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
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
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
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
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
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
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
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
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
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
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
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
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
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
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
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
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
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
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
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
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
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
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
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
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
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
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
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 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
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 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
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
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
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
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是讲战国时 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
前354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
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
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 旧
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
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 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
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
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 正事
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
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
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
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 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
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
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 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
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
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
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
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
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
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
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
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
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
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
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
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
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
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
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
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
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
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
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
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
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
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
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
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
力再打天京了。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
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
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
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损:损: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
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古人按语说:故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
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
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
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
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
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
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
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
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
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
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
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
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
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
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
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
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
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
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 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
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
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
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
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
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
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
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
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
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
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 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 而主变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
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
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
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
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夬 (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
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
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
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
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
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
空虚,因而抟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
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
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
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
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
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靡奢侈, 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
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
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
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
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
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
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
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
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硅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
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
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
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兖闻讯,欣喜
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
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
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
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
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
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
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
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
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
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
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
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
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
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
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
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
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
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
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
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
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
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
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
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
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
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
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
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
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
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 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
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 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
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
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
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
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是讲战国时 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
前354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
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
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 旧
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
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 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
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
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 正事
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
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
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
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 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
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
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 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
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
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
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
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
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
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
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
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
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
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
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
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
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
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
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
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
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
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
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
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
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
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
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
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
力再打天京了。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
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
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
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损:损: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
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古人按语说:故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
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
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
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
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
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
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
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
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
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
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
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
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
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
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
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
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
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
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 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
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
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
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
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
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
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
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
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
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
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 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 而主变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
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
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
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
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夬 (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
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
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
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
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
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
空虚,因而抟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
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
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
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
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
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靡奢侈, 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
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
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
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
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
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
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
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
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硅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
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
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
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兖闻讯,欣喜
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
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
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薛仁贵瞒天过海
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
吕子明白衣过江
第二计 国魏救赵
围魏救赵
晋国攻蕾、卫,救宋国
奇兵保天京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周瑜借刀杀曹将
子贡救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
荀萤分军制敌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妖怪趁火盗袭裟
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
沙俄趁火打劫中国
刘邦“趁火”灭项羽
多尔衮入主中原
第六计 声东击西
郑成功收复台湾
拿破仑巧计占埃及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草人借箭
宗太祖杯洒收钱财
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
张兴世袭击钱溪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喑渡陈仓
诺曼底登陆战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陈轸献计
苏代点“火”天白起
晋武帝借“火”天吴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公孙鞅笑里藏刀
杯酒释兵权
蒋介石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赵氏孤儿
李牧败匈奴
巧出赛马计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淝水之战
希特勒占领希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大败孟明视
赔了夫人又折兵
姚束之审案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陈胜王
楚项兴兵灭秦之战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孙策取泸江
红四军奇袭永新
妙除大患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石勒取幽州
诸葛亮七擒孟获
尚婢婢退敌五十里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鱼饵钓大鱼
契丹诱敌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箭射尹子奇
英宗被俘
刺杀王僚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官渡之战
周亚夫天刘濞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诸葛亮巧取南部
张守圭平定契丹
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悬羊击鼓
假谙葛吓走直仲达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纸上谈兵
黄巢巧占长安
袁绍夺取幽州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范雎献计
郑宋争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
楚国天綦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粱换柱
密谋夺皇位
凤姐设奇课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孙武练兵
文德皇后巧劝夫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煮洒论英雄
单子冒顿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诸葛亮中计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长坂坡之战
献娇妹“移花”夺政权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袁绍占领冀州
火并王伦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王允献貂蝉
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韩世忠智用反间计
陈平巧施反问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系庆忌委离献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周瑜巧用连环计
扑朔述离游击术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晋文公败楚
鸿门宴
编辑本段书摘
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派大将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清军仗着人多势重,层层包围了天京城,使得天京城成了一座孤城。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量对策。年轻的忠王李秀成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我趁夜突围出城,去偷袭敌人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天王趁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就可以解天京之围。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愿协同忠王作战。洪秀全同意照计划而行。
这天夜半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自率领一路人马,趁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二王突围后,兵分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达杭州城下,趁着雨夜,派了一千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的士兵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一举攻下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清军统帅和春闻讯,急忙命令副将张玉良率领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出兵力解救杭州,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烧毁了敌人的粮草后,也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撤天京。两路兵马会合在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顺利地赶回了天京。此时城内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无数,一败涂地。 P21-22
编辑本段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薛仁贵瞒天过海
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
吕子明白衣过江
第二计 国魏救赵
围魏救赵
晋国攻蕾、卫,救宋国
奇兵保天京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周瑜借刀杀曹将
子贡救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
荀萤分军制敌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妖怪趁火盗袭裟
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
沙俄趁火打劫中国
刘邦“趁火”灭项羽
多尔衮入主中原
第六计 声东击西
郑成功收复台湾
拿破仑巧计占埃及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草人借箭
宗太祖杯洒收钱财
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
张兴世袭击钱溪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喑渡陈仓
诺曼底登陆战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陈轸献计
苏代点“火”天白起
晋武帝借“火”天吴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公孙鞅笑里藏刀
杯酒释兵权
蒋介石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赵氏孤儿
李牧败匈奴
巧出赛马计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淝水之战
希特勒占领希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大败孟明视
赔了夫人又折兵
姚束之审案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陈胜王
楚项兴兵灭秦之战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孙策取泸江
红四军奇袭永新
妙除大患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石勒取幽州
诸葛亮七擒孟获
尚婢婢退敌五十里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鱼饵钓大鱼
契丹诱敌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箭射尹子奇
英宗被俘
刺杀王僚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官渡之战
周亚夫天刘濞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诸葛亮巧取南部
张守圭平定契丹
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悬羊击鼓
假谙葛吓走直仲达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纸上谈兵
黄巢巧占长安
袁绍夺取幽州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范雎献计
郑宋争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
楚国天綦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粱换柱
密谋夺皇位
凤姐设奇课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孙武练兵
文德皇后巧劝夫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煮洒论英雄
单子冒顿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诸葛亮中计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长坂坡之战
献娇妹“移花”夺政权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袁绍占领冀州
火并王伦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王允献貂蝉
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韩世忠智用反间计
陈平巧施反问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系庆忌委离献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周瑜巧用连环计
扑朔述离游击术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晋文公败楚
鸿门宴
编辑本段书摘
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派大将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清军仗着人多势重,层层包围了天京城,使得天京城成了一座孤城。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量对策。年轻的忠王李秀成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我趁夜突围出城,去偷袭敌人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天王趁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就可以解天京之围。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愿协同忠王作战。洪秀全同意照计划而行。
这天夜半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自率领一路人马,趁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二王突围后,兵分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达杭州城下,趁着雨夜,派了一千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的士兵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一举攻下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清军统帅和春闻讯,急忙命令副将张玉良率领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出兵力解救杭州,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烧毁了敌人的粮草后,也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撤天京。两路兵马会合在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顺利地赶回了天京。此时城内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无数,一败涂地。 P21-22
编辑本段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十六计》本来就是一部书,至于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有能耐的专家学者都没弄出名堂来,不过,有一点儿倒明白,三十六计最早记载在《南齐书·王敬则传》里边。
《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个计策。为什么只说三十六个计策,而不说别的数字呢《三十六计》里有这样一句话:“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意思是说,六乘六等于三十六,在计算中能够求出策略,而策略却又依赖于周密的计算。有一部古书叫《易经》,把一、三、五、七、九这些单数叫做“阳数”,把二、四、六、八、十这些双数叫“阴数”。“六”是阴数里最中间的一个数,六六三十六借用“六”表示阴谋诡计,借太阴六六之数的乘职三十六,表示诡计多端。所以,不是说打仗这玩艺只有三十六个计策,实际上那计策多得很。再说,咱们老祖宗打仗那会儿,计策和招数的确多得像天上的星星,用句文诌诌的话说,是“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三十六计》里面包括三十六个成语和解语。成语,有各种各样的成语词典;解语,看起来可玄啦,不过可以侃得白一点。最难的是,要给三十六计找三十六个古代战争故事。侃故事,就是有战例;每个战例还是跟每一个计的成语、解语能对上号。太难,太难!
给《三十六计古代战争故事》标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发现一本杂志,上边有一篇文章叫《三十六计在西方》,说的是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也写了一本三十六计的书。看起来,咱们老祖宗给咱们留下来的这点东西真够金贵的。
少年朋友,你要是有空儿,就来翻翻《三十六计三代战争故事》这本书,兴许能对你有点儿。瞧,说了好些废话,请你往下翻阅吧!
目录:
说说这本书
第一计:瞒天过海——贺若弼渡江灭陈
第二计:围魏救赵——孙膑智胜庞将军
第三计:借刀杀人——郑武公诱剑上当
第四计:以逸待劳——庞涓战死马陵道
第五计:趁火打劫——秦晋淝水之战
第六计:声东击西——曹操解白马之围
第七计:无中生有——张巡智保雍丘城
第八计:暗渡陈仓——韩信用计取章邯
第九计:隔岸观火——陈轸游说秦惠王
第十计:笑里藏刀——关支长败走麦城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孙膑赛马论兵法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后晋大败契丹兵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孟明视兵败崤山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刘备借机取益州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取弇设计败费邑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春秋时楚绞之战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张巡大败尹子奇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周亚夫破七国兵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王镇恶乱中取胜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檀道济用智撤兵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秦赵长平之战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雎献计打韩魏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晋献公一箭双雕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李允雄州巧筑城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田穰苴严明军法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蜀魏斗智五丈原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韩信大战井径口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石勒待机灭王浚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刘琨月夜吹胡笳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西施献身灭吴王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赵子龙智退曹兵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皇太极计除督师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老黄盖赤壁诈降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田单设摆火牛阵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轩辕氏阪泉之战
购买地址http://www.bookschina.com/2412971.htm
《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个计策。为什么只说三十六个计策,而不说别的数字呢《三十六计》里有这样一句话:“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意思是说,六乘六等于三十六,在计算中能够求出策略,而策略却又依赖于周密的计算。有一部古书叫《易经》,把一、三、五、七、九这些单数叫做“阳数”,把二、四、六、八、十这些双数叫“阴数”。“六”是阴数里最中间的一个数,六六三十六借用“六”表示阴谋诡计,借太阴六六之数的乘职三十六,表示诡计多端。所以,不是说打仗这玩艺只有三十六个计策,实际上那计策多得很。再说,咱们老祖宗打仗那会儿,计策和招数的确多得像天上的星星,用句文诌诌的话说,是“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三十六计》里面包括三十六个成语和解语。成语,有各种各样的成语词典;解语,看起来可玄啦,不过可以侃得白一点。最难的是,要给三十六计找三十六个古代战争故事。侃故事,就是有战例;每个战例还是跟每一个计的成语、解语能对上号。太难,太难!
给《三十六计古代战争故事》标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发现一本杂志,上边有一篇文章叫《三十六计在西方》,说的是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也写了一本三十六计的书。看起来,咱们老祖宗给咱们留下来的这点东西真够金贵的。
少年朋友,你要是有空儿,就来翻翻《三十六计三代战争故事》这本书,兴许能对你有点儿。瞧,说了好些废话,请你往下翻阅吧!
目录:
说说这本书
第一计:瞒天过海——贺若弼渡江灭陈
第二计:围魏救赵——孙膑智胜庞将军
第三计:借刀杀人——郑武公诱剑上当
第四计:以逸待劳——庞涓战死马陵道
第五计:趁火打劫——秦晋淝水之战
第六计:声东击西——曹操解白马之围
第七计:无中生有——张巡智保雍丘城
第八计:暗渡陈仓——韩信用计取章邯
第九计:隔岸观火——陈轸游说秦惠王
第十计:笑里藏刀——关支长败走麦城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孙膑赛马论兵法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后晋大败契丹兵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孟明视兵败崤山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刘备借机取益州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取弇设计败费邑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春秋时楚绞之战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张巡大败尹子奇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周亚夫破七国兵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王镇恶乱中取胜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檀道济用智撤兵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秦赵长平之战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雎献计打韩魏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晋献公一箭双雕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李允雄州巧筑城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田穰苴严明军法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蜀魏斗智五丈原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韩信大战井径口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石勒待机灭王浚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刘琨月夜吹胡笳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西施献身灭吴王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赵子龙智退曹兵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皇太极计除督师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老黄盖赤壁诈降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田单设摆火牛阵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轩辕氏阪泉之战
购买地址http://www.bookschina.com/2412971.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