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太阳系第十大行星资料(急)

 我来答
百度网友c110529f3
2006-05-17 · TA获得超过11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29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内的第十大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它距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的3倍。被命名为2003UB313。
2004年初,美国科学家也曾在距离地球129亿公里外,找到一颗红色小行星命名为“塞德娜”。当时,它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是很多天文学家提出质疑,经过科学家的再三鉴定,最后认为它不够资格。
目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也有科学家提出,其实冥王星到底算不算行星,都有一些分歧
7月2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等人宣布,他们在冥王星轨道之外发现了一颗巨大的天体,按照他们的估计,这颗天体的体积可能达到冥王星的1.56倍。美国宇航局作为该研究项目的资助机构,在发布新闻时将这颗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称为“第十大行星”。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颗大行星,地球身旁的金星、火星也是大行星,并且可能已经有人告诉你,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大约160颗大行星,而且数目还在增加。但是请等一等,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大行星”?

你也许可以在词典上查到“行星”这一词条的定义。比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本身不能发光,能反射太阳光。”但是,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定义显然已经跟不上科学的进展: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有许多行星并不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而是环绕其他恒星运行的;任何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光”,包括所有传统意义上的“行星”,只不过有些物体发出的是人眼所不能看到的电磁辐射。

实际上,现在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大行星”。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关于“大行星”这一概念的统一而完备的定义。布朗等人的发现及对2003UB313的称谓立即在天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这个发现迫使天文学家开始仔细思考,“行星”这个乍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天文学中并不存在“大行星”?

“新行星”的发现者布朗认为,他的团队所发现的是一颗文化意义上的大行星,是一颗历史意义上的大行星,但不是一颗科学意义上的大行星。

这不难理解。当天文学家在1930年发现冥王星时,他们起初以为冥王星有火星那么大,他们也尚不知道与冥王星轨道相近的天体还有许多,自然就把冥王星加入了大行星的行列。后来研究者才发现,原来冥王星处在一个由许多天体组成的带状区域之中,这些天体以提出者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柯伊伯带天体”。

冥王星其实是一颗巨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才保留了双重身份。在发现2003UB313之前,冥王星一直都是已知的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许多年前,一些天文学家就开始提出免除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但并未得到国际天文学界的权威机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赞同。

去年,布朗的小组宣布他们在冥王星轨道之外发现了巨大的新天体“塞德娜”,立时再度激起了对冥王星地位的讨论,但塞德娜毕竟比冥王星还小不少,所以就连布朗本人也未曾考虑把它列为“第十大行星”。

2003UB313比冥王星大出一半,既然冥王星是大行星,那么比这颗大行星还大的天体难道不应该被称为“大行星”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早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大行星”这一名词就已经出现在希腊语中了。在希腊语中,“大行星”就是天空中的游移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至今没有给“大行星”下完整的定义,这也就意味着从科学上其实无法判断太阳系的天体中哪些是大行星,所以“大行星”就只能是历史和文化上的概念。

“大行星”不等于“大块头”

在1995年之前,“大行星”的界定还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为在那之前,天文学家还没有在其他恒星周围发现行星。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大量的“外星行星”。与太阳系中的大行星相比,外星行星中存在许多另类分子,它们的出现开始让天文学家重新审视“大行星”这个古老的概念。

在界定“大行星”上,目前天文学家较为一致的一个观点是,质量大于13.6倍木星质量的天体不能被称为大行星。因为一个天体的质量一旦超过这个界线,它的内部就会开始发生核聚变——内部发生核聚变的天体当然不再是行星了。

这是大行星的质量上限,但目前还没有意见统一的质量下限。有的天文学家主张把冥王星的质量作为质量下限,也有天文学家认为应该把“天体能够在自身引力下呈球形”作为下限。

然而,事情还不仅仅是缺少一个质量下限这么简单。

天文学家在考虑一个天体是否为大行星的时候,还时常考虑另一个问题:这个天体是怎么形成的?现在已经发现一些外星行星的形成过程与太阳系大行星的形成过程非常不同。那些行星的形成过程可能与恒星更为相似,虽然它们的体重与恒星还相差甚远。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这种形成过程与恒星相似的天体不应该被归为大行星。

除此之外,天文学家可能还得考虑大行星的“生存环境”。

现在已经发现,一些行星质量的天体围绕一种比恒星质量小的天体运行,这些中心天体不是行星,因为它们的内部存在核聚变,但也不是恒星,因为它们的核聚变是不稳定的。那么这种既不围绕太阳也不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质量的天体该不该被称为大行星呢?天文学家还曾在中子星身旁发现行星质量的天体,它们又是否该加入大行星的行列?从历史上的发现看,中子星身旁的行星质量天体没有被归为大行星。

更有甚者,英国有天文学家在星云中发现了“自由飘浮”的行星,这些行星质量的天体并不围绕任何其他天体运行——它们仅仅在星云中漫无目的地游荡。或许它们曾经围绕恒星运行,但现在不了。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大行星呢?如果它们不是大行星的话,又是什么呢?

在太阳系中,判断一个天体是否为大行星,天文学家可能还会考虑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它的轨道面与“九大行星”的平均轨道面的交角是否太大了,或者这个天体是否属于小行星带或者柯伊伯带的一员?

这些情况都在表明,“大行星”的界定绝不仅仅是一个体重的问题。虽然什么样的天体是大行星,完全是人为划定的,但想要得到一个满意的标准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轻松。

激辩“第十大行星”

实际上,按照一些天文学家的看法,太阳系有20多颗大行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教授基博·巴斯瑞是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他把与界定“行星”有关的天体分为三种:聚变星、行质天体和大行星。聚变星是一生中自身可以发生核聚变的天体;行质天体是球形的非聚变星;大行星是围绕聚变星运转的行质天体。其中,聚变星和行质天体都是他自创的概念。于是,情况变成了这个样子:大于13.6倍木星质量的天体就是聚变星,因为在它们的中心发生了核聚变反应;月球是行质天体,但不是大行星,因为它不围绕聚变星运转;一颗脱离了太阳系的“自由漂浮的”地球是一颗行质天体,不是大行星。

这种方案看上去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的混乱状况。按照这种方案,新近发现的“新行星”的确是大行星,包括某些小行星也会拥有大行星资格,太阳系中有20多颗大行星。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受到巴斯瑞的分类法的影响,但想让这个方案获得广泛的推行显然还有很大困难。“假如天文学家突然说‘我们刚刚决定,事实上,太阳系有23颗大行星,我们现在打算让你们知道’,那么很多人并不会高兴。”布朗说。

从1999年开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讨论界定“大行星”的问题。在“第十大行星”发出的催促下,该小组近来交流频繁,希望能够拿出一个界定“大行星”的初步方案。

小组成员艾伦·斯坦恩提出了一个定义,大致可以表述如下:大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呈球形,并且质量没有大到中心会发生核聚变的天体。同时斯坦恩还提出了“矮行星”的说法,这种天体的质量比大行星小,相当于传统说法中的“小行星”。按照斯坦恩的理解,此次发现的“新行星”自然也是一颗大行星。

但也有一些天文学家不打算把“新行星”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大行星,比如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行星形成专家艾伦·博斯就把这个新天体称为“柯伊伯带行星”,而夏威夷大学的著名行星科学家大卫·朱伊特则把新天体看作一个大个头的柯伊伯带天体。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界定“大行星”工作组的另一名成员布里安·马斯登也有不同的喜好。他认为也许让太阳系的大行星数量回归到“8”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只有当新发现的天体大于火星乃至地球的时候才把新天体列为大行星。所以,在马斯登看来,“新行星”并不具备行星资格。

实际上,天文学家现在的确认为,在遥远的太阳系边缘仍然存在体积巨大的未知天体,有可能会有火星,甚至地球这样大的柯伊伯带天体。斯坦恩就是这样认为的。他所主持的“新地平线”探测计划有可能在未来派探测器飞往冥王星,并探索冥王星之外太阳系最后的秘境。

布朗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提出了一种选择:到冥王星为止,不再增加新的太阳系大行星,也就是说太阳系永远只有九大行星。“冥王星是一颗‘大行星’,因为文化说它是。”他说。

最终的界定方案可能会在一年后得到。明年8月份,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对天文学家们提出的划分方案进行讨论和表决。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知道现代科学究竟赋予了“大行星”这个古老的词汇一个什么样的含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教科书、科学读物也有可能从此改变它们对太阳系大行星的表述。
百度网友834a4c8
2006-05-17 · TA获得超过5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5万
展开全部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天文学家迈克·布朗等人29日宣布,他们在冥王星外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距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的3倍,暂命名为2003UB313。此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消息,称“第十颗行星被发现”。

新发现的这一星体究竟有多大意义?在国内中小学教科书和各类科普读物中沿袭了数十年之久的“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的说法,有没有可能被重写?“第十大行星”之说是否属实?谁才是确定该新星是否属于太阳系行星大家族的权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林清博士。

第十大行星预言了75年

据林清介绍,太阳系中存在第十大行星的说法在天文学界早已有之。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在海王星外发现了一颗新星,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确定其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并定名为“冥王星”。

但从1930年起,天文学界便不断抛出关于太阳系还存在第十颗行星的说法,他们还在不断努力观测,以证实这一推断。因此,近年来接二连三有人宣称找到第十大行星,而且发现的星体一个比一个大。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当属2004年初,美国科学家在距地球129亿公里外,找到的一颗红色小行星2003VB12。当时,它的发现者就认为它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并依照因纽特神话传说中海洋女神的名字,给它起名为“塞德娜”。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中最遥远的天体

但由于“塞德娜”的直径仅为冥王星的71%,很多天文学家提出质疑,经过再三鉴定,最后认为它不够资格,“塞德娜”已被正式归类为“小行星”。但这一次美国人发现的新星,体积比冥王星还要大,真正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林清表示,这次发现2003UB313的确意义重大,它迫使人们重新对太阳系结构以及行星的概念进行研究。

新发现动摇冥王星地位

NASA和西方媒体的此次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planet”来称呼这一新天体,并称之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在林清看来,提出“第十大行星”之说为时过早,2003UB313的出现反倒会使人重新思考冥王星在太阳系的地位,以及究竟如何定义“行星”这个概念。

据介绍,不少天文学家一直把冥王星视为太阳系行星中的一个“异类”。冥王星的直径仅为2390公里,只有“邻居”海王星直径(49528公里)的5%,连水星(4879公里)的一半都不到;它的质量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甚至比月球质量还小。它的运行轨道和运动规律与太阳系的其它八个“姐妹”也很不一样。

许多科学家为此提出,把冥王星剔除出太阳系行星之列,把它视为小行星。还有一个办法则是把八大行星定义为“大行星”,把直径大于2000公里,且小于4879公里(水星)的绕日天体定义为“准行星”。(注:这样,冥王星和最新发现的2003UB313都将被视为准行星。)

尽管把冥王星赶下行星“宝座”的提议在1998年遭到IAU的否决,但不少科学家始终认为,太阳系其实只有八大行星,海王星以外的星体都属于柯伊伯带(小行星带),冥王星也是一颗较大的小行星。

林清表示,中文里的“行星”一直是个含糊的概念,英语则对行星(Planet)和小行星(Asteroid)有明确的区分。现在,天文观测的事实摆在那里,而“行星”只是一个人为的定义,是时候重新考虑“行星”定义了。他还说,假如这颗新天体被定义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话,也许在未来10年内,太阳系还会“冒”出几十颗比水星小、比冥王星大的所谓“行星”。

教科书先别急着改

几十年来,中小学地理教师都告诉学生,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美国科学家的这一新发现会不会让中小学生的地理考卷更改答案?林清笑着说,目前的中学教科书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因为现在一切都不好说,NASA并不是决定2003UB313是否属于第十大行星的权威,冥王星的地位都有可能要重新考虑,一切都要等待权威部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慎重考虑后再下定论。

网友争相为新星起美名

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星迷和网友的议论。按照国际惯例,如果此新星真能算作“第十大行星”的话,它将被赋予西方神话中诸神之一的名字,而不是以它的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究竟给这位太阳系的“新成员”起个什么样的好名字便成了国内星迷和网友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截至今天零点,新浪网上网友们关于“太阳系发现第十大行星”的评论高达547条;而上海星迷“聚居”的“天之文”网站对于“第十大行星”的讨论的点击率也已达1000多次。在一条题为《第10大行星的名字》的帖子里,数十位网友从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中举出了近十种适合这颗新星的名字。

许多网友提议,既然冥王星叫“普鲁托(Pluto)”,这颗新星就可命名为“达拿都斯(希腊神话中的死神)”、“休普诺斯(睡神)”、“赫卡特(黑夜女神)”,也有网友认为应该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诸如“阿佛洛狄(爱与美之神)”。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站长林清博士表示,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名字确实是以神话名字命名,但这颗新星的名字需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终确定

Sedna(“塞德娜”)与太阳系其它天体对比图

太阳系原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科学家在已知离我们最远的行星冥王星以外20亿英里发现了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新天体。它距离地球约60亿英里,航天飞机要飞行40多年才能到达那里。

NASA科学家15日宣布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约129亿公里的红色耀眼小行星,这是太阳系内已知最远的物体。

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的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宣布发现了这颗名为“Sedna”的小行星,它由岩石和冰块组成,直径在1288至1771公里之间,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

引发关于行星定义的争论?

测量表明,赛德娜的直径有1200多英里,是74年前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内发现的最大的天体。

它只比冥王星小一点点。这一发现可能会引起对行星定义的再次争论。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就连冥王星的体积也太小,不能算作行星。而另一些人则说,只要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较大的天体都可算作行星。

不管结论如何,这一发现都是美国航天局的一大胜利,显示了新一代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能力。

近两年来,太空探测设备陆续发现了一系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和类行星物体。新发射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目前也加入了寻找行列。

2002年,布朗的小组曾发现了离冥王星10亿英里、直径800英里的一颗小行星。冥王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是36亿英里。上个月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天体,代号为2004DW,其体积比前一次发现的小行星大10%,距离也稍远。但这两个天体都位于柯伊伯带中,这一区域有大量岩块和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转,它们有可能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系的漩涡状岩屑环面的残骸。柯伊伯带中已知的物体约有800多个,绝大部分直径都在60英里左右。

化石 太阳系最原始的星体

麦克-布朗在电话会议上向记者表示:“这一发现为太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化石窗口。”

以因纽特人创造北极地区生命的海神Sedna而命名的这颗小行星是自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以来在太阳系发现的最大的一颗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它距离地球的距离比距离冥王星要远三倍。

布朗表示:“我们认为Sedna是太阳系最原始的星体,自从太阳系形成以来它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Sedna离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甚至一枚大头针就能挡住太阳射向它的阳光。”

剑桥大学宇宙和天体物理学教授、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说,赛德娜这样的天体可以为研究太阳系的构成提供有用的线索。他说:“恒星是从尘埃气体构成的云团中形成的,当它们形成漩涡时,有些残余就被留在了外面。它们就像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化石。”

不是行星 可能拥有卫星

布朗没有将Sedna归为行星之列,他表示行星的体积更大。布朗指出:“尽管天文学家没有对行星的正式定义,但我们认为将Sedna称为行星并不合理。”研究人员预测,在Sedna附近将发现其它体积更大的星体。布朗相信,还有更多环绕太阳的新天体等待人们去发现。

布朗在3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被命名为“塞德娜”的行星自转速度远低于预期,并且有一颗卫星可能围绕着塞德娜做轨道运行,它是除火星外最红的星体。

布朗称,“我们认为有证据表明有一颗卫星围绕着“塞德娜”进行公转。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通过哈勃天文望远镜的观察结果会有力的证实我们的这一推断”。

天文学家于2003年11月14日首次发现“塞德娜”。此后,来自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天文台和美国双子星天文台便开始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些天文学家在调查后发现,“塞德娜”看上去发出红色的亮光。天文学家目前正在对它到底由何种物质构成进行探索。它的构成成份还不能确定,但有可能主要是冰岩。

极度寒冷的星球

国际天文协会编号为2003 VB12的“塞德娜”是目前发现的距太阳最远的行星。预计它与太阳间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3倍。目前,该行星距地球约130亿公里。“塞德娜”绕一个距太阳128亿公里-1340亿公里之间怪异轨道运行,周期为10500年。而这一区域此前被认为是太阳系之外的真空地带,被称为库伯带。天文学家预测,“塞德娜”表面温度可能在零下240摄氏度左右。天文学家同时预测,“塞德娜”表面温度甚至还要长期低于这一数值,因为它平均10500年才绕太阳运行一周。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在太阳系的边缘发现了许多比"塞德娜"更小的星体,这些星体的构成也像"塞德娜"一样,是由岩石和冰构成的。但是,“塞德娜”的体积使它卓然出群。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7/31/content_3292694.ht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古人之言5234
2006-05-17 · TA获得超过35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2万
展开全部
别人文章,看看可以,不要用于商业等用途进行不合理转载,

第十行星?

作者 碧声

科学家在太阳系内新发现了一个比冥王星还大的天体。它会成为第十大行星,
还是被当作第一大垃圾?这关系到我们对于行星的定义。

对身为科学编辑的我来说,2005年7月实在是异常热闹而忙碌:“深度撞击”
放了一场壮丽的彗星焰火,“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全世界的希望与担忧中升空,
临近月底又仓促地传出一条让人难以置信的爆炸性新闻:发现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九大行星”的格局自1930年以来就没有变过,寻觅已久的第十行星这样突然出
场,实在有点让人吃不消。不过,仔细回想一下,其实还是有很多铺垫的,并不
值得意外。近年来科学家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的新天体越来大,终于发现这个比冥
王星还大的家伙,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它能不能就算是第十大行星?对它的地位认定,将怎样影响我们对太
阳系的认识?说到底,在科学上,什么样的东西算是行星?

什么是行星?

坦白地说,这个问题,连负责给星星们起名字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都答不上来。(不过,对某种事物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并不妨碍人们深入地研
究它——不信的话,你试试回答看:什么是人?)为了对行星进行科学定义,联
合会的一个委员会已经工作了近一年,本来打算于明年夏天发布结果。但号称第
十行星的这项新发现使情形变得紧急起来,新的行星定义可能很快就会出炉。在
此之前,我们可以继续使用“运动着的星星”这样最原始的定义,再加上一点大
小、轨道方面的限制。

离自己近的东西,看起来就运动得快,远了就运动得慢。远到几光年乃至成
千上万光年以外,看上去基本上就静止不动,祖先们称之为恒星——不动的星星。
太阳系里的星星离我们相对比较近,不借助天文仪器也可明显察觉它们的运动,
便叫做行星。肉眼明显可见的行星有5颗(加上脚底下这一个是6个),中国以五
行命名之,从太阳附近往外,依次为水、金、火、木、土;在西方文化中分别对
应信使之神Mercury、爱神Venus、战神Mars、众神之王Jupiter 和农神Saturn。

伽利略在17世纪初就将望远镜伸向天空,开创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但直到将
近两百年后的1781年,才由赫歇尔发现了又一颗行星——天王星(Uranus)。它
的轨道与预期值有差异,使人们猜测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影响着天王星的运动,
果然,在预期的位置上又发现了海王星(Neptune)。通过类似的方法,又发现
了冥王星(Pluto)——这个特立独行的家伙很给人添了点麻烦。其余八大行星
的轨道基本上都是同心圆,而且轨道平面处在同一个平面中——比如说,可以摊
成一张相当整齐的圆薄饼。冥王星的轨道比较扁,轨道平面与前面这张饼呈17度
夹角。再加上它个头很小,所以颇有科学家怀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行星。

寻找第十行星

虽然有怀疑和争议存在,冥王星在大行星的位置上还是很牢靠地坐了几十年,
毕竟一直没有在太阳系里发现过比它更大的天体。有了第九行星,人们自然就寻
找起第十个。寻找的方向是两极,一是“水内”,即比水星更靠近太阳的地方;
二是“冥外”,比冥王星还要远的地方。

科学家甚至把预想中那颗水内行星的名字都起好了——伏尔甘(Vulcan,火
神。那么靠近太阳的地方当然热得很)。但后来他们发现水星的奇怪运动方式可
以用广义相对论解释,用不着另一颗行星,观测手段的发展也断绝了这个指望。
于是,第十行星可能存在的地方只有冥外了,那里是如此遥远而又暗淡,超出了
人类的观测能力,直到近十多年来才有改观。

天文学家柯伊伯于1951年提出,在太阳系外围可能有一大群小天体绕太阳运
行。1992年,天文学家在海王星以外发现了一个直径200公里左右的暗淡天体,
编号为1992 QB1,为柯伊伯的上述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柯伊伯带”从此不再
只是假设。它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里面有几万个或可能更多天体,由冰和岩石
组成。科学家相信,这些天体是早期太阳系中物质凝聚成各大行星的过程中剩下
来的残渣。

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KBO)越来越多,大小记录也迅速被刷新。其中,
加州理工学院的麦克·布朗等人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成绩格外卓著。他们发现了
比冥卫一更大的“夸欧尔”(Quaoar),以及尺寸更大、一度被疑为第十行星的
“塞德娜”(Sedna)。这一次,真正有资格称得上第十行星的这个新天体,又
是他们发现的。

比冥王星更大

这个天体暂时编号为2003-UB313(这个编号的意思是,科学家发现它时所依
据的数据,是2003年10月的下半个月获得的)。它与太阳的距离约为97个天文单
位(1天文单位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1.5亿公里),是目前所知离太阳最远的
太阳系天体。它于2003年首次被发现(发现的方法与老祖宗的方法实质上完全相
同:在静止的恒星背景中,寻找运动着的行星。不过现在初步分析可以交由计算
机去做,人只需要对计算机挑出来的可疑目标进行进一步观察。请注意,发现一
颗新星星,绝对不是用周易算算了事的!),不过布朗等人在2005年1月才意识
到,它离得那么远还能具有相当的亮度,个头必定不小。

到底有多大呢,现在还不清楚,因为它很亮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个头很
大,二是表面光滑、反射光的效率(反照率)很高,或兼而有之。必须要结合反
照率,才能较为准确地推断其大小。通过观测其红外线,可以得出反照率,但它
毕竟太远、太暗淡了,似乎超出布朗等人所使用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的
能力,还需要更多观测,或许使用“哈勃”等更强力的望远镜来。

在获得真实反照率数据之前,科学家根据不同的反照率对该天体的大小进行
了推算,结论是,它必定比冥王星大。因为即使按照100%反射光线(这样的东西
世界上还没有)来算,它的直径也有2210公里,仅比冥王星略小。如果反照率为
90%(一尘不染的雪地),直径就达到2330公里,比冥王星大一点。如果像冥王
星那样反照率60%,则直径为2860公里。若反照率与冥卫一类似(38%),则直径
为3550公里。根据现有数据的分析,它不可能更大了。

这个天体的看上去与冥王星很相似,表面覆盖着甲烷冰(非常之冷,只比绝
对零度高约30度),内部可能是冰与岩石的混合物。不过两者也有明显差异:冥
王星颜色发红,2003-UB313却基本上是灰色,科学家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它
有着比冥王星更奇怪的轨道:扁得厉害,在560年的公转周期里,远日点离太阳
97天文单位(现在位于远日点附近),近日点却只有38天文单位。轨道平面与地
球等八大行星轨道平面夹角达到近45度之多,科学家猜测有可能是它屡次靠近海
王星、轨道受到影响,以至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天文爱好者可以用最高级的业余
天文望远镜在鲸鱼座方向上看到它。

名字和黑客的八卦

科学家们已经给2003-UB313拟好了一个正式名称,并提交给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正等待批准。布朗本人的主页上介绍该天体的页面叫做 planetlila,因此
不少人猜测新行星就叫lila。布朗只得出来澄清说,lila是他三星期大的女儿的
名字,一个感情用事的父亲在缺少睡眠的早上对网页的命名,是不能当真的。

按照惯例,柯伊伯带天体用神话传说中的神祗命名,布朗等人这次也采用同
样的规则。不过希腊和罗马神话里的名字基本上被大小行星用光了,布朗本来中
意冥王的妻子珀尔塞福涅的名字(珀尔塞福涅一年只有六个月陪着冥王,另六个
月在人间待着;而2003-UB313在一个公转周期内只有一半时间在冥王星附近,
另一半时间很远,多相称啊),可惜其希腊版本已经被第399号小行星用掉,罗
马版本则是第26号小行星。罗马神话中的名字还剩下了著名的伏尔甘,但这名字
显然不适合暗淡寒冷的天体。幸好世界上的文化多得很,尽可以从美洲、因纽特、
印度或什么其它民族的神话中去挑名字。

7月29日布朗等人举行新闻发布会仓促发布消息,媒体盛传其原因有二:其
一是西班牙的一个小组在28日宣布发现了另一个高亮度的柯伊伯带天体2003
EL61,而这个天体布朗等人已经发现了,因为想等更多观测数据、推算出详细结
果再公布,结果被别人抢了先;其二是他们保存研究资料的网站被黑客侵入。这
黑客事件的真相自然备受关注,各种猜测纷纷出现。

布朗后来在网站上解释说,实际情况说起来有点复杂。有些细节他也没弄清
楚,大致是这样的:他们用望远镜观测这些天体的时候,用软件自动生成天体编
号,而这些望远镜的观测活动记录是公开放在网上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为
了参加9月份的一次学术会议,他们在网上公布了论文摘要,其中直接就使用了
观测的天体编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如果多长个心眼,把两方面的情况一结合,
就能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根本都不需要使用黑客手段。

7月29日早上布朗醒悟到这一点,就跟国际天文学小行星中心联系。对方很
快告诉他,有人用中心的网络、根据以往观测来预测当天晚上某天体的方位,而
这些“以往观测”就是布朗等人使用望远镜的观测记录,犯人甚至连布朗他们用
的天体编号都懒得改一改!这下子布朗等人别无选择,只好在下午4点开了个草
率的发布会。要知道当天可是星期五,4点已临近下班,布朗自嘲说“这大概是
宣布你不想让人听到的消息的最佳时间”。当然,他是过谦了,这样的新闻注定
是要大出风头的。除了这个被媒体爆炒的第十行星,布朗等人同时公布的还有另
一个柯伊伯带天体2005 FY9,以及被西班牙小组抢去头功的2003 EL61的更多情
况——譬如,它有一个卫星!

布朗检讨了一通自己的愚蠢和天真——论文摘要里竟不会把天体编号改一改,
而且没想到会有人通过网络来把这些信息拼到一起。但是,“我的确有时候忘记
锁门,我希望人们不要认为因此就可以跑进我家来拿走我的东西。”

布朗坚持认为2003-UB313应当被视为行星,即太阳系第十行星。既然冥王星
都可以称为行星,那比它大的星星自然更可以嘛。不少天文学家赞同这种观点,
但也有人反对。如前所述,对于太阳系行星,目前并没有严格定义,毛病主要出
在冥王星上,没有什么好的科学定义能够既将它包括在行星内,又不对太阳系的
总体格局造成重大影响——譬如让行星从9颗一下增加到23颗。

布朗说,既然冥王星在文化上已经以无数方式被视作行星,科学家不能不顾
及文化。在文化上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规定从冥王星以后不再有行星,二是规
定比冥王星更大的星星可称为行星。第二种方法使得大行星数量有增加的潜力,
因而更加有吸引力。于是,布朗等人宣称2003-UB313是一颗行星,“文化的行星,
历史的行星”,反正没有什么科学定义能够既适合太阳系又适合文化。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如何裁决呢?布朗发布新闻时说“拿起笔改写教科书
吧”,这话自然是不错的,有了这么大的发现,教科书非改写不可——只是朝哪
个方向改,可就不好说了。也许是十大行星,也许把更多柯伊伯带天体算进来成
为几十大行星,也许索性把冥王星一并开除变成八大行星,于是这个比冥王星还
大的家伙就成了太阳系第一大垃圾。若让我打赌,我还真不知道该往哪里下注呢。

本文预定发表于《环球》杂志,其它报刊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 http://www.shunz.net/tag/%E7%AC%AC%E5%8D%81%E5%A4%A7%E8%A1%8C%E6%98%9F/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