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15
要资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要资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晋江上"一桥"到"多桥" 跨江飞虹见证城市发展
“闽中桥梁甲天下。”自唐宋以来,泉州一带兴建了大小桥梁数以百计,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桥”——洛阳桥,也有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座座桥梁的诞生、繁荣,见证着泉州从荒蛮到繁华,从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的古港到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上,陆续架起了好几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座美,设计车速越来越快,通车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桥的建设,饱含着泉州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元素,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新桥横跨晋江两岸。
泉州大桥
市区第一座现代大桥
对于泉州城来说,泉州大桥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桥。
在市公路局编纂的《泉州桥梁文化》一书中,时为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黄必贤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通车典礼彩色照片。照片中,庆典仪式盛大无比,参与的人们不计其数,靠近大桥西侧(今市区一侧)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这张照片的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桥建成通车之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泉州大桥建设者之一的杨建国工程师依旧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而此前,大桥选址前后变更了三次。新华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码头都曾经是大桥选址的考虑对象,但由于造价等原因,最终才确定现在的地址。
“大桥的建设充满艰辛,但许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了下来。”许多参与者对当年的建设情形仍记忆犹新。由于建筑设施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运载水泥全靠人力板车,铺水泥也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慢慢抹平。一天下来,施工人员个个灰头土脸,“加班加点是常事,根本没有夜晚和周末”。
建桥之前,晋江上的旧浮桥和旧顺济桥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由于旧顺济桥就在南门边,所以走旧顺济桥的车要比走旧浮桥的车多。交通繁忙时,旧顺济桥两头就会有人拿着红、绿两面小旗负责指挥交通。每当有车开到桥头,都得仔细看看“旗语”:绿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赶紧开过去;举起红旗的时候,就得等桥对面的车先开过来。
“看旗过桥”的现象随着泉州大桥的建成而改变。1984年9月,历时3年10个月建设的泉州大桥竣工通车。在当时,泉州大桥可是很现代化的一座大桥: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长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建成后的泉州大桥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城市公路桥。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交通收费站。
笋江大桥、顺济新桥
帮“老大”减负的“兄弟桥”
“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哪座先建好?”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容易混淆。事实上,笋江大桥、顺济新桥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缓解当时桥梁“老大”泉州大桥拥堵而建设的,而它们通车时间相隔半年。
笋江大桥建设之前,泉州大桥因为过境车辆多,经常造成堵塞,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下游的旧顺济桥虽然修修补补后还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渐式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桥建设迫在眉睫,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通车。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
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10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
泉州晋江大桥
泉州城崛起新地标
大桥施工高峰工人最多达800多人;仅脚手架就用掉8000多吨;主桥、北引桥工程标段用掉的钢筋有5万吨……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泉州的新地标——泉州晋江大桥。
“再过两个月,车子就可以在晋江大桥上驰骋了!”大桥建设者之一的黄太成兴奋地告诉记者。黄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从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上调任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泉州晋江大桥项目部党总支书记。作为晋江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爱好摄影的黄太成同时也是大桥建设的纪录者,泉州晋江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被他收录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晋江大桥开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晋江大桥第一桩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墩第18号钻孔桩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晋江大桥主桥梁浇筑成功,大桥从地下隐蔽工程转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浇筑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晋江大桥东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国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时,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大合龙,宣告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晋江大桥工地正在进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悬挂调整、主桥引桥栏杆、东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线路基、亮化绿化等工程。
“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的骄傲,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又一座地标。”黄太成说,能参与它的建设,值得骄傲。相信两个月后,相机纪录下的将是繁忙有序的车流和人们满意的笑脸。
刺桐大桥
开启全省BOT项目先河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BOT项目是指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目前,刺桐大桥已成为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荣华,刺桐大桥收费站站长。1996年2月起,开始参与刺桐大桥建设。“由于是第一座BOT项目,大桥建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建设工程所需要的200多个公章。”朱荣华说,这离不开当时政府部门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驻员工的通力配合。从1995年5月18日大桥动工建设,到1996年12月28日大桥竣工通车,仅用1年半就完成了预定3年的建设任务。
刺桐大桥通车后的1998年,跨越晋江的另外两座桥梁顺济新桥、笋江大桥相继通车。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桥与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高速路沉洲桥段五站进行收费“博弈”时代时,刺桐大桥的车流量一度与泉州大桥相当,名列前茅,成为连接晋江两岸的主要桥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
2006年下半年,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大桥实行只进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桥迎来长达一年的车辆过境高峰阶段,最高时一天通过的车辆达3.8万辆,是设计通行能力2.5万辆左右的1倍多!
相关新闻:
一桥到多桥“桥上”看变化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编纂《泉州桥梁文化》。据介绍,泉州自唐宋以来,在乡间、沿海、繁华街区,偏僻角落,建设的大大小小桥梁数以百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上陆续建成的泉州大桥、刺桐大桥、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晋江大桥,更是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
桥梁之变:
数量增多功能先进
横跨长江的大桥有30多座,闽江上的桥梁也有近10座。桥梁之于城市,犹如手脚之于人,手脚长可以取到更远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每隔几年晋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在建设桥梁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为了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新桥变得长、宽,也更加先进,设计时速更快,通车量更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仕如此概括现代化桥梁建设趋势。在技术上,旧桥与新桥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新建成的晋江大桥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60米,是泉州大桥的2倍,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通车能力在高峰时达到日通行量8万辆,而功能相较于以前的桥梁更是先进,基座可抗8级地震。
交通之变:
桥梁成为重要枢纽
桥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桥梁的建成影响着城市的路网结构、交通格局。
国道324线上的泉州大桥,在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之前,是过境车辆必经通道,最高峰时日通车在5万辆次,无疑对泉州交通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桥,相当于打通了一个枢纽,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有限,公路设施建设要靠收费。泉州大桥是全省最先在公路桥上设立收费站的大桥,运营近20年来,为泉州路网铺就做出巨大贡献,如后来的顺济新桥、笋江大桥、江滨路、后渚大桥和许多高速路、桥梁、普通公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此。笋江大桥、顺济新桥、刺桐大桥,不仅大大缓解了泉州大桥的拥堵现象,也成为连接市区与晋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中,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等几座大桥成为重点节点,而晋江大桥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节点工程,将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距离拉得更近。
城市之变:
在新桥诞生中不断壮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一座桥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这样说,每一座新桥的诞生,在让两岸联系得更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繁华、贸易兴盛,一座大桥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桥的建成,让华洲、浮桥一带连接温陵路,通往市区。大桥建成前,桥南一带人烟稀少,当时热闹的只有华洲一带,许多小商品在这里流通买卖。温陵路拓宽了,桥南也发展起来了,来往泉州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2002年,鲤城区政府迁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三桥收费正式取消;而为改善泉州大桥拥堵状况而建的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更是泉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晋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保障。而现在,得益于泉州大桥一侧桥南立交桥的启用,桥南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福建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BOT被广泛运用于泉州一大批公共设施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设也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大桥将连接泉州、晋江南北两岸,并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实现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中心市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利。“泉州晋江大桥作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泉州湾大城市框架。”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调研室、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晋江大桥的建设势必缩小泉州各区域空间距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
“闽中桥梁甲天下。”自唐宋以来,泉州一带兴建了大小桥梁数以百计,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桥”——洛阳桥,也有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座座桥梁的诞生、繁荣,见证着泉州从荒蛮到繁华,从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的古港到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上,陆续架起了好几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座美,设计车速越来越快,通车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桥的建设,饱含着泉州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元素,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新桥横跨晋江两岸。
泉州大桥
市区第一座现代大桥
对于泉州城来说,泉州大桥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桥。
在市公路局编纂的《泉州桥梁文化》一书中,时为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黄必贤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通车典礼彩色照片。照片中,庆典仪式盛大无比,参与的人们不计其数,靠近大桥西侧(今市区一侧)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这张照片的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桥建成通车之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泉州大桥建设者之一的杨建国工程师依旧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而此前,大桥选址前后变更了三次。新华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码头都曾经是大桥选址的考虑对象,但由于造价等原因,最终才确定现在的地址。
“大桥的建设充满艰辛,但许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了下来。”许多参与者对当年的建设情形仍记忆犹新。由于建筑设施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运载水泥全靠人力板车,铺水泥也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慢慢抹平。一天下来,施工人员个个灰头土脸,“加班加点是常事,根本没有夜晚和周末”。
建桥之前,晋江上的旧浮桥和旧顺济桥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由于旧顺济桥就在南门边,所以走旧顺济桥的车要比走旧浮桥的车多。交通繁忙时,旧顺济桥两头就会有人拿着红、绿两面小旗负责指挥交通。每当有车开到桥头,都得仔细看看“旗语”:绿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赶紧开过去;举起红旗的时候,就得等桥对面的车先开过来。
“看旗过桥”的现象随着泉州大桥的建成而改变。1984年9月,历时3年10个月建设的泉州大桥竣工通车。在当时,泉州大桥可是很现代化的一座大桥: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长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建成后的泉州大桥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城市公路桥。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交通收费站。
笋江大桥、顺济新桥
帮“老大”减负的“兄弟桥”
“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哪座先建好?”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容易混淆。事实上,笋江大桥、顺济新桥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缓解当时桥梁“老大”泉州大桥拥堵而建设的,而它们通车时间相隔半年。
笋江大桥建设之前,泉州大桥因为过境车辆多,经常造成堵塞,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下游的旧顺济桥虽然修修补补后还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渐式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桥建设迫在眉睫,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通车。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
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10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
泉州晋江大桥
泉州城崛起新地标
大桥施工高峰工人最多达800多人;仅脚手架就用掉8000多吨;主桥、北引桥工程标段用掉的钢筋有5万吨……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泉州的新地标——泉州晋江大桥。
“再过两个月,车子就可以在晋江大桥上驰骋了!”大桥建设者之一的黄太成兴奋地告诉记者。黄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从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上调任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泉州晋江大桥项目部党总支书记。作为晋江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爱好摄影的黄太成同时也是大桥建设的纪录者,泉州晋江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被他收录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晋江大桥开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晋江大桥第一桩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墩第18号钻孔桩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晋江大桥主桥梁浇筑成功,大桥从地下隐蔽工程转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浇筑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晋江大桥东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国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时,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大合龙,宣告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晋江大桥工地正在进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悬挂调整、主桥引桥栏杆、东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线路基、亮化绿化等工程。
“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的骄傲,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又一座地标。”黄太成说,能参与它的建设,值得骄傲。相信两个月后,相机纪录下的将是繁忙有序的车流和人们满意的笑脸。
刺桐大桥
开启全省BOT项目先河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BOT项目是指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目前,刺桐大桥已成为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荣华,刺桐大桥收费站站长。1996年2月起,开始参与刺桐大桥建设。“由于是第一座BOT项目,大桥建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建设工程所需要的200多个公章。”朱荣华说,这离不开当时政府部门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驻员工的通力配合。从1995年5月18日大桥动工建设,到1996年12月28日大桥竣工通车,仅用1年半就完成了预定3年的建设任务。
刺桐大桥通车后的1998年,跨越晋江的另外两座桥梁顺济新桥、笋江大桥相继通车。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桥与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高速路沉洲桥段五站进行收费“博弈”时代时,刺桐大桥的车流量一度与泉州大桥相当,名列前茅,成为连接晋江两岸的主要桥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
2006年下半年,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大桥实行只进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桥迎来长达一年的车辆过境高峰阶段,最高时一天通过的车辆达3.8万辆,是设计通行能力2.5万辆左右的1倍多!
相关新闻:
一桥到多桥“桥上”看变化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编纂《泉州桥梁文化》。据介绍,泉州自唐宋以来,在乡间、沿海、繁华街区,偏僻角落,建设的大大小小桥梁数以百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上陆续建成的泉州大桥、刺桐大桥、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晋江大桥,更是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
桥梁之变:
数量增多功能先进
横跨长江的大桥有30多座,闽江上的桥梁也有近10座。桥梁之于城市,犹如手脚之于人,手脚长可以取到更远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每隔几年晋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在建设桥梁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为了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新桥变得长、宽,也更加先进,设计时速更快,通车量更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仕如此概括现代化桥梁建设趋势。在技术上,旧桥与新桥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新建成的晋江大桥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60米,是泉州大桥的2倍,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通车能力在高峰时达到日通行量8万辆,而功能相较于以前的桥梁更是先进,基座可抗8级地震。
交通之变:
桥梁成为重要枢纽
桥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桥梁的建成影响着城市的路网结构、交通格局。
国道324线上的泉州大桥,在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之前,是过境车辆必经通道,最高峰时日通车在5万辆次,无疑对泉州交通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桥,相当于打通了一个枢纽,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有限,公路设施建设要靠收费。泉州大桥是全省最先在公路桥上设立收费站的大桥,运营近20年来,为泉州路网铺就做出巨大贡献,如后来的顺济新桥、笋江大桥、江滨路、后渚大桥和许多高速路、桥梁、普通公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此。笋江大桥、顺济新桥、刺桐大桥,不仅大大缓解了泉州大桥的拥堵现象,也成为连接市区与晋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中,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等几座大桥成为重点节点,而晋江大桥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节点工程,将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距离拉得更近。
城市之变:
在新桥诞生中不断壮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一座桥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这样说,每一座新桥的诞生,在让两岸联系得更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繁华、贸易兴盛,一座大桥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桥的建成,让华洲、浮桥一带连接温陵路,通往市区。大桥建成前,桥南一带人烟稀少,当时热闹的只有华洲一带,许多小商品在这里流通买卖。温陵路拓宽了,桥南也发展起来了,来往泉州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2002年,鲤城区政府迁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三桥收费正式取消;而为改善泉州大桥拥堵状况而建的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更是泉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晋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保障。而现在,得益于泉州大桥一侧桥南立交桥的启用,桥南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福建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BOT被广泛运用于泉州一大批公共设施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设也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大桥将连接泉州、晋江南北两岸,并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实现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中心市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利。“泉州晋江大桥作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泉州湾大城市框架。”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调研室、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晋江大桥的建设势必缩小泉州各区域空间距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
参考资料: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8-07/15/content_2869321.htm
展开全部
复制别人的
顺济桥上两个月已经塌了!下面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桥,都是泉州的,就知道这些了!
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经泉州市文物部门测量,安平桥现长2262.79米,比1985年修缮后长7.79米,比南宋建桥时全长2700米短了437.21米。
据称,此次测量的长度是指,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昨日21时30分,经现场负责测量的晋江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计算,相关数据终于出来:
最宽处4.00米,最窄2.90米,均出现在靠近水头方向;
共有363个桥墩,362个桥孔;
桥墩之间石条共2288块,最长石条12.15米,位于水头桥头堡数过去11至12个桥墩之间,是惟一的仅4块石条铺成的一孔,宽3.00米。
而5块石条的有17孔,6块石条的有208孔,7块石条的有135孔,8条的有1孔。
而中亭至南安水头桥头堡长1127.53米,中亭至晋江安海白塔长1135.26米。
据史料记载,安平桥落成后,修桥太守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约2700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据了解,从11月开始,泉州市文物部门开始对安平桥进行全面测量,包括长度在内测量记录安平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建立档案。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主任黄真真介绍,为了科学保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资料,此次测量包括非常细,包括桥本身和相关文物的各种数据;并用拓片的形式保存资料,包括碑文、楹联以及牌匾。
桥长是怎么测出的
黄世春介绍,此次测量是用尺子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然后累加算出最后结果的。
“一根石条一根石条,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为了减小误差,每一次测量,都细到厘米。”
他称,其实长度,只是一个指标,还包括每节桥之间的石条长度,桥墩的形状等各种资料和数据。
测量完后将绘制出安平桥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整座桥的结构都会在这些图纸上体现出来。
“不过,绘图工作量更大,预计还需几个月。”
桥长为什么变短了
此次测出长度为2262.79米;而1980年—1985年大修后,测量的长度为2255米;而再往前推,据史料记载,宋代建成时,全长2700米。
问题1:桥的长度为何会变,难道会热胀冷缩?
黄世春解释,主要是各个时期,对两侧桥头引桥的破坏所致。“南宋建桥时,包括引桥在内共2700米,指海潮庵至白塔之间的长度,如果算上陆地上的距离,还会增加一两百米;”
“此后,各朝各代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由于当时安海桥头堡到白塔的引桥部分桥体被破坏,而水头桥头堡至海潮庵之间引桥也被破坏,所以测量的长度是从水头桥头堡至安海桥头堡出去未被破坏处,为2255米。”
“近年,安海桥头堡至白塔被破坏的引桥修复,所以此次测量的是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问题2:五里桥长是五里吗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连接晋江市的安海镇和南安市的水头镇。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据《晋江县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后因故停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继续建造,一年后建成。安平桥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据介绍,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它又名五里桥,那“五里”究竟多长呢?
据黄真真介绍,古时没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约合现在的450米。“所以,当时的五里相当于现在的2250米左右。”
顺济桥上两个月已经塌了!下面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桥,都是泉州的,就知道这些了!
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经泉州市文物部门测量,安平桥现长2262.79米,比1985年修缮后长7.79米,比南宋建桥时全长2700米短了437.21米。
据称,此次测量的长度是指,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昨日21时30分,经现场负责测量的晋江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计算,相关数据终于出来:
最宽处4.00米,最窄2.90米,均出现在靠近水头方向;
共有363个桥墩,362个桥孔;
桥墩之间石条共2288块,最长石条12.15米,位于水头桥头堡数过去11至12个桥墩之间,是惟一的仅4块石条铺成的一孔,宽3.00米。
而5块石条的有17孔,6块石条的有208孔,7块石条的有135孔,8条的有1孔。
而中亭至南安水头桥头堡长1127.53米,中亭至晋江安海白塔长1135.26米。
据史料记载,安平桥落成后,修桥太守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约2700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
据了解,从11月开始,泉州市文物部门开始对安平桥进行全面测量,包括长度在内测量记录安平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并建立档案。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主任黄真真介绍,为了科学保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资料,此次测量包括非常细,包括桥本身和相关文物的各种数据;并用拓片的形式保存资料,包括碑文、楹联以及牌匾。
桥长是怎么测出的
黄世春介绍,此次测量是用尺子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然后累加算出最后结果的。
“一根石条一根石条,一个桥墩一个桥墩量过去,为了减小误差,每一次测量,都细到厘米。”
他称,其实长度,只是一个指标,还包括每节桥之间的石条长度,桥墩的形状等各种资料和数据。
测量完后将绘制出安平桥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整座桥的结构都会在这些图纸上体现出来。
“不过,绘图工作量更大,预计还需几个月。”
桥长为什么变短了
此次测出长度为2262.79米;而1980年—1985年大修后,测量的长度为2255米;而再往前推,据史料记载,宋代建成时,全长2700米。
问题1:桥的长度为何会变,难道会热胀冷缩?
黄世春解释,主要是各个时期,对两侧桥头引桥的破坏所致。“南宋建桥时,包括引桥在内共2700米,指海潮庵至白塔之间的长度,如果算上陆地上的距离,还会增加一两百米;”
“此后,各朝各代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由于当时安海桥头堡到白塔的引桥部分桥体被破坏,而水头桥头堡至海潮庵之间引桥也被破坏,所以测量的长度是从水头桥头堡至安海桥头堡出去未被破坏处,为2255米。”
“近年,安海桥头堡至白塔被破坏的引桥修复,所以此次测量的是从安平桥位于水头镇的桥头堡至安海镇白塔的长度。”
问题2:五里桥长是五里吗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连接晋江市的安海镇和南安市的水头镇。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据《晋江县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后因故停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继续建造,一年后建成。安平桥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据介绍,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它又名五里桥,那“五里”究竟多长呢?
据黄真真介绍,古时没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约合现在的450米。“所以,当时的五里相当于现在的2250米左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只能告诉你桥名。如果你要详细资料,把桥名输入百度或其他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了。
世界最长的古桥——安平桥(1907年黄河大桥建成之前,他保持了1000多年的世界最长记录。)
世界最古老的跨海石桥——洛阳桥(我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中国第一座民间投资的桥——刺桐大桥(采用BOT形式让私人投资经营)
顺济桥,有800多年历史的顺济古桥已经在去年坍塌,新桥是市区重要通道
晋江大桥——世界第一做开字形大桥,很漂亮
泉州大桥——桥南立交工程也很漂亮
世界最长的古桥——安平桥(1907年黄河大桥建成之前,他保持了1000多年的世界最长记录。)
世界最古老的跨海石桥——洛阳桥(我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中国第一座民间投资的桥——刺桐大桥(采用BOT形式让私人投资经营)
顺济桥,有800多年历史的顺济古桥已经在去年坍塌,新桥是市区重要通道
晋江大桥——世界第一做开字形大桥,很漂亮
泉州大桥——桥南立交工程也很漂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洛阳桥
一
指洛阳市天津桥 。 唐 李益 《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 洛阳桥 。”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韦丹 未第时, 洛阳桥 见渔者得一鼋甚大, 丹 异之,买投於河。” 明 张昱 《感事》诗:“ 洛阳桥 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二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洛 阳 桥 图 片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允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名:洛阳桥
导 演:刘斌
编 剧:杜弘、李艺
主 演:曾广兰、韩培玲、马兰、王雪景、姜玉予
上 映:1982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戏曲片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您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廿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蔡襄祠: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一
指洛阳市天津桥 。 唐 李益 《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 洛阳桥 。”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韦丹 未第时, 洛阳桥 见渔者得一鼋甚大, 丹 异之,买投於河。” 明 张昱 《感事》诗:“ 洛阳桥 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二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洛 阳 桥 图 片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允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名:洛阳桥
导 演:刘斌
编 剧:杜弘、李艺
主 演:曾广兰、韩培玲、马兰、王雪景、姜玉予
上 映:1982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戏曲片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您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廿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蔡襄祠: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