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出家人其实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修行作为出家人,可以分为内修和外修,所谓内修就是修的是心法,而外修则修的是戒律,一些戒律在一些修行人的心里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论》讲到,合格的善知识应当具备十个条件。但现在这个时代,要遇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识希望渺茫,这就可以退而求其次。但还是有底线的,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备正见,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二是持戒清净,这是代表善知识的德行;三是有教导弟子的悲心,不然也是无缘依止的。
怎样确定善知识是真修行呢?确实有一定难度。很多时候,真正的修行可能是我们看不出来的。凡夫往往容易执著于一些表象,比如是不是穿着破衣服,是不是每天吃一顿饭,是不是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等等,以类似标准来考量其修行功夫。当然,这些也可以作为参考,但不是最关键的。
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所以,修行主要是体现在内证境界,体现在用心方式,而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外相。作为学人,如果没有一定见地,要抉择真善知识确有难度。在我们不具备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一些教界公认的善知识,相对会比较安全。
出家人作为四大皆空之人,但很多方面是与平常人有很多的不同,他们已经去除了凡事的生死观念。只是在做着一些,参禅念佛,看经礼拜,进行着种种法门,而且还一心向佛,各位修行第一,要放下一些执念的心,不能生气,不能有很多的欲望,无欲则刚,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去接掉这些欲望的,那就要用戒,有内戒和外戒之分。
而在一些出家人的修行方面,有一些禅修,要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比如说打坐各种方式以及操作入门,突破都是非常有有方法的。第一就是坐禅,坐禅之后呢,要入静入境之后方能得禅悟,进行一些参悟禅修。
而作为外修的出家人哪第一要做的就是能够耐得住枯燥的寂寞,这样就是要把一些凡人的妄念都去掉,净化内心,修养心性。
一般修行步骤是有早课,然后再五体投地进行礼拜,再进行诵经念。吃完早饭之后,再进行坐禅,开静,坐禅止静参悟。
作为现在的出家人来说,其实修行的方式手段已经特别特别的多,特别对佛学的这些研究,进行了一些互联网方面的学习,特别像北京的龙泉寺,他们那里的修行非常的有一定的规律的,而且那里的人学识也非常的高,都是一些非常高的修行人家
作为出家人,最重要的还是进行参悟,如果参悟透了,自然而然的就是一种修行。
出家人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尚,“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
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现在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出家人都是过着清贫辛苦的生活,四处奔波,处处为家。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同,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了,有一些打着出家人的名牌,招摇撞骗,每天,念念经,撞撞钟,给游客开开光,有时候一单下来,五六千,丝毫不比普通人家收入差,电脑、手机样样齐全,有的甚至身边还有女人陪伴。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有,还有一些,他们依然用自己坚信的方面修行着。
在中国东北一群山之中,有这样一座寺院,没有功德箱,全体僧人终身不要钱、不收钱、不摸钱......
每年,僧众都要集体外出,行二时头陀,沿途托钵乞食,野外露宿。
“出家人不要钱,不摸钱,只乞点吃的......” 外出行脚托钵乞食只乞食物,不要金钱。
为了防止香客放钱,在许多明显处都设有“禁止放钱”的牌子。
不持金钱并不是一条新制之戒,也不是某某大师自立之戒,而是由佛陀亲自为诸佛子立下之戒。该戒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以来已是如此,在未来也必然如此。
“我们想把佛法变得兴盛,首先就要从金钱开始,从僧人不捉持金钱、不储备金钱开始,佛法才能会兴盛。佛法的兴盛,要靠居士来不断地护持。
居士要不懂得这条戒律,他就无法去护持佛法。所以说,这条戒律,佛制要求必须要给居士讲。”——妙祥法师讲述
“因为我们知道佛的戒律上,僧人是不允许畜金钱、捉持金钱的。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金钱在佛教里称为不净之物,也是万恶之源。所以说僧团首先建立在不摸金钱的基础上。不光是比丘不允许摸钱,就是沙弥也不允许。
有的人认为:出家了,受了大戒,才不能摸钱,在做沙弥的时候可以摸。那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沙弥戒里就有这么一条。
“出家人”是时代的产物,而时代实在变化的,随着时代的步伐转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变化着。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现代佛教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称福智圆满的人。以修「禅定」的功德,可得现实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进而于身后直升禅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与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于现世少欲知足、少烦恼,进而能得离苦、断苦得解脱,最后可以大智深慧度无量众生。
而现在的和尚,哪里还有修行之说,当然,这绝对只是少部分。就拿一些案例来说,还有很多真实的反应,都说乱世道士下山,和尚大门紧关,和平年代道士隐世,和尚出门敛财,在我看来,现代的中国佛教,早就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纯粹,所以,个人认为,道教的修养,可能是本土教派的原因吧,一直比佛教的高很多!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是早晚功课的问题:现行的早晚功课又称五堂功课,1楞严咒为一堂;2大悲咒十小咒;3弥陀经为一堂;4忏悔文为一堂;5普佛祝圣为一堂。学这五堂功课是寺院出家人的必修课!出家僧尼最好还要上佛学院接受正规的科班教育。学完后再回寺院自修化他!在家居士在学这些功课的时候也最好去征询出家师父的学习办法,或者到网上下载跟读!
再来就是你讲的明佛理的问题:学佛一定要明佛理,明佛理也叫明心,明佛心,明白了佛的心,就是明白了经典中的甚深奥理!明白了佛理,还只是学佛的第一步,入门的第一步,入了门之后,是要去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行。修行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寺院提倡的行持方法,如早晚功课,放生,诵经阅经等等;一种是通过社会生活交往体会佛理,如换位思考,遇事懂得沟通包容,改变生活中的不好的习惯行为等等。
你说要掌握哪部经,这要看你个人的时间,如果看经的时间多,那么佛典浩如烟海,如汗牛充栋,够你看得了。如果时间不充许,可以先看心经,地藏经,金刚经等等。其实哪部经都包含心法和实修。也就是修心和修行。只有这样不断熏修,才会逐渐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民,应作如是观”的佛家意境!
清晨两点,寺里的“夜巡”(相当于更夫)敲三下木板,把厨房的人们叫醒做饭。三点,再敲四下叫醒全寺的僧人们,然后,僧众们就起来洗漱穿衣,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好队准备上殿。
除了厨房人员以外,全寺僧众都要聚集到大殿里上早课。每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方丈站在殿门左边,僧值站在殿门右边。前面佛像前站着“维那”,由他敲响大磬,率领僧众们颂经。站在他后面的是当值悦众,手持引磬;三个当值僧,手持木鱼、钟鼓、铛子等物,这一队人组成了月兆唱诵是的小乐队。大殿中央,分成两排站着数百僧人。一般说来,职位越高的僧人就能越靠近佛像。禅堂住僧们则亦在念佛堂众僧前面。在最后一排近门处,站着的是临时在寺院挂单的云水僧人们。如果没有值僧允许,任何人都不可离开大殿。
多数寺院里,早课通常念诵的程序是:《楞严咒》《大悲咒》《小几咒》《心经》《赞佛偈》等。早课的第一段就是诵《楞严咒》。传说佛陀的弟子阿难被魔女蛊惑,佛陀诵念这道咒语,救出了阿难。所以,念这道咒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接着,诵《大悲咒》和《小几咒》,诵念他们是为了祈求四元及僧众平静无难。之后在诵《心经》,这是早课的中心内容。第三段,首先诵《赞佛偈》,之后众僧排队绕佛像行走,并合掌念“南无阿米陀佛”数百甚至上千遍。然后回到原来的位置跪下念三菩萨名及发愿文、三皈依文等,最后念《韦陀赞》,顶礼佛祖,早课结束。
僧众们听到远处打竹板的声音,那就是即将吃早饭的讯号。这时,在大殿里,掌管香烛的僧人将一大碗粥供奉在佛像前面,大约6点钟,木鱼梆声敲响,和尚们就去斋堂吃“早粥”,这是僧人们一天里的第一餐。
在斋堂里,和在大殿里一样,众僧按照职位高低,坐在东西向的狭长桌子后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职位越高,座位就越靠近后面中央。方丈坐的位置在一尊低佛像的后面。这是行堂(斋堂管理者)早已替僧人们盛好了早粥。在吃之前,僧人们先要念《供养偈》,然后服侍长老的侍者从佛像前的碗里取出7粒米,放在庭院中一个廊柱的小木板上,并弹指向恶鬼施舍食物。
早粥时,僧人们不仅要素净,还要集中思想做“五观”,也就是五种思想。这五观是:一观食,观想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二观身,思量自己的德操,如何补不足;三观心,即观想如何防止贪心而不犯过失;四是正视良药,即把吃饭视作吃药一样,是为了滋养身体;五是成道业,把吃饭看成修行,吃饭是为了成就道业。吃完饭,念《结斋偈》,僧值布置一天的工作,然后排队离开斋堂,各回住处。
禅僧回到禅堂,脱去袈裟,换上便袍和便鞋,然后参加“跑香”。当维纳高喝“快”时,众僧便开始疾走,这就叫“跑香”。他们跑成几个向右绕的圆圈。距中央佛坛最近的是清僧(普通僧人),外面一圈的是文职僧人,最外面的是班首和维纳。离得最远的是“散香”,他手里举着竹棒边跑边敲打地面。之后僧众们落座,两眼注视不远于第三排不近于第二排的砖上,脊柱保持平直,控制着呼吸。为保持肃静,绝对禁止讲话,如果有人畜生,班首和维纳就会用香板打他,但不能用香板尖端打人,也不能打脸。坐禅一柱香的时间后,8点左右,第二次跑香开始。
11点,在众僧坐禅和第二次跑香后,他们前往斋堂吃午饭。午饭通常是将各种蔬菜和豆腐煮在一起的“罗汉粥”。吃完午饭回禅堂,清洁洗漱后开始行香。这行香坐禅期间,共有三次茶送到他们座位上。茶和禅很久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不过现在寺院里送给僧众的茶仅仅是热开水而已。
晚课在日暮后举行,仪式和早课大致相同,只是所诵的经文有区别。晚课共有三堂功课:一堂念诵《阿弥陀经》和佛名,以此祈求自己往生西方净土;一堂礼拜88佛和念诵《大忏悔文》,88佛是指婆娑世界的53尊佛和现在的35尊佛,向他们忏悔可以灭罪;一堂是放蒙山施食,念《破地狱真言》和《心经》。
晚上9点,僧众们去回禅房休息。
参考资料: http://bjqqtony.spaces.live.com/Blog/cns!2DB7E664AD98D7E2!809.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