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故事 稍微短一点

又没有一些稍微短一些的清朝的历史故事,比如是“康熙废太子”之类的不要有鸦片战争之类的战争因素,有趣一些,短一些就行。... 又没有一些稍微短一些的清朝的历史故事,比如是“康熙废太子”之类的
不要有鸦片战争之类的战争因素,有趣一些,短一些就行。
展开
帅FLY
2008-10-3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康熙一生中总共有52个子女(32子20女,其中12子9女幼殇),是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皇帝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不过,女儿多点无所谓,但儿子多了就不好办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

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有德”这个评价标准在现实中不好操作,远不如血缘关系来得固定可靠。正因为如此,各皇子才为争夺皇位而打得不可开交。

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胤礽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即皇长子胤褆,但由于他的母亲只是一般的嫔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亲是皇后且年纪轻轻又死了,皇后临死前,康熙十分痛惜,为了满足她的最后愿望,便决定立其子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皇太子胤礽以“赋性奢侈”、“暴虐YIN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过了一年,又说胤礽“虽被镇魇,已渐痊可”,恢复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将胤礽永久废黜并加以禁锢。

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间多说其真正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触犯圣怒的事。

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兴致很高,把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衸也给带上了。但是,塞外毕竟不是皇宫的温室,一行人在路上风餐露宿的,加上气候变化多端,结果出生在深宫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风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对此子十分溺爱,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急令御医赶来诊治。在胤衸病重的时候,据说康熙甚至不分昼夜的亲自照料胤衸,还经常把小儿子抱在怀中,但是,胤衸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胤衸死后,康熙痛苦万分,但更让他伤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对胤衸的病情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作为兄长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时候几乎不闻不问,就连胤衸病死了,都没有丝毫哀伤的表示。由此,康熙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十分的失望,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帐殿夜警”的事,更是让事态火上浇油。原来,在胤衸病死后,康熙对皇子们大发雷霆,喜怒不定,这让这些皇子们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骂,更加是忐忑不安。由于心情紧张,皇太子胤礽便派出自己的亲信去侦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间偷偷到康熙帐前窥视动静。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听了大为震怒,随后便召集了所有的随从大臣和武将,并令将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来。康熙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们,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帐老帐一起清算,痛骂道:“你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平时奢侈无度,比我的花费还要厉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当地的官员索贿纳贿,胆子也大过天了!连外邦进贡的物品,你都敢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越说越气:“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虑万分,你身为兄长,竟然可以无动于衷,你这样毫无孝悌的人,怎么能当太子?你还在深夜里向我的帐殿窥视,难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没有吗?你的亲信日夜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到底用意何在?”

说到这里,康熙痛哭流涕,对这些儿子伤心不已,几近昏厥。最后,康熙宣布:“胤礽废去太子名号,他这样的人不能继承祖宗的家业!”

不过,话说回来,也是因为康熙儿子太多,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亲弟弟十四阿哥),皇子们之间很少有亲情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皇子们对大位都是觊觎已久这一点,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紧张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

但是,康熙虽然两次废立太子,但仍旧无法解决诸皇子为争夺储位的纷争。在康熙年老力衰后,各皇子更是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没有能力再去处理好这件事。最终,康熙至死之前都没有公布皇储人选,这样也就有了雍正继位是否正统的争论。
cocoayue
2008-10-29 · TA获得超过3.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54万
展开全部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á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

参考资料: http://www.storyparty.com/Story_Detail.aspx?ID=79504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82505999
2008-10-29 · TA获得超过210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乾隆37年那年,入暑后,皇宫里特别闷热,读书的皇子们就跑到父皇乾隆那里,闹着到外头找个凉快地方读书。乾隆也觉得太热了,就答应了,皇子们都十分高兴。乾隆又一想,干脆我也出去凉快凉快吧,就又说,阿玛也跟你们一块儿去,皇子们一听更高兴了。当时13岁的颙琰在几个读书的皇子中是最聪明的,脑子转的快,也是几个皇子的头儿,他又把其他几个皇子拉到一边喳喳了几句,几个皇子一听都赞成。颙琰等就又来到乾隆跟前说,让纪晓岚也跟着一块儿去。乾隆一听说,哎,纪晓岚编书呢,那怎么成。几个皇子就叽叽喳喳地硬缠乾隆。乾隆想想也罢,有纪晓岚乐趣多。再说纪晓岚也太辛苦了,他几次到编纂馆,都看到纪晓岚光着脊梁干活儿,就算给他放几天假吧,所以就答应了。皇子们都欢呼起来。
去哪儿凉快呢,当然是承德,可去承德路难走,一去一来就得一个多月,时间太长。还有,去承德都是旱路,骑马也好,坐轿也好,路上的炎热也受不了。暑天出行水路最好,有水就凉快呀,船上还可以边走边读书,两不耽误。最后就选定了走京杭大运河,船上吃船上住,而且想哪天回来就哪天回来。
一条大船上除了乾隆、几个皇子、太傅、纪晓岚,还有侍卫船工,共计十五六人。当然大船后面还跟着一条小船,是伙食船。大船没有打皇家旗号,乾隆微服,其他人都是市井服装。大船由京城出发,一路船上笑声不断,都是让纪晓岚幽的。当然,纪晓岚也少不了单独和乾隆幽上一默。这天大船在河中行走,太傅开始给皇子们上课,乾隆就上了甲板,纪晓岚也跟了出来,两人都不住的往运河两岸看。乾隆忽然就问:“纪爱卿,你说这世上什么力量最大?”纪晓岚看了看乾隆的眼神儿,就凑到他耳边说:“女人的力量最大”“女……何以见得?”乾隆反问。“她能抱着龙脖子转啊!”纪晓岚又对着乾隆耳朵说。“好你个纪晓岚”说着乾隆就呵呵地笑了。其实,纪晓岚早就看到乾隆的眼神儿,对准最多的是河两岸那些浣洗的女人,就不失时机地和乾隆幽了一默,让乾隆开怀一笑。
大船行走了几日,这天来到了沧州,天色一晚,驻舟过夜。
沧州地处九河下潲,水多,又时逢暑天雨季,河两岸的低洼地都积满了雨水,夜晚蛙声一片,皇子们觉得太吵了,可又不知道是什么声音,就问纪晓岚,纪大人,你们家乡夜里怎么这么吵啊!这什么声音?皇子们一直住在宫里,晚上多宁静啊,哪能听到蛤蟆叫呢。皇宫里就是有个把蛤蟆也不敢鼓肚儿啊,一鼓肚儿准让太监给拍死。纪晓岚听皇子们问,脑子转了转,心想,我蒙蒙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地皇子们,蒙好了还兴许给家乡弄个好名声。就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学子夜读啊!皇子们一听都瞪大了眼睛,可一旁的乾隆笑了。皇子们见父皇笑,也疑惑起来,就问:“皇阿玛,纪大人说得对吗?”乾隆一愣,收住了笑容,接着点了点头,说:“哦,对、对呀,是夜读。你们听听,乡下的学子读书多刻苦,应该向他们学习呀。”皇子听了都点头应“嗻” 乾隆江南塞北的走多了,能不知道是蛤蟆叫吗,他是就坡上驴,想给皇子们读书加点砝码。
纪晓岚也偷着乐了。
可这旁边还有一个人——太傅,皇子们的老师。这太傅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一个老儒,老学究。可他农村进城的,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本来,太傅一路上对纪晓岚逗皇子们笑的那些东西就听不惯,觉得有悖斯文。现在又听他把学子信口雌黄地当作野物,岂有此理!要给纪晓岚点儿颜色看。老太傅不紧不慢地捋着胡子,就开口对纪晓岚说:“纪大人,你家乡的学子们这么勤奋读书,实在难得呀,纪大人何不叫几个来让皇上、让阿哥们认识认识啊?”
“这……”一句话把纪晓岚问愣了。皇子们也一齐嚷嚷,要见见这些学子,纪晓岚不是愣了,有点懵了。一边的乾隆早看出纪晓岚的表情来了,又给添了把火,挺认真地说:“纪爱卿,朕也想瞧瞧这些学子,朕还要嘉奖他们,你去,叫几个来。”纪晓岚更傻眼了。其实,乾隆是陡生了坏主意,故意给纪晓岚出难题,看看他怎么解释,怎么收场。
纪晓岚知道,这道难题是太傅老小子给出的,太子们不明白,可皇上明白,他是借题发挥。可这道难题不回答也不成了,皇上的话是“金口玉言”啊,不回答就是抗旨呀,抗旨谁受得了啊!纪晓岚只好点点头说,臣领旨。然后就出仓了,他是出来想辙儿。
纪晓岚来到甲板上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好主意来,大晚上到哪里找读书的学子呀?硬到村子里、被窝子拽几个来,一露馅儿,那就不是逗趣了,是实实在在地欺君了,了得吗!纪晓岚又想了想,觉得反正皇上也明白怎么当子事儿,干脆就来他个推倒碾子砸着磨——石对石(实对实)吧,顶多也就罚我点俸禄,不会罢我的官、要我的命。于是,他就上了那条小船,跟那几个忙饭的说:“你们都下船逮蛤蟆去” 忙饭的都奇怪呀,就问:“纪大人,逮蛤蟆干吗?”“让你们去就去,问这么多干吗!” 忙饭的一听纪大人发火了,不敢不去呀。心里都想,可能是大船上的人想吃蛤蟆肉了,就都跳到河岸上逮蛤蟆。可那些蛤蟆一听见响动,噼里啪啦都跳进水里不见了,一个也没逮着。几个忙饭的爬回船上来说:“纪大人,都跑了。”“跑那儿去了?”“钻水里去了”“下去摸啊!”纪晓岚就说。忙饭的都站着不动。纪晓岚又发火了:“去呀!都傻站着干吗呀!”忙饭的只得下到水里摸,摸了半天也没摸到蛤蟆,可摸了一只王八上来。就跟纪晓岚说:“纪大人,我们就摸到了一只这个。”纪晓岚接过来看了看那只王八,又想了想说,成,就这个吧,这个正好。
说完,纪晓岚就拿着那王八上了大船,进了船舱,先用袖子把王八罩住,跪倒乾隆跟前说:“皇上,臣有个请求。”“你说”乾隆说。“您得先恕臣无罪”纪晓岚又说。本来都是打趣取乐的事,乾隆就是看他怎么解这个扣儿,想都没想,就说:“那好,朕恕你无罪。”还叫他站起来说。“谢万岁爷”纪晓岚这才站起来,说道:“臣本来是要叫几个学子来着,可那些学子都很顽皮,臣一去,都跑了。”“哦,你一个也没叫来?”乾隆故意睁大了眼睛问。旁边的太傅一听,有点幸灾乐祸。可纪晓岚又说:“不过臣也没白跑,把师傅给带来了。”“嗯,在哪儿呢?让他进来呀。”乾隆马上说。纪晓岚一抬袖子说:“已经进来了,在这儿呢。” 乾隆一看纪晓岚手里抓着一只伸脖子蹬腿的王八,先是一愣,接着就大笑起来。那皇子们呢,只在宫里吃过甲鱼肉,喝过王八汤,可从来没见过活的,不知是何物,就问:“纪大人,这是何物?”说着,还要用手摸,纪晓岚一拦说:“别摸,它咬人!”
这会儿老太傅不光脸上没笑了,就连身上的大小血管也几乎堵住了!
可乾隆忽然止住了笑,看着纪晓岚说:“纪晓岚,你也是半个师傅呀!”“皇……”下面的话纪晓岚那敢说

皇太极的反间计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答谢。双方表面上缓和下来,背地里都在加紧准备下一步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忠贤充军到凤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作好一切准备,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到了公元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叫清。这就是清太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来自鼓山宽厚的天王星
2008-10-30 · TA获得超过27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31万
展开全部
寂寞空庭春欲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wjll2008
2008-11-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2万
展开全部
j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