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
5个回答
2016-08-30
展开全部
李白的故事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2: 历史故事·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苏联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现在四川省)。也有说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热爱祖国,对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为国出力,却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清新,风格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也被尊称为“诗仙”。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天上谪仙人】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有景道不得】
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就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他们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历历在目;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大家望着这江山胜景,都觉得心旷神怡。
那时候,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如果这诗写得好,那地方就会更加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
“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了一会儿,虽然也想到了不少好诗句,可总觉得没有崔颢的诗句好,于是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
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国未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唐玄宗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不久,永王李l*n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在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来到了李l*n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
“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我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道没过多久,李l*n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l*n带兵回蜀地去。李l*n不肯听从,兄弟俩闹翻了,唐肃宗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永王的军队。紧接着,李l*n战败而死。所有在永王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成死罪。他本来一心报国,不想被卷进残酷的权力之争,只好自认倒霉。
大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3集)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求见唐肃宗说:
“臣请求赦免李白。他确实无心谋反,实在是受了欺骗。”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眼下正是唐肃宗用得着的人。听郭子仪这样说,唐肃宗心中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反对。
“李白才华出众,留下来对国家有用。”郭子仪继续说。
唐肃宗这才开口道:
“既然老帅这样求情,可免他一死,就改判流放夜郎(在现在贵州省)吧!”
这样,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可以不去夜郎了。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投宿五松山下】
到了晚年,李白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不得不靠朋友帮助度日。这样,他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天傍晚,李白赶路来到五松山(在现在安徽省)下,又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问了几个大户人家,都不肯收留。
李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去,在一座茅屋前面,他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洗野菜,就问道:
“大嫂,能在您家借住一夜吗?”
老妇人见李白是个穷苦的读书人,又看天已经快黑了,就点了点头。
茅屋不大,只有两个房间。老妇人腾出一间,铺好床,又给李白打来洗脸水,就忙着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端来一盘饭,说:
“先生,山里人家本来就苦,今年大旱,又颗粒无收,东家还来催租。实在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请尝尝这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米饭,压压饥吧!”
李白刚才看见老妇人在洗野菜,知道这就是她家最好的吃食了。他心里非常感动,接过盘子,再三道谢。
夜深了,李白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看到农家劳苦的生活,受到他们热情真诚的接待,回想起官场的勾心斗角,人情淡薄,不由得感慨万分。
后来,李白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年老的妇女)家》这首诗。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次借宿的情况,并且倾注了对这位老妇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安徽泾县有一个桃花潭,风景优美。李白在那儿游览的时候,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叫汪伦。汪伦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经常拿自己酿造的美酒来招待李白。李白在那里停留了不少日子。两个人一起喝酒,促膝长谈,很合得来。
这天,李白坐船要走了。刚要开船,忽然岸上传来一阵脚踏拍子唱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李白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当即吟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秋万岁名】
因为长期的飘流生活和过量饮酒,李白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当涂(在现在安徽省)的亲友李阳冰。
秋天的一个早晨,李白起床以后,无意中瞧了镜子一眼,不禁大吃一惊,拿起镜子细照,只见镜中人非常憔悴衰老。
“唉!”李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些悲伤地吟起诗来: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扣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个登高的节日。李白带病登上高坡,采来菊花饮酒。第二天,他又去采摘菊花,准备饮酒。只见菊花枝叶零落,不由见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击,又作了一首感伤的诗。
李白终于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让人扶他坐起来,拿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临终歌》三个字,又歇息了一会儿,才慢慢写起来。
不久,一代大诗人李白辞别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醉酒去捞江中月而死,有人说他是在月下乘鲸上了青天。这些传说,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热爱。李白的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2: 历史故事·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苏联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现在四川省)。也有说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热爱祖国,对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为国出力,却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清新,风格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也被尊称为“诗仙”。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天上谪仙人】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有景道不得】
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就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他们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历历在目;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大家望着这江山胜景,都觉得心旷神怡。
那时候,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如果这诗写得好,那地方就会更加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
“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了一会儿,虽然也想到了不少好诗句,可总觉得没有崔颢的诗句好,于是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
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国未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唐玄宗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不久,永王李l*n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在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来到了李l*n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
“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我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道没过多久,李l*n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l*n带兵回蜀地去。李l*n不肯听从,兄弟俩闹翻了,唐肃宗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永王的军队。紧接着,李l*n战败而死。所有在永王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成死罪。他本来一心报国,不想被卷进残酷的权力之争,只好自认倒霉。
大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3集)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求见唐肃宗说:
“臣请求赦免李白。他确实无心谋反,实在是受了欺骗。”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眼下正是唐肃宗用得着的人。听郭子仪这样说,唐肃宗心中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反对。
“李白才华出众,留下来对国家有用。”郭子仪继续说。
唐肃宗这才开口道:
“既然老帅这样求情,可免他一死,就改判流放夜郎(在现在贵州省)吧!”
这样,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可以不去夜郎了。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投宿五松山下】
到了晚年,李白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不得不靠朋友帮助度日。这样,他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天傍晚,李白赶路来到五松山(在现在安徽省)下,又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问了几个大户人家,都不肯收留。
李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去,在一座茅屋前面,他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洗野菜,就问道:
“大嫂,能在您家借住一夜吗?”
老妇人见李白是个穷苦的读书人,又看天已经快黑了,就点了点头。
茅屋不大,只有两个房间。老妇人腾出一间,铺好床,又给李白打来洗脸水,就忙着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端来一盘饭,说:
“先生,山里人家本来就苦,今年大旱,又颗粒无收,东家还来催租。实在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请尝尝这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米饭,压压饥吧!”
李白刚才看见老妇人在洗野菜,知道这就是她家最好的吃食了。他心里非常感动,接过盘子,再三道谢。
夜深了,李白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看到农家劳苦的生活,受到他们热情真诚的接待,回想起官场的勾心斗角,人情淡薄,不由得感慨万分。
后来,李白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年老的妇女)家》这首诗。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次借宿的情况,并且倾注了对这位老妇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安徽泾县有一个桃花潭,风景优美。李白在那儿游览的时候,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叫汪伦。汪伦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经常拿自己酿造的美酒来招待李白。李白在那里停留了不少日子。两个人一起喝酒,促膝长谈,很合得来。
这天,李白坐船要走了。刚要开船,忽然岸上传来一阵脚踏拍子唱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李白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当即吟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秋万岁名】
因为长期的飘流生活和过量饮酒,李白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当涂(在现在安徽省)的亲友李阳冰。
秋天的一个早晨,李白起床以后,无意中瞧了镜子一眼,不禁大吃一惊,拿起镜子细照,只见镜中人非常憔悴衰老。
“唉!”李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些悲伤地吟起诗来: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扣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个登高的节日。李白带病登上高坡,采来菊花饮酒。第二天,他又去采摘菊花,准备饮酒。只见菊花枝叶零落,不由见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击,又作了一首感伤的诗。
李白终于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让人扶他坐起来,拿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临终歌》三个字,又歇息了一会儿,才慢慢写起来。
不久,一代大诗人李白辞别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醉酒去捞江中月而死,有人说他是在月下乘鲸上了青天。这些传说,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热爱。李白的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白(701~762)
中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
生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 ,作为文学侍从之臣 ,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 不满两年 ,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 ,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卒。
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怳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李白《上阳台》墨迹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 ,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 ,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 》、《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 》、《 早发白帝城 》、《 赠汪伦 》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 , 说明他能写律诗 ,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 ,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本集和校注版本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 》、《 李白诗论丛 》,王运熙等著《 李白研究 》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参考资料:http://info.datang.net/L/L0491.HTM
中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
生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 ,作为文学侍从之臣 ,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 不满两年 ,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 ,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卒。
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怳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李白《上阳台》墨迹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 ,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 ,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 》、《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 》、《 早发白帝城 》、《 赠汪伦 》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 , 说明他能写律诗 ,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 ,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本集和校注版本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 》、《 李白诗论丛 》,王运熙等著《 李白研究 》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参考资料:http://info.datang.net/L/L049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白求师
诗仙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奇闻佳话,其中还有一段晚年求师的趣事。
一日,诗人在山里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赏景,正欲吟诗寄情,只听得有人朗朗有声: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很是吃惊,追出门去,只见一位砍柴老人在街头的小桥上,虽然步履踉跄,可诗人就是怎么也赶不上。微风吹来,老人满头的银发在身后飘洒,像远处的山雾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李白跑得大汗淋淋,气喘吁吁,定眼一看,老人早已无影无踪。李白顿足长叹:“老者诗人高超,当欲求救,如今失之交臂,可惜,可惜!”
后来,李白多方打听,寻遍山野,终于在一片苍翠茂密的山林中找到了老者,从此,诗人早出晚归,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翁坐在溪边的大青石上,对饮叙谈,吟诗论道。
李白的故事http://www.hlwxw.com/wenhua/lishi/200605/20060505231729.shtml
诗仙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奇闻佳话,其中还有一段晚年求师的趣事。
一日,诗人在山里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赏景,正欲吟诗寄情,只听得有人朗朗有声: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很是吃惊,追出门去,只见一位砍柴老人在街头的小桥上,虽然步履踉跄,可诗人就是怎么也赶不上。微风吹来,老人满头的银发在身后飘洒,像远处的山雾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李白跑得大汗淋淋,气喘吁吁,定眼一看,老人早已无影无踪。李白顿足长叹:“老者诗人高超,当欲求救,如今失之交臂,可惜,可惜!”
后来,李白多方打听,寻遍山野,终于在一片苍翠茂密的山林中找到了老者,从此,诗人早出晚归,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翁坐在溪边的大青石上,对饮叙谈,吟诗论道。
李白的故事http://www.hlwxw.com/wenhua/lishi/200605/20060505231729.s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