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写错汉字,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

 我来答
蔷祀
高粉答主

2019-05-19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3万
展开全部

①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

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

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终结束。

②初到中国海明威踏进饭馆开口就将包子说成为“报纸”,服务小姐还真耐心解释:“马路对面卖报纸,日报、晚报一应俱全。” 然后他又想想吃饺子,遗憾的是冲口而出的却是“轿子”,听得服务小姐如坠云雾之中。

尤其令服务小姐莫名其妙甚至气愤的是,他居然要求“红烧屁股”,并声称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中国名菜。见服务小姐的脸色不悦甚至恼怒起来,海明威急忙将菜单指给她看。女侍者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想吃“红烧排骨”。

③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急中生智,忙在考卷中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主考官看过后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

④清末,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原湘军中的下级军官,姓武,性情憨直,作战勇敢,左宗棠举荐他任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令。武某行伍出身,不通文墨。有一次逢县考,上级发下试题,他为了保密,将之藏在自己的靴筒里。

临考当天,却忘记试题藏在哪里了,到处寻找不着。他手下人说,请老爷回忆一下,或许能想起试题内容来。他想了想说:“我只记得有一个‘马’字”。由于当时考试内容都以《四书》为准,手下人就翻遍《四书》,找出了“至于犬马”、“百姓闻王车马之声”等几条。

他说不对,“马”字是最前头一个字,于是又翻到“马不进也”,他又说字数不够。后来有一差役说,请老爷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他才猛然想起藏在靴筒里了,忙找出来,众人一看,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大家也不敢笑。

⑤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声势煊赫。他一个堂叔,前清秀才出身,在家无业,到济南找到他,想谋个工作养家糊口,他满口答应,立即写手令,连同其叔的登记表装入封袋,命人送交秘书长速办。

秘书长拆封一看,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将老头抓捕关押在军法处。一个多月后,韩召开军政会议,坐在主席台上东张西望,问秘书长:“××老太爷怎么没来参加会议?”秘书长说:“老太爷关押在军法处还没放出来哩。”“混蛋!”韩复榘大发雷霆:“谁把老太爷抓起来的?”

秘书长随即取出韩的手令,韩一看写的是“抓军法处”,便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不明明写的‘派军法处’,让他当秘书的吗?你们为什么抓他?”秘书长小声说:“‘派’字是三点水旁,您这写的是提手旁,写成‘抓’了。”

韩复榘眼一瞪说:“干什么事不要用‘手’呀!快去请老太爷来开会!”

863888960
2013-11-12 · TA获得超过20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4万
展开全部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老师在“中年”两字下面批道:“多余的。”后让学生重抄。学生重抄后此句成了:“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的中年妇女。”

  胡主任总是写错字,念错音,笑话百出,却从不虚心学习。
  一次,单位开表彰大会,他把冯建国读成马建国,引起哄堂大笑,他
  估计又是念错了什么。
  秘书提醒道:“还有两点呢!”
  胡主任想纠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说:“大家不要笑了,少
  两点也没什么关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这一点两点的?”

  老师放学前给学生讲话:明天教委来校检查,明天一定要穿校服,记住,有事一定要写假条。
  小明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总写大白字。这天他有事真的不能上学了,于是写了一假条,让同学捎给老师,老师一看,吓坏了,但见假条全文如下:“老师您好!我上午上我爸单位给他送终,下午一定穿孝服上学”。还上什么学啊,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老师连忙代上几个班干部来到他家,以示关怀,附代哀思。到他家一看,啥事没有,后来得知都是假条若的祸。看官必晓得,送终和送钟;不可乱用;孝服和校服,岂能等同?!!

  一个女的报火警。电话里急促的说:“救火,救火!” “在哪儿?”消防队员问。 “在我家!”“我是说失火的地点在哪儿?”消防队员又问。 “在厨房!” “我知道, 可是我们怎么走能到你们家?”消防队员着急得问。“天啊,你们不是有救火车嘛!”

  一个男孩不想上学,就让他的写字好的同学代替家长在假条上签字。男同学签好了自己的名字后递给他。不想上学的男孩说:“你替我直接把假条交给老师吧。”第二天他去上学,老师问:“你的假条谁给你钱的字?” “老师,是我爸爸签的!”。 老师把替他交假条的同学叫起来,“你是想告诉我他是你爸爸,是吗?”

  小学一年级开学时,老师把作业收上来批改完后想借此机会认识学生,就让点到名字的学生上去领作业本,但是当读到一位同学时没人领,“黄肚皮,黄肚皮,怎么搞的,人去哪里了。”最后老师让没点到名字的举手,一位个子小小的女生举手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黄月坡,老师。”

  1、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2、 某单位的清洁工阿梅聪明勤快,但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经常会写些错别字。
  那天,单位卫生大检查,阿梅用拖把将医疗实验室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因为担心别人进去给踩脏了,她写了张纸条贴在门口:请闲人勿进,我脱得很干净了,阿梅。

  差之毫厘 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赵生荣,陕西府谷,干部———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的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话题,都为字幕中多次将“府谷县”这个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的籍贯写为“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的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看了电视之后,一些听众写给王向荣的信就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以“查无此县”退回。

  李启绩?,湖北江陵,干部———
  书上写的还会错?
  据报载:前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是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一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如下:“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他一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不服:“难道书上写的还会错?”

  刘晓生,江西樟树,干部———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中的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的字幕中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不能原谅的是,不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是却在那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例如,剧中将“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将“林峰”写成“林疯”,把“资不抵债”写成“姿不抵债”,将“尔虞我诈”写成“你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为艰”,等等。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一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中生有”来用,有人戏称为“一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的意思应是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一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句(gōu),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通“孔”,意为洞。这句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枳树上弯曲的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的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胡隆佳,湖北阳新,教师———
  大学介绍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到大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和“致新生的一封信”。在这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一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中,几乎都有一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文字。而在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在(于)……”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统计,写“坐落”的院校只有22个,而写“座落”的院校则高达42个,正误之比接近于一比二。这还是大学说明吗?

  屠林明,上海,教师———
  鼓励读者找错
  上海有本《咬文嚼字》月刊,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是一本专门纠正语病的刊物。然而,它可不是手电筒光照别人,光找别人的茬儿。它有一个专栏,名曰“向我开炮”,经常刊登读者为该刊指出语文差错的信稿,在每年的合订本上,有时还集中刊出热心为该刊提意见的读者名录,授予“荣誉校对”称号,以鼓励读者给刊物“挑刺”。
  我觉得,要减少传媒的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的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值得学习,这种鼓励读者“向我开炮”的做法也值得仿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神圣的火焰X
推荐于2017-10-03 · TA获得超过13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26
展开全部
我国语言文字法对汉字书写有严格规范。但在我国民间某些地区常有一些不符合法律规范的“民间简体”字,甚至还在一定范围内大行其道。如果这些“民间简体”书写到债权文书上,引发的歧义就可能惹来大麻烦。5月12日,随着南通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书送达,这起亲兄弟间引发的借贷纠纷案终于画上句号。法院判决被告王盛茸归还原告王盛有现金2000元。

“民间简体”起争议

王盛有、王盛茸系亲兄弟,盛有为兄,盛茸为弟。1993年7月27日,王盛茸向王盛有出具借条一份,内容为“今借盛有现仟计贰仟元正今借人盛茸93.7.27”。2008年12月24日,王盛有持该借条起诉,要求王盛茸归还借款2000元。

原告王盛有诉称,1993年7月27日,被告王盛茸立下借条一份,向我借款2000元,至今未还。现我请求法院判决被告王盛茸立即还款2000元。

被告王盛茸辩称,借条中的“现仟”不是“现金”,而是“牙签”,借条中的“元”应是“六”,“正”应写成“整”;借条载明我仅向王盛有借牙签2600根,并未向王盛有借款,故应当驳回原告王盛有的诉讼请求。

针对被告辩称,原告提出,在民间出具债务手续时,将“现金”简写成“现仟”是很正常的,并不引起任何歧义;被告将“现仟”胡扯成“牙签”,可以说没有人赞同这一说法,其辩称简直可笑。

经验法则作判决

海安县法院审理后认为,原、被告之间的借贷关系存在,有借条为凭,借条中出现的“现仟”字样应视为笔误,通常理解应为“现金”,该借条合法有效,被告应当归还。被告辩称其向原告借牙签2600根而出具上述借条,根据经验法则,因如此数量的牙签价值甚少,亲兄弟之间出具牙签借条不符常理,被告亦无相关事实依据,不予采信。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定,作出前述判决。

一审判决后,被告王盛茸不服,提出上诉。

南通中院审理后认为,借条中的“现仟”,王盛茸理解为“牙签”,但“现仟”与“牙签”明显存在书写的巨大差异,因此,王盛茸认为“现仟”应为“牙签”的解释理由不充分。王盛茸认为借条中“贰仟”后面的字,应为“六”,但“贰仟”为汉字,而“六”为数字大写,且将该字理解为“六”,表述数字的字词后面没有量词,与书写习惯不符。原审法院认定该借条应当理解为王盛茸向王盛有借款2000元合理。至于王盛茸在二审中向法院提交的书面证词以及证人证言不能达到证明目的,不予采信。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判后释法理

评析:本案主要涉及经验法则适用及规范汉字使用问题。

关于经验法则运用问题。现代法治国家的证据审查判断原则,既强调法官审查判断证据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依据法律的规定(即法律精神),也强调法官应依据法官职业道德(即良知)和逻辑推理及日常生活经验(即理性)对证据进行独立(即自由)地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所谓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也就是经验法则判断。证据法上的经验法则是法官依据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事理作为认定待证事实的根据的有关规则。也就是说,法官结合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所领悟的或者借助相关信息资料而取得的知识,对有关事物的因果关系或者一般形态进行归纳,得出对案件事实判断起作用的理性认识。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通过客观外界普遍现象与通常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是不证自明的,所以可以得到公认。司法实践中的经验规则的特殊性,表现为法官根据那些不证自明的经验作为法律逻辑的一种推理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据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这一条文中就明确规定了经验法则。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验法则的运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它只是在占有一定证据的基础上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加以判断。法官应对一切证据进行酌量和判断,并借助经验法则得出结论,即“案件事实”。各证据在法官利用经验法则得出的“案件事实”中应得到合理的说明,法官这样的内心确信才是可靠的,能够说服人的,也具有正义性。

本案中,一、二审法官借助借条这一证据,实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经验分析。从宏观角度,2600根牙签的市场价只有20元左右,在海安这样一个经济尚算较发达的地区,原、被告作为亲兄弟,为区区20元物品还打借条,就一般情形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从微观角度,借条内所写“现仟”从汉字词语正常分析,更接近“现金”而不是“牙签”;从整个借条看,理解成“借现金贰仟元”更符合通常书面方式。故而,法官从经验法则出发,所作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关于规范汉字使用问题。2000年,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规范汉字,国家推行规范汉字。根据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国家提倡广泛使用规范汉字,并在一些领域强行推行规范汉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出具债权债务手续(如借条)时,并未规定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借条中不使用规范汉字就不产生法律后果。一旦借条中未使用规范汉字,其内容发生争执,按社会通常思维能确定其含义时,应按社会通常思维确定含义,除非提出异议方举出相反的足以推翻的证据。如果借条中未使用规范汉字,其内容发生争执,按社会通常思维又难以确定其含义时,债权人凭借条提出已方主张事实的,只要这种主张不越出一般常规,出具借条的债务方必须提出足够的理由或相反证据,才能推翻债权人的主张。从本案情况看,由于借条中存在不规范汉字,原告方作为债权人按社会通常思维提出“借现金2000元”的主张,被告作为借条出具人未能举出足够证据推翻这一主张,故而法院支持原告请求是正确的。

本案的发生告诉人们,“民间简体”不可靠,经济交往中应积极提倡使用规范汉字,否则就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农民ysll
2018-11-12 · TA获得超过20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80
展开全部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老师在“中年”两字下面批道:“多余的。”后让学生重抄。学生重抄后此句成了:“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的中年妇女。”
胡主任总是写错字,念错音,笑话百出,却从不虚心学习。
一次,单位开表彰大会,他把冯建国读成马建国,引起哄堂大笑,他
估计又是念错了什么。
秘书提醒道:“还有两点呢!”
胡主任想纠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说:“大家不要笑了,少
两点也没什么关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这一点两点的?”
老师放学前给学生讲话:明天教委来校检查,明天一定要穿校服,记住,有事一定要写假条。
小明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总写大白字。这天他有事真的不能上学了,于是写了一假条,让同学捎给老师,老师一看,吓坏了,但见假条全文如下:“老师您好!我上午上我爸单位给他送终,下午一定穿孝服上学”。还上什么学啊,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老师连忙代上几个班干部来到他家,以示关怀,附代哀思。到他家一看,啥事没有,后来得知都是假条若的祸。看官必晓得,送终和送钟;不可乱用;孝服和校服,岂能等同?!!
一个女的报火警。电话里急促的说:“救火,救火!” “在哪儿?”消防队员问。 “在我家!”“我是说失火的地点在哪儿?”消防队员又问。 “在厨房!” “我知道, 可是我们怎么走能到你们家?”消防队员着急得问。“天啊,你们不是有救火车嘛!”
一个男孩不想上学,就让他的写字好的同学代替家长在假条上签字。男同学签好了自己的名字后递给他。不想上学的男孩说:“你替我直接把假条交给老师吧。”第二天他去上学,老师问:“你的假条谁给你钱的字?” “老师,是我爸爸签的!”。 老师把替他交假条的同学叫起来,“你是想告诉我他是你爸爸,是吗?”
小学一年级开学时,老师把作业收上来批改完后想借此机会认识学生,就让点到名字的学生上去领作业本,但是当读到一位同学时没人领,“黄肚皮,黄肚皮,怎么搞的,人去哪里了。”最后老师让没点到名字的举手,一位个子小小的女生举手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黄月坡,老师。”
1、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2、 某单位的清洁工阿梅聪明勤快,但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经常会写些错别字。
那天,单位卫生大检查,阿梅用拖把将医疗实验室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因为担心别人进去给踩脏了,她写了张纸条贴在门口:请闲人勿进,我脱得很干净了,阿梅。
差之毫厘 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赵生荣,陕西府谷,干部———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的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话题,都为字幕中多次将“府谷县”这个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的籍贯写为“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的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看了电视之后,一些听众写给王向荣的信就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以“查无此县”退回。
李启绩?,湖北江陵,干部———
书上写的还会错?
据报载:前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是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一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如下:“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他一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不服:“难道书上写的还会错?”
刘晓生,江西樟树,干部———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中的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的字幕中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不能原谅的是,不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是却在那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例如,剧中将“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将“林峰”写成“林疯”,把“资不抵债”写成“姿不抵债”,将“尔虞我诈”写成“你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为艰”,等等。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一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中生有”来用,有人戏称为“一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的意思应是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一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句(gōu),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通“孔”,意为洞。这句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枳树上弯曲的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的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胡隆佳,湖北阳新,教师———
大学介绍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到大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和“致新生的一封信”。在这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一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中,几乎都有一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文字。而在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在(于)……”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统计,写“坐落”的院校只有22个,而写“座落”的院校则高达42个,正误之比接近于一比二。这还是大学说明吗?
屠林明,上海,教师———
鼓励读者找错
上海有本《咬文嚼字》月刊,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是一本专门纠正语病的刊物。然而,它可不是手电筒光照别人,光找别人的茬儿。它有一个专栏,名曰“向我开炮”,经常刊登读者为该刊指出语文差错的信稿,在每年的合订本上,有时还集中刊出热心为该刊提意见的读者名录,授予“荣誉校对”称号,以鼓励读者给刊物“挑刺”。
我觉得,要减少传媒的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的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值得学习,这种鼓励读者“向我开炮”的做法也值得仿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e92553b
2017-11-25 · TA获得超过17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44
展开全部
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老师在“中年”两字下面批道:“多余的。”后让学生重抄。学生重抄后此句成了:“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的中年妇女。”

胡主任总是写错字,念错音,笑话百出,却从不虚心学习。
一次,单位开表彰大会,他把冯建国读成马建国,引起哄堂大笑,他
估计又是念错了什么。
秘书提醒道:“还有两点呢!”
胡主任想纠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说:“大家不要笑了,少
两点也没什么关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这一点两点的?”

老师放学前给学生讲话:明天教委来校检查,明天一定要穿校服,记住,有事一定要写假条。
小明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总写大白字。这天他有事真的不能上学了,于是写了一假条,让同学捎给老师,老师一看,吓坏了,但见假条全文如下:“老师您好!我上午上我爸单位给他送终,下午一定穿孝服上学”。还上什么学啊,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老师连忙代上几个班干部来到他家,以示关怀,附代哀思。到他家一看,啥事没有,后来得知都是假条若的祸。看官必晓得,送终和送钟;不可乱用;孝服和校服,岂能等同?!!

一个女的报火警。电话里急促的说:“救火,救火!” “在哪儿?”消防队员问。 “在我家!”“我是说失火的地点在哪儿?”消防队员又问。 “在厨房!” “我知道, 可是我们怎么走能到你们家?”消防队员着急得问。“天啊,你们不是有救火车嘛!”

一个男孩不想上学,就让他的写字好的同学代替家长在假条上签字。男同学签好了自己的名字后递给他。不想上学的男孩说:“你替我直接把假条交给老师吧。”第二天他去上学,老师问:“你的假条谁给你钱的字?” “老师,是我爸爸签的!”。 老师把替他交假条的同学叫起来,“你是想告诉我他是你爸爸,是吗?”

小学一年级开学时,老师把作业收上来批改完后想借此机会认识学生,就让点到名字的学生上去领作业本,但是当读到一位同学时没人领,“黄肚皮,黄肚皮,怎么搞的,人去哪里了。”最后老师让没点到名字的举手,一位个子小小的女生举手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黄月坡,老师。”

1、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2、 某单位的清洁工阿梅聪明勤快,但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经常会写些错别字。
那天,单位卫生大检查,阿梅用拖把将医疗实验室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因为担心别人进去给踩脏了,她写了张纸条贴在门口:请闲人勿进,我脱得很干净了,阿梅。

差之毫厘 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赵生荣,陕西府谷,干部———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的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话题,都为字幕中多次将“府谷县”这个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的籍贯写为“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的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看了电视之后,一些听众写给王向荣的信就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以“查无此县”退回。

李启绩?,湖北江陵,干部———
书上写的还会错?
据报载:前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是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一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如下:“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他一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不服:“难道书上写的还会错?”

刘晓生,江西樟树,干部———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中的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的字幕中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不能原谅的是,不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是却在那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例如,剧中将“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将“林峰”写成“林疯”,把“资不抵债”写成“姿不抵债”,将“尔虞我诈”写成“你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为艰”,等等。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一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中生有”来用,有人戏称为“一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的意思应是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一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句(gōu),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通“孔”,意为洞。这句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枳树上弯曲的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的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胡隆佳,湖北阳新,教师———
大学介绍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到大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和“致新生的一封信”。在这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一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中,几乎都有一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文字。而在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在(于)……”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统计,写“坐落”的院校只有22个,而写“座落”的院校则高达42个,正误之比接近于一比二。这还是大学说明吗?

屠林明,上海,教师———
鼓励读者找错
上海有本《咬文嚼字》月刊,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是一本专门纠正语病的刊物。然而,它可不是手电筒光照别人,光找别人的茬儿。它有一个专栏,名曰“向我开炮”,经常刊登读者为该刊指出语文差错的信稿,在每年的合订本上,有时还集中刊出热心为该刊提意见的读者名录,授予“荣誉校对”称号,以鼓励读者给刊物“挑刺”。
我觉得,要减少传媒的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的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值得学习,这种鼓励读者“向我开炮”的做法也值得仿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