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基础下加一间是什么
五线谱下加一间就是re。
人们常把五线谱下面或上面加上一些小短线,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若干个新的线与间,用于记录音符。在五线谱的下面加一小短线,叫下加一线。下加一线与五线谱的第一线形成一个新的间,叫下加一间。
C调识谱歌:下加一线应唱do,下加一间该唱re,一、二、三线mi、sol、xi,一、二、三间fɑ、lɑ、do。
扩展资料
五线谱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音乐在古希腊知识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使用过两种记谱法,都用字母或类似字母作为符号,一种用来记录声乐旋律,另一种记录器乐旋律。
声乐记谱法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艾奥尼亚语,器乐记谱法可能更早。现存于维也纳国立图书馆内,写在被称作帕皮鲁斯的植物制品上的乐谱,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为五线谱记谱法的前身——纽姆记谱法大约出现在公元8世纪。“纽姆”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示音乐的一种方法。
从8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歌不致因间隔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歌的僧侣们就在歌词的上方添加一些与语言重音或标点相似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明圣歌旋律的上下走向,这种符号被称之为“纽姆谱”。
五线谱于1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由康熙帝敕撰的《律吕正义》续编《协韵度曲》中,详细刊载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西洋音乐理论知识,尽管当时的五线谱还只是初级形式,符号也与现今大不相同,但其通过这部刊印发行的书籍得以传播。
初入国门的五线谱,只是用于记录和传播天主教堂中演唱的赞美上帝的经文歌和圣歌。直至19世纪末,才逐渐被国人接受并使用。1930年,梅兰芳的戏曲首次被音乐家刘天华用五线谱记录下来,并出版了《梅兰芳歌曲谱》,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使用五线谱记录戏曲音乐的“跨界”专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固定调唱名法时,不管它是什么调,它的音名(唱名)都是不变的。都是依C调的唱法来唱的。关于这些内容教材里都有的。
由五条线所组成的空隙,叫做“间”,由下至上依次叫做“一间”、“二间”、“三间”、“四间”。 四间/三间/二间/一间
五线谱的每条线或每个间,就叫做一个“音位”。这样五条线、四个间,就可以记录九个高低不同的音。
为了记录更高或更低的音,还可以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加上一些短线,这些短线就叫“加线”。
在五线谱上面的加线,叫“上加线”。上加线由下至上依次叫做“上加一线”、“上加二线”...... 在五线谱下面的加线,叫“下加线”。下加线由上至下依次叫做“下加一线”、“下加二线”...... 由于加线而形成的间,叫“加间”。
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上加间由下至上依次叫做“上加一间”、“上加二间”„„ 在五线谱下面的加间,叫“下加间”。下加间由上至下依次叫做“下加一间”、“下加二间”„„ 音在五线谱上位置是:越往上越高,越往下越低。但这是五线谱上的音,到底有多高、有多低,谁也不知道。要使五线谱的音有一个明确的高度和名称,必须在五线谱的开始处加一个叫做“谱号”的记号。