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我来答
86942612
推荐于2020-03-29 · TA获得超过372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7万
展开全部
透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周国平在他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他的读者给他回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生命本没有名字。”这句话说的很是有道理,能够引起我们一定的思考,其中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是的,生命怎么能够有名字呢。因为这是作者与读者在用心来交流,用心来对话,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通过交流的载体就是书中的文字,双方虽然从未谋面,但是,还是能够达到那种心灵的撞击。

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看似很无关的话语来做一个简单的破题呢?因为文学中的人生,这个题目感觉真的是很大,觉得很难把握,无从下笔,只是最近读了他的作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看到了文学文本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我的人生经历很是有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很有限的,也不过是短短的人生几十春秋罢了。但是,在这样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之中,我们如何的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呢,如何的去适应社会,有许多我们不能够懂得的问题,也有许多令我们思考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于是便会有很多的问题将会困扰着我们。于是我们会更多的向别人学习一些人生的经验,向那些前辈们学习他们所悟出的人生道理,学习前人的人生经验,使我们的阅历更加的丰富,使我们的头脑更加的聪明,更有内涵。但是,那些往哲先贤们早已经离我们远去,早已经深埋千年的尘土之中,但是,那岁月的长河并没有把他们的灵魂冲散,而是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积淀,成为思想文化的结晶,给后来人更多的精神智慧的营养,从中透视出许多的人生哲理,生命的道理。

一、 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早期源头。《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但都始终贯穿着孔子仁的思想学说。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追求仁爱、主张实施仁政、反对暴力,通过努力的学习,加强修养,来提高人们的涵养德行。这种儒家思想刚开始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这一点也让我们明白了,经历多年的战争,广大劳动人民及其统治者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无论说从哪个方面都需要修养生息,稳定社会,保证统治者政权稳定的延续下去,这样就需要一种思想来影响人们,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中透露出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也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意识结构。这种忧患意识的关注对象是现实人生。目的是想超越忧患,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尽善尽美”和“至乐”的人生境界。儒家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包含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命题,要求人在忧患当中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尤其是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由此形成强大的生命意志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并不断地提升主体人格,完善道德审美的人生标准,实现人生所确立的一个又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以实现人文关怀,启迪人生的智慧,照亮生命的旅途,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像这样的思想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小不忍,则论大谋。”(《卫灵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等等。这些传世之久的名言警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自身的修养,智慧的发掘,思想道德的修养的提高,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思想结晶。

二、 千年儒家思想忧患意识形成的基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主要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华夏文明形成与内陆的农业文明,远离沿海。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人类与大自然的抗挣显得很是力不从心,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种种袭击,感到了恐惧和敬畏。再加上战乱的时有发生,分而和,和而分,分而乱,乱而战,战而又和的循环之中,不断的战争发生,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民族的思想中难免不会有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的意识在内陆性农业的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就有部落首领以夜夙忧勤的形象出现的传说。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主张、学说都表现出了忧患的特点。

三、 儒家忧患意识的建构

儒家思想将人生忧患意识建构在人的血缘情感层面上,凸现忧患意识的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这种建构对后代的文人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在后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三国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那一时期的文学巨匠,都在自己的诗文之中表现出了那种政治上和人生上的宏图大志。到唐宋时期的文人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抒发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怀才不遇的深沉忧思。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和思考。《将进酒》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抒发出诗人对人生的那种自信,表现出了那种热烈的豪情壮志。杜甫的“三吏”、“三别”,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现出人们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强意志,一方面又真实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穷灾难。充分地表现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静思考和关怀。《蜀相》中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助诸葛亮对刘世天下的一片忠心,来说明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北宋时期的一代文豪苏轼在政治的党争中屡屡遭到排挤,屡屡遭到贬谪。在文学上对后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代文学之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由中秋赏月,抒写人生感慨,表现了词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在矛盾之中又透射出他对人生的执着热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了诗人对天下贫苦百姓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直到后世的封建社会结束,儒家的这种忧患的意识建构都有所体现。以至于说到当今社会,这种思想还能都影响文人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这种忧患的意识的建构,还表现在人与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极其人生的信仰上,凸现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这种忧患意识的建构,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儒家所奠定的这种深沉而浩大的忧患意识,作为在相对稳定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已经积淀成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以忧为美”的审美基调。
红色蕾糹
2008-11-05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周国平在他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他的读者给他回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生命本没有名字。”这句话说的很是有道理,能够引起我们一定的思考,其中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是的,生命怎么能够有名字呢。因为这是作者与读者在用心来交流,用心来对话,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通过交流的载体就是书中的文字,双方虽然从未谋面,但是,还是能够达到那种心灵的撞击。

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看似很无关的话语来做一个简单的破题呢?因为文学中的人生,这个题目感觉真的是很大,觉得很难把握,无从下笔,只是最近读了他的作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看到了文学文本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我的人生经历很是有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很有限的,也不过是短短的人生几十春秋罢了。但是,在这样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之中,我们如何的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呢,如何的去适应社会,有许多我们不能够懂得的问题,也有许多令我们思考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于是便会有很多的问题将会困扰着我们。于是我们会更多的向别人学习一些人生的经验,向那些前辈们学习他们所悟出的人生道理,学习前人的人生经验,使我们的阅历更加的丰富,使我们的头脑更加的聪明,更有内涵。但是,那些往哲先贤们早已经离我们远去,早已经深埋千年的尘土之中,但是,那岁月的长河并没有把他们的灵魂冲散,而是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积淀,成为思想文化的结晶,给后来人更多的精神智慧的营养,从中透视出许多的人生哲理,生命的道理。

一、 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早期源头。《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但都始终贯穿着孔子仁的思想学说。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追求仁爱、主张实施仁政、反对暴力,通过努力的学习,加强修养,来提高人们的涵养德行。这种儒家思想刚开始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这一点也让我们明白了,经历多年的战争,广大劳动人民及其统治者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无论说从哪个方面都需要修养生息,稳定社会,保证统治者政权稳定的延续下去,这样就需要一种思想来影响人们,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中透露出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也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意识结构。这种忧患意识的关注对象是现实人生。目的是想超越忧患,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尽善尽美”和“至乐”的人生境界。儒家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包含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命题,要求人在忧患当中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尤其是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由此形成强大的生命意志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并不断地提升主体人格,完善道德审美的人生标准,实现人生所确立的一个又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以实现人文关怀,启迪人生的智慧,照亮生命的旅途,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像这样的思想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小不忍,则论大谋。”(《卫灵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等等。这些传世之久的名言警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自身的修养,智慧的发掘,思想道德的修养的提高,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思想结晶。

二、 千年儒家思想忧患意识形成的基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主要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华夏文明形成与内陆的农业文明,远离沿海。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人类与大自然的抗挣显得很是力不从心,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种种袭击,感到了恐惧和敬畏。再加上战乱的时有发生,分而和,和而分,分而乱,乱而战,战而又和的循环之中,不断的战争发生,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民族的思想中难免不会有一种忧患的意识。这种忧患的意识在内陆性农业的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就有部落首领以夜夙忧勤的形象出现的传说。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主张、学说都表现出了忧患的特点。

三、 儒家忧患意识的建构

儒家思想将人生忧患意识建构在人的血缘情感层面上,凸现忧患意识的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严肃性。这种建构对后代的文人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在后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三国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那一时期的文学巨匠,都在自己的诗文之中表现出了那种政治上和人生上的宏图大志。到唐宋时期的文人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抒发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怀才不遇的深沉忧思。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和思考。《将进酒》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抒发出诗人对人生的那种自信,表现出了那种热烈的豪情壮志。杜甫的“三吏”、“三别”,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现出人们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强意志,一方面又真实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穷灾难。充分地表现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静思考和关怀。《蜀相》中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助诸葛亮对刘世天下的一片忠心,来说明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北宋时期的一代文豪苏轼在政治的党争中屡屡遭到排挤,屡屡遭到贬谪。在文学上对后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代文学之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由中秋赏月,抒写人生感慨,表现了词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在矛盾之中又透射出他对人生的执着热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了诗人对天下贫苦百姓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直到后世的封建社会结束,儒家的这种忧患的意识建构都有所体现。以至于说到当今社会,这种思想还能都影响文人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这种忧患的意识的建构,还表现在人与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极其人生的信仰上,凸现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这种忧患意识的建构,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儒家所奠定的这种深沉而浩大的忧患意识,作为在相对稳定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已经积淀成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以忧为美”的审美基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840479668
2008-11-05 · TA获得超过1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伦理学、宗教学、哲学、政治,甚至是在文学等范畴,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题,将仁爱之心由己推而广之,使人人以礼相待,以至于整个社会,造就一个大同的理想乌托邦,这是儒家学说拥护者长久的希望。也正是儒家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的投身国家的思想,使历来的封建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以此作为人生最终的目标。 这种入世的思想不但在政治上发挥效用,同时也渗透到各个层面,甚至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兴"感发修身的意志,"观"风俗之盛衰,"群"合团结的作用,"怨"刺上政,可见这是孔子根据长期的文学实践经验所作出的对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功用和为礼教政治服务的价值的概括。 由此也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与文学是有紧密的联系的 。

一代文学的产生是需要环境的氛围,儒家的入世思想正是营造了文学创作上的氛围,让无数的知识分子得以将他们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籍此喧泄出来,同时也使得这种建功立业的题材历久不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知识分子目睹这一切,激发起他们要大济苍生,建功立业,拯救生民于涂炭的雄心壮志,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首的文学家将他们对社会离乱的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关心投放进文学中,形成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正是将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建安风骨"这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对慷慨多气的建安风格,刘勰有过中肯的评价,<<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在建安文学中以曹操,曹植父子的诗最为引人注目。 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白马篇>>,<<名都篇>>,<<杂诗>>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fybd
文化旅行者

2008-11-04 · 爱收集历史素材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61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1020万
展开全部
温故而知新;止于至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