俸折实的一段轶闻,能够与之媲美的故事,记载在《南朝宋会要》里:南朝宋明帝后期,军旅不息,经济崩溃,京师百官的禄俸全部折为口粮,搞到最紧张时,每天发放一次,号称"日料"。遥想太仓署前大小官员天天排起长队的情形,正与京通道上的景观相映成趣。
综合上述汉简唐制和明代故事,以及前面讲过的清代官员凭米票领取漕粮,似乎历代官俸折实,哪怕是以石统计的重量,都要由受禄者自己或派人去仓库领取。自备车马或雇用脚力的成本开销之外,当然还少不了验核凭证、过秤计量等一应手续。细节性的资料,曾在《朝野佥载》中看到一则:唐代,监察御史李畲请太仓将他的禄米送货上门。李畲的母亲当场过秤,结果发现多出来三石,便问缘故,仓吏说:"给御史发米,一向不用过秤。"又问车脚几钱,仓吏说:"给御史送米,一向不收脚钱。"李母大怒,即命仓吏将多余的三石米带走,并算清脚钱。等儿子下班回家后,一顿臭骂。"〔李〕畲乃追仓官科罪,诸御史皆有惭色。"这样看来,至少有三点可资见识。其一,只要肯付脚钱,仓库可以服务到家;其二,官仓老鼠大如斗,折实发放糊涂账。只要有人罩住就行,而负有检举劾奏特权的御史,尤为仓鼠辈着意拉拢的重点对象。其三,御史多吃多占习以为常,因知所谓铁面无私、风纪监察之类,在多数情况下是只能当唱高调欣赏的。
还有一个官俸折实怎样领取的问题。居延汉简有不少实物,可以借此了解汉代的做法,如前面引述过的用一匹布、2斤8两絮比值800百钱,折抵某人两个月俸禄的简牍,大概就是管仓人员发放折实布絮时的记录。唐代发放折实的办法,在《唐六典》等政书中有记载,大抵是:京朝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负责发放,地方官员的禄米、布帛,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一年两次。存世的敦煌文书,尚有《给副使李景玉天宝四载春夏两季禄》的牒文。牒文由豆卢军上河西支度使(近似大军区财政厅长或军需处主任)颁发,文内载明由本州正仓给布若干,给粟若干,折估若干。其程序,当是李景玉从支度使署拿到牒文,再去正仓领取,并留下该牒做凭证。
宋代官俸的领取凭证称"券历",内含各种以实物形式发给的补贴,通称"给券",具体名目有馆券、驿券、仓券等区分,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点领取。《夷坚志》记:有个叫吴公诚的官员退休时,梦见有人相告:"公犹有俸金七百千在官。"惊醒后,"取券历会之,凡积留未请者,正如其数"。就是把在职时发给而尚未请求兑现的给券计算一遍,恰好是七百千之数。老吴慌了:这不就是说我再无寿数可以从国库领取退休俸禄了吗?遂将此梦告诉儿子,决定不求兑现,"庶稍延我寿"。其后,退休官员应得的"半俸"券历,他照拿不误,唯有那一笔在职时的七百千积欠,始终不动。"后一年而卒,计挂冠后所入半俸,适满七百千"。原来该梦的预言,是说从他退休算起,尚有相当于七百千折色的实物和现金可拿。等三年守丧期满,"其子与郡守有旧,悉以向所当得者复给之"。由该故事的首尾所述看,券历的兑现,就同现在凭票子领月饼一样,都有截止期限。只因小吴与郡守有交情,得由地方财政兑付,否则或有拒付之虞,至少折实的那一部分肯定是作废了。
《明英宗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中,都有一段可资了解明代京官领取禄米情形的记载,大致情节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也先俘获后,首都惶恐。兵部侍郎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建议将沿河漕运官军调集北京,编入神机营训练备战。户部以为这样一来,就得做好放弃通州粮仓的准备,紧急调运则一时能力无逮,若不焚烧就是资敌。情急中,受皇太后诏命监国的王采纳于谦提出的办法,下令马上预支在京勋贵文武官员自当年9月到下年5月共9个月的俸禄,其余军人预支半年,全由通州仓取给。运取粮食的车马役夫,由各机关在顺天府和军队的配合下自行解决。命令颁布,大家拍手。原来以往的通州粮仓只供军食,百官禄米均由临清以南三仓供应,现在改从通州取给,各单位都可节省一笔运输成本。另外,明代官俸折实的花样特别多,总是受禄者吃亏,前已有述。如今一下子预支9个月,况且毫无"俸钞折色",确是大敌当前加惠群臣的意外之喜。于是从北京到通州的道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凡"有车之家,能于通州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钱银一两"。很快,通州仓屯粮全部出空,皆大欢喜之际,还传来了让人松一口气的消息:瓦剌也先听说通州仓粮食散尽,京畿坚壁清野,自忖就地取食已不可能,便掉转马头返回漠北去了。
上述史事,大概可以算是官俸折实的一段轶闻,能够与之媲美的故事,记载在《南朝宋会要》里:南朝宋明帝后期,军旅不息,经济崩溃,京师百官的禄俸全部折为口粮,搞到最紧张时,每天发放一次,号称"日料"。遥想太仓署前大小官员天天排起长队的情形,正与京通道上的景观相映成趣。
综合上述汉简唐制和明代故事,以及前面讲过的清代官员凭米票领取漕粮,似乎历代官俸折实,哪怕是以石统计的重量,都要由受禄者自己或派人去仓库领取。自备车马或雇用脚力的成本开销之外,当然还少不了验核凭证、过秤计量等一应手续。细节性的资料,曾在《朝野佥载》中看到一则:唐代,监察御史李畲请太仓将他的禄米送货上门。李畲的母亲当场过秤,结果发现多出来三石,便问缘故,仓吏说:"给御史发米,一向不用过秤。"又问车脚几钱,仓吏说:"给御史送米,一向不收脚钱。"李母大怒,即命仓吏将多余的三石米带走,并算清脚钱。等儿子下班回家后,一顿臭骂。"〔李〕畲乃追仓官科罪,诸御史皆有惭色。"这样看来,至少有三点可资见识。其一,只要肯付脚钱,仓库可以服务到家;其二,官仓老鼠大如斗,折实发放糊涂账。只要有人罩住就行,而负有检举劾奏特权的御史,尤为仓鼠辈着意拉拢的重点对象。其三,御史多吃多占习以为常,因知所谓铁面无私、风纪监察之类,在多数情况下是只能当唱高调欣赏的。
展开全部
这个比较难点,好像最早的时候是发粮食的,后来才发货币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每年年终地方省级干部回朝报告情况,顺便拉回来。再发放到地方小官员手中,一些特别情况让护卫护送到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通常都是发放大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