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的资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文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中国国民党永久总理
政党: 中国国民党
籍贯: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中国清朝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58岁)
中国北京协和医院
配偶: 卢慕贞 1884年-1915年
宋庆龄 1915年-1925年
学历
经历
著作
孙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载之,号逸仙,谱名德明,幼名帝象,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亦为国父,同时拥有美国国籍。孙文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成具体的尊称孙中山先生,或直呼为孙中山。
1940年(民国29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 名字
2 生平
2.1 早年
2.2 革命期间
3 成立
3.1 临时大总统
3.2 二次、三次革命
3.3 联俄容共
3.4 革命尚未成功
4 遗书
4.1 家事遗书
4.2 政治遗书
5 国父名称的由来
6 思想
7 家系
7.1 家族
7.2 兄弟姊妹
7.3 妻妾
7.4 子女
7.5 孙
8 评价
8.1 台湾
8.2 中国大陆
9 纪念
9.1 假期和节日
9.2 金属币
9.3 纸币
9.4 邮票
9.5 陵墓
9.6 纪念馆
9.7 纪念堂
9.8 名称纪念
9.9 雕像
9.9.1 南京
9.9.2 中山
9.9.3 广州
9.9.4 澳门
9.9.5 香港
9.9.6 北京
9.9.7 上海
9.9.8 天津
9.9.9 武汉
9.9.10 成都
9.9.11 青岛
9.9.12 厦门
9.9.13 台北市
9.9.14 高雄市
9.9.15 日本
9.9.16 新加坡
9.9.17 美国
9.9.18 南极
10 著作
11 有关影视
12 轶事
13 参见
14 参考资料及注释
15 相关网站
名字
孙文用过不少名字,多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实际使用的名字外,孙文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在于1912年成立以后,孙氏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氏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闻名于世。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名 文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
字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时的署名[注 1]。
号、教名 逸仙 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英文拼写。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舍时,想到附近有贵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明治维新志士高野长英而命名。
惯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惯称。
此外,孙氏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台湾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注 1]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 1901年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
防城起义 1907年 9月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12月命黄明堂起义镇南关,并亲临指挥。
钦州、廉州起义 1908
更多内容参考
http://www.sunyat-sen.org/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中国国民党永久总理
政党: 中国国民党
籍贯: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中国清朝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58岁)
中国北京协和医院
配偶: 卢慕贞 1884年-1915年
宋庆龄 1915年-1925年
学历
经历
著作
孙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载之,号逸仙,谱名德明,幼名帝象,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亦为国父,同时拥有美国国籍。孙文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成具体的尊称孙中山先生,或直呼为孙中山。
1940年(民国29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 名字
2 生平
2.1 早年
2.2 革命期间
3 成立
3.1 临时大总统
3.2 二次、三次革命
3.3 联俄容共
3.4 革命尚未成功
4 遗书
4.1 家事遗书
4.2 政治遗书
5 国父名称的由来
6 思想
7 家系
7.1 家族
7.2 兄弟姊妹
7.3 妻妾
7.4 子女
7.5 孙
8 评价
8.1 台湾
8.2 中国大陆
9 纪念
9.1 假期和节日
9.2 金属币
9.3 纸币
9.4 邮票
9.5 陵墓
9.6 纪念馆
9.7 纪念堂
9.8 名称纪念
9.9 雕像
9.9.1 南京
9.9.2 中山
9.9.3 广州
9.9.4 澳门
9.9.5 香港
9.9.6 北京
9.9.7 上海
9.9.8 天津
9.9.9 武汉
9.9.10 成都
9.9.11 青岛
9.9.12 厦门
9.9.13 台北市
9.9.14 高雄市
9.9.15 日本
9.9.16 新加坡
9.9.17 美国
9.9.18 南极
10 著作
11 有关影视
12 轶事
13 参见
14 参考资料及注释
15 相关网站
名字
孙文用过不少名字,多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实际使用的名字外,孙文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在于1912年成立以后,孙氏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氏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闻名于世。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名 文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
字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时的署名[注 1]。
号、教名 逸仙 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英文拼写。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舍时,想到附近有贵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明治维新志士高野长英而命名。
惯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惯称。
此外,孙氏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台湾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注 1]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 1901年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
防城起义 1907年 9月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12月命黄明堂起义镇南关,并亲临指挥。
钦州、廉州起义 1908
更多内容参考
http://www.sunyat-sen.org/
参考资料: http://www.uname.cn/top/celeb_11689653.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