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第七课 落花生
教材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这篇习作文章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文章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文章。
1.文章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文章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注意:
1.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2.落花生》一课预习中:“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这句话是欠妥当的。贵刊第5期,徐卫祥老师《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一文中,提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一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也指出了预习中这句话的错误。但对落花生是怎样结果实的问题,徐文中称孙老师解释为:“它的果实实际上是根部发育长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根据有关资料和本人种过落花生的实际,认为落花生属绿色开花植物,要经过传粉受精,然后才能逐渐形成果实。落花生受精后,子房柄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发育成荚果。连在落花生上面的是子房长柄,不是根!落花生的花是繁殖落花生的种子的有性器官,其作用绝不“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
教材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这篇习作文章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文章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文章。
1.文章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文章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注意:
1.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2.落花生》一课预习中:“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这句话是欠妥当的。贵刊第5期,徐卫祥老师《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一文中,提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一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也指出了预习中这句话的错误。但对落花生是怎样结果实的问题,徐文中称孙老师解释为:“它的果实实际上是根部发育长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根据有关资料和本人种过落花生的实际,认为落花生属绿色开花植物,要经过传粉受精,然后才能逐渐形成果实。落花生受精后,子房柄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发育成荚果。连在落花生上面的是子房长柄,不是根!落花生的花是繁殖落花生的种子的有性器官,其作用绝不“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
2012-03-21
展开全部
第七课 落花生
教材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这篇习作文章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文章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文章。
1.文章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文章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注意:
1.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教材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这篇习作文章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文章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文章。
1.文章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文章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注意:
1.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七课 落花生
教材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这篇习作文章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文章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文章。
1.文章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文章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注意:
1.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教材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这篇习作文章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文章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文章。
1.文章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文章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教学注意:
1.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学生读到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时,产生了疑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
请问:作者许地山幼时不与父亲一块儿住吗?他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这句话是欠妥当的。贵刊第5期,徐卫祥老师《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一文中,提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一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也指出了预习中这句话的错误。但对落花生是怎样结果实的问题,徐文中称孙老师解释为:“它的果实实际上是根部发育长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根据有关资料和本人种过落花生的实际,认为落花生属绿色开花植物,要经过传粉受精,然后才能逐渐形成果实。落花生受精后,子房柄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发育成荚果。连在落花生上面的是子房长柄,不是根!落花生的花是繁殖落花生的种子的有性器官,其作用绝不“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8-10-30
展开全部
在我认为,“落”是没有意思的,因为花生有两个名称,一是花生,二是落花生,所以“落”应该没有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