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狮子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我注意到有些人因为名字里都有个“狮”字,就把美洲狮和母狮搞混在一起。其实单从外观看就能有所区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完全显示了人类类似‘穷鬼乍富'后的猥琐!),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狮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在这里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生活,并在肯尼亚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发现。狮的亚种较多,人类学界也对狮的亚种做出了不同分类,本站目前暂时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种分类法为准注(1)。目前已有两个亚种被人类灭绝:狮通常捕食比较大的猎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马,甚至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当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等也不会放过。有时它们还会仗着自己个头大,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比如哪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对方。另外,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腻歪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负责任的猜测哈,之所以会强制年轻雄狮独立,而不是母狮,恐怕有个原因是……因为母狮才是狮群中的捕食劳动力,没有哪个傻瓜把劳动力赶走,而过多的公狮留在狮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没别的用处,所以只好把游手好闲的年轻懒汉赶走了事……嗯,再有……每个公狮都是这么过来的,当媳妇熬成了婆……呃……:D),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头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听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唉,这个,貌似,不怎么厚道呀……汗…… 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当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们除了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哼!),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做斗争,这不但关乎自己在狮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权,还涉及它的后代的性命。因为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无力自卫的孩子,逼迫狮群中的母狮愿意和它婚配。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看到这个名字有谁想起过什么么?电影《上帝也疯狂》呀!!)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00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不过它们很少以暴力解决这种问题。真是讲理的好动物~。狮群中的母狮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进入婚配状态,而且母狮们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还没能透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不过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基本相当,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当有些妈妈出去捕猎,剩下的妈妈就会义不容辞地担当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没生育的母狮也会负起照看狮群孩子的责任,为它们舔毛,并陪它们一起玩耍。:)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完全没有武器的人类恐怕连一只暴怒的家猫都无法战胜!)。而且他们的猎杀绝大多数和生存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正是在它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近灭亡。如今这种非正常行为终于少了很多。不过非洲狮如今还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的困扰。爆发在草原上的传染病能在很短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例如肺结核和猫爱滋(FIV)。印象里兽医界已经有了猫爱滋的疫苗,不过不知道是否都能适用,效果如何。亚洲狮也面临栖息地的问题。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确实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其他保护区,为的是一旦出现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还能有其他狮群幸存。不过在这个人口压力巨大的国家,实行如此计划确实也具有一定难度。根据现有状况,亚洲狮被列入CITES附录I,众非洲亚种则列入附录。 二、大象大象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有两种典型的象----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有着大大的、松软的耳朵,主要居住在非洲草原,而亚洲象的耳朵要小些,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我国云南等地。大象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大象一天大约需吃300千克的食物。它们主要以树叶、果实、树枝、竹子等为主食。 大象有着很大的力气,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大树。因此,即使是最凶猛的狮子,有时也怕它三分。象的智慧很高,会使用人类听不懂的声音互相联络,现在已知的有5种。象的耳朵天气炎热时,象的两片大耳朵用来当作扇子来散热。生气时,大象也会张开耳朵愤怒地舞动。象牙象牙不但是摄取食物的工具,也是和敌人战斗时的武器。象鼻子 :象的嗅觉非常灵敏。鼻子没有骨骼,是由强壮的肌肉组成,非常有力。鼻子的前端很灵活,可以握住细小的东西。
象脚 :脚的前脚为4趾,后脚为3趾(亚洲象前脚为5趾,后脚为4趾。)跷脚时,脚后根就成了肉垫。 三、老虎世界上目前仅存有5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东北虎。在现存的5个亚种里,虽然我国占有3个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1、我国三种虎的产地、形态习性特点
东北虎是指所有产在我国、前苏联和朝鲜北部的虎。在我国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但生境范围已变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没有固定的巢穴。喜单独生活,而且每只虎都有一定的地盘范围。夜间活动,善于游泳,6~8km宽的河,很容易渡过。论个头,东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个亚种,身长可达4m、重量达380kg。全身毛淡黄而长,斑纹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是白色毛,尾巴粗壮点缀着黑色环纹。靠视觉和听觉捕猎,捕猎时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猎物,然后突然猛捕先咬住猎物颈背要害部位,将其弄死拖到隐蔽处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猪及食草类动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我国特产,这个亚种分布较广包括华南、华东、华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于山林及灌木丛、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习性和东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猪、黄猄、小鹿等。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年。华南虎的体形比东北虎小;毛较短;花纹密而颜色较深;尾部黑斑最多。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面临灭绝,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亚虎,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部。这种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类为食,如野猪、鹿等,偶尔有攻击人和家畜的现象。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孟加拉虎体形小于东北虎,大于华南虎,毛短,黑条纹窄而密。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老虎被称为万兽之王,就是我们平常看见,老虎头上有横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看老虎头上有三条横线,像个“王”字,为什么说它是万兽之王?一它的体型是比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动物为食的。它在这个食物链里面,它是处在一个顶级的阶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动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维持生态平衡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万兽之王,老虎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讲的十二生肖里面老虎是排第几呀?是排第三,对吧!关于老虎的一些成语那就更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谈虎色变”,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在长期的跟老虎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跟老虎的一些习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语,它能够充分体现老虎的一些生活习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刚才讲了豹属这一属的动物,大概是在五百万年左右以前出现的。它从哪个地方起源?是从亚洲起源的,然后从亚洲起源以后向外辐射。一般认为老虎是起源于亚洲的东部,尤其是我们国家,我们境内。在我们国家境内,它早于豹属的其他成员,如狮子或豹子,首先大约在两百万年左右以前分化出来。我们国家的华南虎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老虎现在分了有八个亚种,其中不幸的是有三个亚种绝灭了。我们下面就对每个亚种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孟加拉虎,这是它分布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我们国家的西藏的东部,及云南的南部。它的体色变化比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类型。我们后面要讲的白虎,就是这个孟加拉虎的一个体型变化。它不是这个像我们人类看见的这个白化个体,它不是白化个体,而是它体色的一个变化。它的体长大致在2.9米左右,体重是220公斤。雌体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长,重140公斤。 四、鹤丹顶鹤(Grusejaponensis)隶属鹤科,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达1.20米以上。全身几乎纯白,只有次级和三级飞羽为黑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丹顶之名即由此而来。丹顶鹤是候鸟,每年的春季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沼泽地带营巢繁殖,以水生植物根、茎和小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入秋后南迁至江苏一带越冬。
在人们的心目中,鹤一直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鹤科共有15种,我国产的有9种,几乎占世界鹤科的三分之二。在这9种鹤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要数丹顶鹤了。我国古时候对鹤的习性及关于鹤的种种传说,指的就是丹顶鹤,它是鹤科的杰出代表。
丹顶鹤的寿命可长达50-60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于“龟”一起,称之为长寿动物,是长寿的象征,因而在许多国画中,画家们总是把丹顶鹤与松画在一起,叫做《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体态秀逸,雍容华贵,性情幽娴,经常昂首阔步,显出一副既骄矜又潇洒的神气,又宛如潇洒出尘放浪形骸的人,所以它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仙禽”。在许多神话传说或诗话中,仙人隐士常以鹤为伴,作为成仙道得的象征,所以丹顶鹤又称为“仙鹤”,即使在许多多动物学著作里仍给它注上“仙鹤”的名字。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国务院将黑龙江的扎龙和江苏盐城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鹤主要是湿地鸟类,“进化链”与鹤形目相关。在这个族群中,有各种各样的秧鸡、黑水鸡、红骨顶鸡、泽鸡和白骨顶鸡等。秧鸡类相对比较体小,矮胖,喜欢躲躲闪闪、藏藏掖掖的。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从举止上看,跟优雅大方的鹤确实很难相提并论。但是,种种细微的迹象表明,二者又的确属于同一种源。例如:在换羽时,它们都是“一次性”换完,而不是“陆陆续续”换掉的;还有,它们都选择平地筑巢孵卵。跟其他同类所不同的是,蓝鹤和它的近亲蓑羽鹤(Demoislle crane)已经从湿地“解放出来了”。对于它们,湿地仅是一处栖息地,至于觅食和筑巢孵卵这类事情,它们都会在旱地上完成。只不过蓝鹤选择筑巢的草地,往往与潮湿地带比较接近而已。大多数现存的鹤类,比如南非的灰冠鹤(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鹤(Wattled Crane)也都会离开湿地到别处觅食,至少会偶尔如此。不过到了繁殖期,它们肯定还会回到湿地。
由于已经能够从很有局限性的湿地“解放”出来,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个鹤种之中。蓝鹤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质吧,所以在与配偶的关系上,它们是十分忠诚的。这使得它们在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 ”,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亲密状态。鹤群的另一个惹人喜爱的特征,是它们那引人入胜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们的一种习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对恩爱夫妻,也可以是鹤群中正含情脉脉企图寻找配偶的年轻的鹤。
有趣的生活习性
五、孔雀1.喜静、怕惊 。孔雀喜欢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各种噪音及其他动物�如狗等的干扰都会影响孔雀的生长发育,降低其产蛋量及受精率。
2.飞翔性。孔雀虽然体型很大,体重平均每只5千克左右,但其飞翔能力很强。
3.杂食性。孔雀杂食粗饲,禾本科和豆类的籽实、禽蛋、昆虫等都被广泛采食。所以,多种饲料的搭配能成为其很好的日粮。
4.喜栖性。孔雀不论白天或夜晚都喜欢在栖架上栖息。
5.喜阴怕雨。孔雀喜欢阴凉天气。天气炎热、气温高,孔雀很少活动。雨天运动场积水,并且卫生条件不好,孔雀发病率较高。 七、猴子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灵长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而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与□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除黑猿外,皆为□行性。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唯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动,也结大群活动。多数能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干热季节夏
眠数日至数周。
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树□科的头骨特征与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类颇相似,许多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曾把它包括在灵长类内,但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却与灵长类有很大差异,因此,现代分类学家已把它独立成树□目。
八、鹦鹉鹦鹉的种类很多啊,不知楼主指的是……举个例子:
牡丹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牡丹鹦鹉也叫情侣鹦鹉、黑头鹦鹉、蜡嘴鹦鹉等。野生原始种计有9种,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外,其余8种分布于非洲坦桑尼亚、鸟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地。
牡丹鹦鹉体长为16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嘴红色。虹膜黑褐色。头部颜色有红、灰、黑三种,眼周及蜡膜呈白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橙红色,背部和翼绿色。翅覆羽及飞羽翠绿色,翼端黑色。尾短圆,呈绿色。脚为对趾型,灰色。雄鸟身体较雌鸟细长,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雄鸟头小颈粗,前额较突出。雄鸟的骨盆较窄,雌鸟骨盆较宽。牡丹鹦鹉经过人工饲养,已经培育出100余个品种。
野生的牡丹鹦鹉栖息于热带丛林及草原中,常集群生活。鸣声嘈杂,双翼鼓动迅速。但飞翔距离不远。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尤喜食各种甜浆果。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内。喜欢咬剥树皮、树叶,并将它撕碎后垫人巢内。每窝产卵4枚左右。双亲共同孵化18天左右出雏,两性共同哺育1个月后出巢。
牡丹鹦鹉的饲养可选用金属笼,大小如芙蓉笼。饲料主要是稻谷、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饲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则会引起脱羽。青绿饲料是青菜、苹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应不足会产下不受精的卵,有时还会造成啄羽现象。冬季和繁殖季节可适当增加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提供足量的能量,但要防止得肥胖症。通常可把稗子、稻谷、粟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还应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青菜和水果。做好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每周清洗笼子1~2次。笼底应铺细砂。饮水要清洁,经常供水浴。饲料要及时添加,供给的青菜、水果要新鲜,吃剩的青菜、水果要及时取出,同时要保证饲料不霉变。除了换羽期,牡丹鹦鹉可常年产卵。一般雌鸟一年可产卵3~5窝,每窝产6~8枚,孵化期在17~19天。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雌鸟只是在吃食。饮水和排粪时才出巢。雏鸟出壳后需经35~40天才离巢,离巢后仍需亲鸟饲喂2周后才能独立生活。可自制一个8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鸟笼用于繁殖用。鸟笼需用12号的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内放一个20厘米×16厘米×l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开一直径为6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口下设一木台,供鸟进出时蹬踏。巢箱木板要厚实些,底部留3~5个直径为0.5厘米的圆孔,以便于通气和排出多余的水。大笼成群饲养容易繁殖,高3米、长3米、宽2米的笼舍,可饲养20对。笼内多设栖木纵横交叉,供鸟攀爬栖息。用硬木制成,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的人工巢箱,1/3处开6厘米直径的洞。洞口有小台板供进出,人工巢箱里面可分上下层,下层铺3毫米厚的干燥木屑。巢箱挂在高处,并供干草,由鸟自己衔入垫巢。也可用粗毛竹横挂,每节竹洞打一个洞供筑巢。总之,巢箱要多于饲养的对数。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干扰,少惊动。饲料增加骨粉、钙粉、多种维生素和鸡蛋、苞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鸟自由配对后,相亲相爱,互相理毛喂食,完成交配后产卵。雏鸟出巢后,双亲继续饲喂10余天即可分笼,让亲鸟继续繁殖第二窝。
九、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2.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它角似鹿、颈似骆驼、尾似驴、蹄似牛,毛淡褐色,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象,因此又称“四不象”。麋鹿性情温顺,以植物为食。 糜鹿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根据糜鹿的生活习性,按专家的指导,岛中央有一处约2000平方米的沼泽地,长年积水深度约0.5米,水边是茂密的芦苇。岛上还有各种小树及野草。岛的四周是人工围成的铁竹栅栏。如今世界珍稀动物糜鹿就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座岛上。它们时而戏水;时而啃草;时而追逐、奔驰;时而并肩散步……但无论何时,它们总是相伴相依,群居不散。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四不像,因其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国特产的珍兽,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万年。其化石从我国东北辽宁省到长江以南,几乎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气候的变化,使野生麋鹿种群在19世纪后半期绝灭。到清朝时仅在皇家猎苑北京郊区的南海子饲养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猎苑隔墙发现了麋鹿,贿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头骨,第二年麋鹿以大卫氏作为种的命名。其后,南海子麋鹿流入欧洲多家动物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灾,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毁灭。50年代从英国接回几头种兽,1985年再从英国乌邦寺接回20头,在它们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还家落户,重建种群。目前,我国另一个麋鹿饲养中心为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只有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雄性麋鹿长有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更换一次。雄性肩高为1-3米,身长两米以上.体重为200公斤左右,尾巴较长。而雌性体重仅有100公斤,尾长约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麋鹿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像”之名。
位于江苏省中部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湿地7.8万公顷,其地貌由林地、芦荡、草滩、沼泽地、盐裸地组成,属于典型的黄海滩涂型湿地。这里孕育着种类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7月,UNDP/GEF《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保护区正式启动,此项目通过开展能力建设、社区宣传、公众培训、设备援助等活动,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管理水平。
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腻歪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负责任的猜测哈,之所以会强制年轻雄狮独立,而不是母狮,恐怕有个原因是……因为母狮才是狮群中的捕食劳动力,没有哪个傻瓜把劳动力赶走,而过多的公狮留在狮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没别的用处,所以只好把游手好闲的年轻懒汉赶走了事……嗯,再有……每个公狮都是这么过来的,当媳妇熬成了婆……呃……:D),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头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听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唉,这个,貌似,不怎么厚道呀……汗…… 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当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们除了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哼!),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做斗争,这不但关乎自己在狮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权,还涉及它的后代的性命。因为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无力自卫的孩子,逼迫狮群中的母狮愿意和它婚配。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看到这个名字有谁想起过什么么?电影《上帝也疯狂》呀!!)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00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不过它们很少以暴力解决这种问题。真是讲理的好动物~。狮群中的母狮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进入婚配状态,而且母狮们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还没能透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不过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基本相当,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当有些妈妈出去捕猎,剩下的妈妈就会义不容辞地担当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没生育的母狮也会负起照看狮群孩子的责任,为它们舔毛,并陪它们一起玩耍。:)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完全没有武器的人类恐怕连一只暴怒的家猫都无法战胜!)。而且他们的猎杀绝大多数和生存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正是在它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近灭亡。如今这种非正常行为终于少了很多。不过非洲狮如今还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的困扰。爆发在草原上的传染病能在很短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例如肺结核和猫爱滋(FIV)。印象里兽医界已经有了猫爱滋的疫苗,不过不知道是否都能适用,效果如何。亚洲狮也面临栖息地的问题。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确实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其他保护区,为的是一旦出现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还能有其他狮群幸存。不过在这个人口压力巨大的国家,实行如此计划确实也具有一定难度。根据现有状况,亚洲狮被列入CITES附录I,众非洲亚种则列入附录。 二、大象大象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有两种典型的象----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有着大大的、松软的耳朵,主要居住在非洲草原,而亚洲象的耳朵要小些,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我国云南等地。大象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大象一天大约需吃300千克的食物。它们主要以树叶、果实、树枝、竹子等为主食。 大象有着很大的力气,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大树。因此,即使是最凶猛的狮子,有时也怕它三分。象的智慧很高,会使用人类听不懂的声音互相联络,现在已知的有5种。象的耳朵天气炎热时,象的两片大耳朵用来当作扇子来散热。生气时,大象也会张开耳朵愤怒地舞动。象牙象牙不但是摄取食物的工具,也是和敌人战斗时的武器。象鼻子 :象的嗅觉非常灵敏。鼻子没有骨骼,是由强壮的肌肉组成,非常有力。鼻子的前端很灵活,可以握住细小的东西。
象脚 :脚的前脚为4趾,后脚为3趾(亚洲象前脚为5趾,后脚为4趾。)跷脚时,脚后根就成了肉垫。 三、老虎世界上目前仅存有5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东北虎。在现存的5个亚种里,虽然我国占有3个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1、我国三种虎的产地、形态习性特点
东北虎是指所有产在我国、前苏联和朝鲜北部的虎。在我国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但生境范围已变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没有固定的巢穴。喜单独生活,而且每只虎都有一定的地盘范围。夜间活动,善于游泳,6~8km宽的河,很容易渡过。论个头,东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个亚种,身长可达4m、重量达380kg。全身毛淡黄而长,斑纹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是白色毛,尾巴粗壮点缀着黑色环纹。靠视觉和听觉捕猎,捕猎时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猎物,然后突然猛捕先咬住猎物颈背要害部位,将其弄死拖到隐蔽处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猪及食草类动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我国特产,这个亚种分布较广包括华南、华东、华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于山林及灌木丛、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习性和东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猪、黄猄、小鹿等。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年。华南虎的体形比东北虎小;毛较短;花纹密而颜色较深;尾部黑斑最多。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面临灭绝,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亚虎,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部。这种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类为食,如野猪、鹿等,偶尔有攻击人和家畜的现象。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孟加拉虎体形小于东北虎,大于华南虎,毛短,黑条纹窄而密。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老虎被称为万兽之王,就是我们平常看见,老虎头上有横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看老虎头上有三条横线,像个“王”字,为什么说它是万兽之王?一它的体型是比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动物为食的。它在这个食物链里面,它是处在一个顶级的阶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动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维持生态平衡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万兽之王,老虎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讲的十二生肖里面老虎是排第几呀?是排第三,对吧!关于老虎的一些成语那就更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谈虎色变”,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在长期的跟老虎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跟老虎的一些习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语,它能够充分体现老虎的一些生活习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刚才讲了豹属这一属的动物,大概是在五百万年左右以前出现的。它从哪个地方起源?是从亚洲起源的,然后从亚洲起源以后向外辐射。一般认为老虎是起源于亚洲的东部,尤其是我们国家,我们境内。在我们国家境内,它早于豹属的其他成员,如狮子或豹子,首先大约在两百万年左右以前分化出来。我们国家的华南虎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老虎现在分了有八个亚种,其中不幸的是有三个亚种绝灭了。我们下面就对每个亚种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孟加拉虎,这是它分布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我们国家的西藏的东部,及云南的南部。它的体色变化比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类型。我们后面要讲的白虎,就是这个孟加拉虎的一个体型变化。它不是这个像我们人类看见的这个白化个体,它不是白化个体,而是它体色的一个变化。它的体长大致在2.9米左右,体重是220公斤。雌体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长,重140公斤。 四、鹤丹顶鹤(Grusejaponensis)隶属鹤科,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达1.20米以上。全身几乎纯白,只有次级和三级飞羽为黑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丹顶之名即由此而来。丹顶鹤是候鸟,每年的春季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沼泽地带营巢繁殖,以水生植物根、茎和小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入秋后南迁至江苏一带越冬。
在人们的心目中,鹤一直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鹤科共有15种,我国产的有9种,几乎占世界鹤科的三分之二。在这9种鹤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要数丹顶鹤了。我国古时候对鹤的习性及关于鹤的种种传说,指的就是丹顶鹤,它是鹤科的杰出代表。
丹顶鹤的寿命可长达50-60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于“龟”一起,称之为长寿动物,是长寿的象征,因而在许多国画中,画家们总是把丹顶鹤与松画在一起,叫做《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体态秀逸,雍容华贵,性情幽娴,经常昂首阔步,显出一副既骄矜又潇洒的神气,又宛如潇洒出尘放浪形骸的人,所以它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仙禽”。在许多神话传说或诗话中,仙人隐士常以鹤为伴,作为成仙道得的象征,所以丹顶鹤又称为“仙鹤”,即使在许多多动物学著作里仍给它注上“仙鹤”的名字。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国务院将黑龙江的扎龙和江苏盐城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鹤主要是湿地鸟类,“进化链”与鹤形目相关。在这个族群中,有各种各样的秧鸡、黑水鸡、红骨顶鸡、泽鸡和白骨顶鸡等。秧鸡类相对比较体小,矮胖,喜欢躲躲闪闪、藏藏掖掖的。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从举止上看,跟优雅大方的鹤确实很难相提并论。但是,种种细微的迹象表明,二者又的确属于同一种源。例如:在换羽时,它们都是“一次性”换完,而不是“陆陆续续”换掉的;还有,它们都选择平地筑巢孵卵。跟其他同类所不同的是,蓝鹤和它的近亲蓑羽鹤(Demoislle crane)已经从湿地“解放出来了”。对于它们,湿地仅是一处栖息地,至于觅食和筑巢孵卵这类事情,它们都会在旱地上完成。只不过蓝鹤选择筑巢的草地,往往与潮湿地带比较接近而已。大多数现存的鹤类,比如南非的灰冠鹤(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鹤(Wattled Crane)也都会离开湿地到别处觅食,至少会偶尔如此。不过到了繁殖期,它们肯定还会回到湿地。
由于已经能够从很有局限性的湿地“解放”出来,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个鹤种之中。蓝鹤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质吧,所以在与配偶的关系上,它们是十分忠诚的。这使得它们在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 ”,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亲密状态。鹤群的另一个惹人喜爱的特征,是它们那引人入胜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们的一种习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对恩爱夫妻,也可以是鹤群中正含情脉脉企图寻找配偶的年轻的鹤。
有趣的生活习性
五、孔雀1.喜静、怕惊 。孔雀喜欢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各种噪音及其他动物�如狗等的干扰都会影响孔雀的生长发育,降低其产蛋量及受精率。
2.飞翔性。孔雀虽然体型很大,体重平均每只5千克左右,但其飞翔能力很强。
3.杂食性。孔雀杂食粗饲,禾本科和豆类的籽实、禽蛋、昆虫等都被广泛采食。所以,多种饲料的搭配能成为其很好的日粮。
4.喜栖性。孔雀不论白天或夜晚都喜欢在栖架上栖息。
5.喜阴怕雨。孔雀喜欢阴凉天气。天气炎热、气温高,孔雀很少活动。雨天运动场积水,并且卫生条件不好,孔雀发病率较高。 七、猴子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灵长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而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与□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除黑猿外,皆为□行性。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唯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动,也结大群活动。多数能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干热季节夏
眠数日至数周。
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树□科的头骨特征与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类颇相似,许多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曾把它包括在灵长类内,但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却与灵长类有很大差异,因此,现代分类学家已把它独立成树□目。
八、鹦鹉鹦鹉的种类很多啊,不知楼主指的是……举个例子:
牡丹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牡丹鹦鹉也叫情侣鹦鹉、黑头鹦鹉、蜡嘴鹦鹉等。野生原始种计有9种,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外,其余8种分布于非洲坦桑尼亚、鸟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地。
牡丹鹦鹉体长为16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嘴红色。虹膜黑褐色。头部颜色有红、灰、黑三种,眼周及蜡膜呈白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橙红色,背部和翼绿色。翅覆羽及飞羽翠绿色,翼端黑色。尾短圆,呈绿色。脚为对趾型,灰色。雄鸟身体较雌鸟细长,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雄鸟头小颈粗,前额较突出。雄鸟的骨盆较窄,雌鸟骨盆较宽。牡丹鹦鹉经过人工饲养,已经培育出100余个品种。
野生的牡丹鹦鹉栖息于热带丛林及草原中,常集群生活。鸣声嘈杂,双翼鼓动迅速。但飞翔距离不远。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尤喜食各种甜浆果。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内。喜欢咬剥树皮、树叶,并将它撕碎后垫人巢内。每窝产卵4枚左右。双亲共同孵化18天左右出雏,两性共同哺育1个月后出巢。
牡丹鹦鹉的饲养可选用金属笼,大小如芙蓉笼。饲料主要是稻谷、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饲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则会引起脱羽。青绿饲料是青菜、苹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应不足会产下不受精的卵,有时还会造成啄羽现象。冬季和繁殖季节可适当增加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提供足量的能量,但要防止得肥胖症。通常可把稗子、稻谷、粟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还应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青菜和水果。做好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每周清洗笼子1~2次。笼底应铺细砂。饮水要清洁,经常供水浴。饲料要及时添加,供给的青菜、水果要新鲜,吃剩的青菜、水果要及时取出,同时要保证饲料不霉变。除了换羽期,牡丹鹦鹉可常年产卵。一般雌鸟一年可产卵3~5窝,每窝产6~8枚,孵化期在17~19天。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雌鸟只是在吃食。饮水和排粪时才出巢。雏鸟出壳后需经35~40天才离巢,离巢后仍需亲鸟饲喂2周后才能独立生活。可自制一个8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鸟笼用于繁殖用。鸟笼需用12号的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内放一个20厘米×16厘米×l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开一直径为6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口下设一木台,供鸟进出时蹬踏。巢箱木板要厚实些,底部留3~5个直径为0.5厘米的圆孔,以便于通气和排出多余的水。大笼成群饲养容易繁殖,高3米、长3米、宽2米的笼舍,可饲养20对。笼内多设栖木纵横交叉,供鸟攀爬栖息。用硬木制成,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的人工巢箱,1/3处开6厘米直径的洞。洞口有小台板供进出,人工巢箱里面可分上下层,下层铺3毫米厚的干燥木屑。巢箱挂在高处,并供干草,由鸟自己衔入垫巢。也可用粗毛竹横挂,每节竹洞打一个洞供筑巢。总之,巢箱要多于饲养的对数。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干扰,少惊动。饲料增加骨粉、钙粉、多种维生素和鸡蛋、苞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鸟自由配对后,相亲相爱,互相理毛喂食,完成交配后产卵。雏鸟出巢后,双亲继续饲喂10余天即可分笼,让亲鸟继续繁殖第二窝。
九、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2.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它角似鹿、颈似骆驼、尾似驴、蹄似牛,毛淡褐色,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象,因此又称“四不象”。麋鹿性情温顺,以植物为食。 糜鹿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根据糜鹿的生活习性,按专家的指导,岛中央有一处约2000平方米的沼泽地,长年积水深度约0.5米,水边是茂密的芦苇。岛上还有各种小树及野草。岛的四周是人工围成的铁竹栅栏。如今世界珍稀动物糜鹿就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座岛上。它们时而戏水;时而啃草;时而追逐、奔驰;时而并肩散步……但无论何时,它们总是相伴相依,群居不散。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四不像,因其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国特产的珍兽,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万年。其化石从我国东北辽宁省到长江以南,几乎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气候的变化,使野生麋鹿种群在19世纪后半期绝灭。到清朝时仅在皇家猎苑北京郊区的南海子饲养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猎苑隔墙发现了麋鹿,贿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头骨,第二年麋鹿以大卫氏作为种的命名。其后,南海子麋鹿流入欧洲多家动物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灾,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毁灭。50年代从英国接回几头种兽,1985年再从英国乌邦寺接回20头,在它们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还家落户,重建种群。目前,我国另一个麋鹿饲养中心为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只有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雄性麋鹿长有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更换一次。雄性肩高为1-3米,身长两米以上.体重为200公斤左右,尾巴较长。而雌性体重仅有100公斤,尾长约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麋鹿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像”之名。
位于江苏省中部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湿地7.8万公顷,其地貌由林地、芦荡、草滩、沼泽地、盐裸地组成,属于典型的黄海滩涂型湿地。这里孕育着种类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7月,UNDP/GEF《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保护区正式启动,此项目通过开展能力建设、社区宣传、公众培训、设备援助等活动,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http://baobao.ci123.com/posts/show/696790
展开全部
3.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 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泰国猪鼻蝙蝠
11.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12.斯比克斯鹦鹉: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鹮科——朱鹮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 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东北虎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
阿穆尔虎
科: 猫科
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 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白暨豚,一作“白鳍豚”,亦称“白旗”,属鳍豚科。
生物学分类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数据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濒危(EN)
1996年:极危(CR)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金丝猴
金丝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黄色。毛质柔软,为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共有3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脸天蓝色,两侧、胸及后腿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母爱在灵长类中显得非常突出,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宝宝,更别提抱抱小猴亲热一番了。母金丝猴总是抱着小猴,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
猴王在群体中享有特权。有则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丝猴到寨子后面的核桃树、苹果树上偷吃果子被人们发现后仓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拦住去路,大金丝猴一跃而过,小金丝猴却跳跃不过去,急的“吱吱”乱叫。过了河的猴王于是发出“命令”,叫一只公猴过河接应。公金丝猴又跳过河,抱起小猴准备过河。由于心慌失手,把小金丝猴抛落在水中。金丝猴们一见拼命顺着河边跑去抢救,在下游把小金丝猴救上岸来。那猴王气势汹汹地走进那只公金丝猴,“啪啪”就是两耳光。公金丝猴自知有错只好规规矩矩的接受惩罚。
金丝猴的记忆力特别好。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猴王脾气很坏,抓、咬饲养员。饲养员很生气,有一次惩罚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后来饲养员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来看望金丝猴,猴王在众人中一下子认出了他,为了报仇急忙寻找土块作为“武器”朝那位饲养员头上仍去弄得饲养员哭笑不得。
金丝猴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哒嘴显得那么香甜。
金丝猴为我们的大自然增加了无限欢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金丝猴,保护大自然。让金丝猴成为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我们欢乐与共,共同生存!使人类和动物之间更加亲密!
金丝猴的学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多次外借到国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较大的轰动效应。
物种名 黔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别 名:灰金丝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线绒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mm,尾长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两肩间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0mm。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从肩部沿上肢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渐变为黑色,下肢色泽的变化与上肢相同。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股部灰黄。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胼胝周围黑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头顶灰色,四肢内侧乳灰。尾深灰至尾端为黄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生活习性】
栖息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丝猴都要低,多栖于海拔500-800m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阔叶混交林。也偶见于村寨附近。多为群居性。一般约150-250只,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400多只。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敌有豺、大灵猫和云豹等。
【种群现状】
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据1991-1993年考察有3个猴群,总数约550-600只,数量增长缓慢。据Eudey1987年估计黔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500-670只。1995年对黔金丝猴进行了系统考察,确认黔金丝猴现存约750只,组成20多个家族,活动范围约4万公顷(周晓农等,1995)。
【致危原因 】
1.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坏,尤以北坡较为严重,加上采矿等经济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2. 在梵净山捕杀黔金丝猴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62-1977年就猎杀317只之多。建立保护区后乱砍滥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锡阳,1982)。盗猎现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发生过猎杀事件。但总的说来保护还是有所加强,每个猴群也有一定数量,这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现有的保护措施】
黔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1978年在贵州产区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00公顷,主要是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通过宣传教育,和贯彻有关法规,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识。同时,对乱砍滥伐和盗猎者又绳之以法,如1984年对一起猎捕2只黔金丝猴(致死1只,致残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丝猴的保护已做到家喻户晓。
【建议的保护措施】
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对非法猎捕的盗伐者应予严惩。除了重视对它们本身的直接保护外,也不能忽视对它们赖以为生的栖息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猴群主要活动区域和越冬区域的森林保护,否则其种群将得不到恢复和发展。在其分布区内,还应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爱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还应加强对黔金丝猴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发展饲养繁殖包括保护区内,都必须严加控制。
滇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别 名:黑金丝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km2,向北伸长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兰坪、云龙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 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种群现状: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马世来等,1984-1985;杨德华等,1981;白寿昌,1988;王应祥等,1985-1988),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西藏芒康约1,000只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 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泰国猪鼻蝙蝠
11.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12.斯比克斯鹦鹉: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鹮科——朱鹮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 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东北虎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
阿穆尔虎
科: 猫科
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 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白暨豚,一作“白鳍豚”,亦称“白旗”,属鳍豚科。
生物学分类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数据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濒危(EN)
1996年:极危(CR)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金丝猴
金丝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黄色。毛质柔软,为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共有3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脸天蓝色,两侧、胸及后腿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母爱在灵长类中显得非常突出,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宝宝,更别提抱抱小猴亲热一番了。母金丝猴总是抱着小猴,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
猴王在群体中享有特权。有则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丝猴到寨子后面的核桃树、苹果树上偷吃果子被人们发现后仓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拦住去路,大金丝猴一跃而过,小金丝猴却跳跃不过去,急的“吱吱”乱叫。过了河的猴王于是发出“命令”,叫一只公猴过河接应。公金丝猴又跳过河,抱起小猴准备过河。由于心慌失手,把小金丝猴抛落在水中。金丝猴们一见拼命顺着河边跑去抢救,在下游把小金丝猴救上岸来。那猴王气势汹汹地走进那只公金丝猴,“啪啪”就是两耳光。公金丝猴自知有错只好规规矩矩的接受惩罚。
金丝猴的记忆力特别好。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猴王脾气很坏,抓、咬饲养员。饲养员很生气,有一次惩罚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后来饲养员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来看望金丝猴,猴王在众人中一下子认出了他,为了报仇急忙寻找土块作为“武器”朝那位饲养员头上仍去弄得饲养员哭笑不得。
金丝猴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哒嘴显得那么香甜。
金丝猴为我们的大自然增加了无限欢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金丝猴,保护大自然。让金丝猴成为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我们欢乐与共,共同生存!使人类和动物之间更加亲密!
金丝猴的学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多次外借到国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较大的轰动效应。
物种名 黔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别 名:灰金丝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线绒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mm,尾长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两肩间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0mm。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从肩部沿上肢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渐变为黑色,下肢色泽的变化与上肢相同。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股部灰黄。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胼胝周围黑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头顶灰色,四肢内侧乳灰。尾深灰至尾端为黄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生活习性】
栖息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丝猴都要低,多栖于海拔500-800m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阔叶混交林。也偶见于村寨附近。多为群居性。一般约150-250只,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400多只。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敌有豺、大灵猫和云豹等。
【种群现状】
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据1991-1993年考察有3个猴群,总数约550-600只,数量增长缓慢。据Eudey1987年估计黔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500-670只。1995年对黔金丝猴进行了系统考察,确认黔金丝猴现存约750只,组成20多个家族,活动范围约4万公顷(周晓农等,1995)。
【致危原因 】
1.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坏,尤以北坡较为严重,加上采矿等经济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2. 在梵净山捕杀黔金丝猴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62-1977年就猎杀317只之多。建立保护区后乱砍滥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锡阳,1982)。盗猎现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发生过猎杀事件。但总的说来保护还是有所加强,每个猴群也有一定数量,这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现有的保护措施】
黔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1978年在贵州产区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00公顷,主要是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通过宣传教育,和贯彻有关法规,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识。同时,对乱砍滥伐和盗猎者又绳之以法,如1984年对一起猎捕2只黔金丝猴(致死1只,致残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丝猴的保护已做到家喻户晓。
【建议的保护措施】
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对非法猎捕的盗伐者应予严惩。除了重视对它们本身的直接保护外,也不能忽视对它们赖以为生的栖息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猴群主要活动区域和越冬区域的森林保护,否则其种群将得不到恢复和发展。在其分布区内,还应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爱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还应加强对黔金丝猴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发展饲养繁殖包括保护区内,都必须严加控制。
滇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别 名:黑金丝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km2,向北伸长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兰坪、云龙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 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种群现状: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马世来等,1984-1985;杨德华等,1981;白寿昌,1988;王应祥等,1985-1988),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西藏芒康约1,000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东北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它体魄雄健,行动敏捷,肩高1米以上,身长2.8米左右,尾长约1米,体重可达350多千克,有“丛林之王”的称号。东北虎的毛色鲜明美丽,虎爪和犬齿利如钢刀,锋利无比,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10厘米,是撕碎猎物时不可缺少的“餐刀”,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有力武器。东北虎捕捉猎物时常常采取打埋伏的办法,悄悄地潜伏在灌木丛中,一旦目标接近,便“嗖”地窜出,扑倒猎物,或用尖爪抓住对方的颈部和吻部,用力把它的头扭断;或用利齿咬断对方喉咙;或猛力一掌击到对方颈椎骨,然后慢慢地吃。东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针叶林地带或草丛中,主要靠捕捉野猪、黑鹿和狍子为生。它白天常在树林里睡大觉,喜欢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可达60平方千米以上。东北虎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出游荡,独来独往,没有固定住所。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发情期,雄虎才筑巢,迎接雌虎。不久,雄虎多半不辞而别,把产仔、哺乳、觅食的任务全部推给雌虎。雌虎怀孕期约3个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仔,每胎产2-4仔。雌虎生育之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它出去觅食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发现。回窝时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山岩溜回来,不留一点痕迹。虎仔稍大一点,母虎外出时将它们带在身边,教它们捕猎本领。一二年后,小虎就能独立活动。东北虎的寿命一般为28年左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吃食物
睡觉
生孩子
睡觉
生孩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