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期中考试)
4个回答
2012-12-24
展开全部
他们的都不是重点,我给你个网站,保准好使http://www.doc88.com/p-806248213478.html,望大家给分!!!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历史七上期中复习资料
1、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识记)
(1)元谋人: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工具,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已知)的最早人类。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他们已经是人了。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地穴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内容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房子布局 干栏式 半地穴式
培植作物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白菜、芥菜
饲养牲畜 猪、狗、水牛 猪狗等牲畜
劳动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不漏水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
日常生活用品 黑陶、白陶 彩陶(如:鱼纹彩陶盆)
生活方式 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4)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东方蚩尤,从此逐渐形成华夏族(汉族的前身)。至今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传说继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祭拜黄帝陵:表达了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2、夏朝、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封制(识记)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奴隶社会开始。禹是唯一个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奴隶制国家国王的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个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西欧封建等级的区别。
3、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其主要形式是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1)背景: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
(2)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4)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启示: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①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③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这种事可信吗?为什么?(不可信。因为法令规定: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
4、通过秦兼并六国的史实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1)、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也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2、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经济:1、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思想:“焚书坑儒”。 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第五、巩固、开发边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统一的意义:
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或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⑤同时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利用哪家的思想? 法家思想
5、陈胜、吴广起义(识记)
原因:秦朝实行暴政统治、沉重的徭役赋税、严刑酷法,使民不聊生。
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但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失败。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注意:它并没有直接推翻秦朝的统治。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6、青铜器、都江堰、长城和灵渠(开发岭南 南海郡)(识记)
商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称为“青铜时代”。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你认为李冰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
①他巧妙地设计最值得我们纪念。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②他“绿色环保”的治水特点最值得我们纪念。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③他治水的经验最值得我们纪念。形成了一套科学治水和管水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④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值得我们纪念。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反映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明朝政府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侵扰,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 长城精神: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艰苦奋斗和凝聚力、创造力。
7、文字、老子、孔子、百家争鸣(识记)
(1)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除甲骨文以外,商周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又称“铭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周晚期,又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大篆”。
(2)思想家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②注意“因材施教”,他③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④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③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派 时期 代表 主 要 观 点
儒 家 春秋晚期 孔子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爱人”反对苛政
战国 孟子 主张“施仁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便自然资源持续使用。
战国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墨家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支持正义战争。
道 家 春秋晚期 老子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是相对的,会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主张“道法自然”, 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法家 战国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兵家 春秋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8、这些图片或文物名称(识记其历史意义及其所属行业)
比如,与左图对应的是农业(农耕为主定居生活)
又如,
黄帝的发明创造及其历史意义(产生了哪些行业?)
左边及上面的这三幅图片,是
以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来
反映并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旧石器:山顶洞人及以前
新石器:河姆渡人至黄帝时代(即大汶口中晚期)
青铜(夏商西周),铁器(春秋以后)
9、关于社会形态、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主要制度名称)
(1)从原始——奴隶——封建三种社会形态的过渡
(2)夏至西汉朝代更替(包括起止时间、都城、建立或亡废时的国君)
比如: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
(识记其历史意义)
又如,《战国形势图》(P33页)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禹传子(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材料三: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
材料四: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补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史记·商君列传》
公元前338,秦孝公死,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诬陷商鞅“谋反”,将他处死。但惠王及其子孙继续先王的既定政策,新法得以推行。
材料五: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兴许。”始皇令群臣朝议(远地封王),群臣皆以为可行。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伤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识记)
(1)元谋人: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工具,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已知)的最早人类。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他们已经是人了。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地穴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内容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房子布局 干栏式 半地穴式
培植作物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白菜、芥菜
饲养牲畜 猪、狗、水牛 猪狗等牲畜
劳动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不漏水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
日常生活用品 黑陶、白陶 彩陶(如:鱼纹彩陶盆)
生活方式 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4)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东方蚩尤,从此逐渐形成华夏族(汉族的前身)。至今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传说继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祭拜黄帝陵:表达了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2、夏朝、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封制(识记)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奴隶社会开始。禹是唯一个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奴隶制国家国王的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个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西欧封建等级的区别。
3、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其主要形式是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1)背景: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
(2)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4)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启示: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①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③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这种事可信吗?为什么?(不可信。因为法令规定: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
4、通过秦兼并六国的史实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1)、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也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2、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经济:1、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思想:“焚书坑儒”。 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第五、巩固、开发边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统一的意义:
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或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⑤同时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利用哪家的思想? 法家思想
5、陈胜、吴广起义(识记)
原因:秦朝实行暴政统治、沉重的徭役赋税、严刑酷法,使民不聊生。
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但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失败。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注意:它并没有直接推翻秦朝的统治。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6、青铜器、都江堰、长城和灵渠(开发岭南 南海郡)(识记)
商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称为“青铜时代”。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你认为李冰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
①他巧妙地设计最值得我们纪念。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②他“绿色环保”的治水特点最值得我们纪念。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③他治水的经验最值得我们纪念。形成了一套科学治水和管水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④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值得我们纪念。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反映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明朝政府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侵扰,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 长城精神: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艰苦奋斗和凝聚力、创造力。
7、文字、老子、孔子、百家争鸣(识记)
(1)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除甲骨文以外,商周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又称“铭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周晚期,又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大篆”。
(2)思想家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②注意“因材施教”,他③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④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③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派 时期 代表 主 要 观 点
儒 家 春秋晚期 孔子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爱人”反对苛政
战国 孟子 主张“施仁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便自然资源持续使用。
战国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墨家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支持正义战争。
道 家 春秋晚期 老子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是相对的,会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主张“道法自然”, 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法家 战国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兵家 春秋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8、这些图片或文物名称(识记其历史意义及其所属行业)
比如,与左图对应的是农业(农耕为主定居生活)
又如,
黄帝的发明创造及其历史意义(产生了哪些行业?)
左边及上面的这三幅图片,是
以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来
反映并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旧石器:山顶洞人及以前
新石器:河姆渡人至黄帝时代(即大汶口中晚期)
青铜(夏商西周),铁器(春秋以后)
9、关于社会形态、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主要制度名称)
(1)从原始——奴隶——封建三种社会形态的过渡
(2)夏至西汉朝代更替(包括起止时间、都城、建立或亡废时的国君)
比如: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
(识记其历史意义)
又如,《战国形势图》(P33页)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禹传子(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材料三: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
材料四: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补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史记·商君列传》
公元前338,秦孝公死,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诬陷商鞅“谋反”,将他处死。但惠王及其子孙继续先王的既定政策,新法得以推行。
材料五: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兴许。”始皇令群臣朝议(远地封王),群臣皆以为可行。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伤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4----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5----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6----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7----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9----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11----
第4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12----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 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 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13----
讲 评 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 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2、 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3、 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 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 练习(使用微机)
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15----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6----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17----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4----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5----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6----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7----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9----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11----
第4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12----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 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 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13----
讲 评 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 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2、 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3、 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 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 练习(使用微机)
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15----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6----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17----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